綦江小龙虾苗繁殖场


綦江小龙虾苗繁殖场
  保持和维护水草,改善和稳定水质。将漂浮植物水葫芦、水浮莲、水花生等拦在一起,成捆、成片,作为龙虾的栖息场所,夏季起到遮阳降温作用。坚持早晚巡塘观察龙虾摄食情况,及时调整投饲量,及时残饵,对食台定期进行消毒。密切注意水质变化,每天上午4-5时,下午2-3时定点、定深度各测气温、水温一次。每天下午测定透明度一次,保持在30-40厘米为宜。每天黎明前和下午2-3时,各测一次溶解氧,以掌握虾池中溶氧变化的动态,保持溶解氧含量在3.5毫克/升以上。
培育池面积20-40平方米,水深0.6-0.8米的水泥池为主,也可选择靠近水源水质较好的池塘,建好排水和防逃设施。放苗前对池子严格消毒,施基肥培育浮游生物提供开口饵料,移植水草面积占水面的30%。每亩投放0.8厘米稚虾10-15万尾,早期以天然饵料为主,适当投喂豆浆和鱼糜,随着个体的增大以人工饲料为主。
水色呈黑褐色带混浊,是池中腐殖质过多,分解过快所引起。这种水往往偏酸性,不利于天然饵料的繁殖和小龙虾的成长。水面出现棕红色或油绿色的浮沫或粒状物,一般是蓝绿藻大量繁殖所致,而蓝绿藻类又大多不能被小龙虾作为饵料利用,反而消耗养料,拖瘦水质,抑制可消化藻类的繁殖,影响小龙虾的生长。
水面有浮膜(俗称“油皮” ),是水体中生物死亡后的脂肪体,粘附尘埃或污物后形成的。多呈灰黑色,鱼虾吞食后,不利于消化;同时,浮膜覆盖水面也影响了氧气溶于水中。水面上常有气泡上泛,水色逐渐转变,池水发涩带腥臭,是腐殖质分解过程中产生的碳酸、硫化氢、氨氮、沼气造成,这些气体都具有毒性,对小龙虾有一定的危害。
小龙虾的活动反常,有时趴在池边或者草上,久不下沉(小龙虾生病也有此种现象),吃食量逐渐减少。发生这些现象,如检查不出疾病,则是池水转坏的征兆。改善的办法,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措施。一般采取加水或换水,再根据水质情况适当增施部分肥料。可用光合等加以改善水质,也可用石灰拌塘泥泼洒,中和池水酸性,使塘水转肥变活,为小龙虾种苗及其饵料生物创造适宜的生活条件。
龙虾养殖池清整时首先池底过多的淤泥,淤泥厚度不超过10厘米。在消毒前一律排干池水清塘后,通过日晒和冰冻不仅杀灭病菌,而且增加淤泥的通气性,促使淤泥的中间产物分解、矿化,变成简单的无机物。在虾苗放养前10天左右进行药物清塘消毒。使用生石灰清塘消毒,水深10厘米每亩水面用生石灰50-75公斤,不仅寄生虫、病菌和害虫等使池塘保持微碱性的环境和提高池水的硬度,增加缓冲能力,还使淤泥中被胶体所吸附的营养物质代换释放,增加水的肥度。
綦江小龙虾苗繁殖场
  小龙虾形似虾而甲壳坚硬。成体长约5.6~11.9厘米,整体颜色包括红色、红棕色、粉红色。背部是酱暗红色,两侧是粉红色,带有橘黄色或白色的斑点。甲壳部分近黑色,腹部背面有一楔形条纹。幼虾体为均匀的灰色,有时具黑色波纹。螯狭长。甲壳中部不被网眼状空隙分隔,甲壳上明显具颗粒。额剑具侧棘或额剑端部具刻痕。爪子是暗红色与黑色,有亮桔红色或微红色结节。幼虫和雌性的爪子的背景颜色可以是黑褐色。头长,经常有轻微刺或结节,结节通常具锋利的脊椎。 
每亩投放幼虾1-1.5万尾,定期泼洒生石灰增加水体中钙的含量,增加夜间饲料投喂量,以配合饲料为主。选择水质良好、周围没有污染源、保水能力较强、排灌方便、不受洪水淹没的田块进行稻田养虾,沿稻田田埂内侧四周要开挖养虾沟,沟宽1.5米,深1米,田块面积较大的,还要在间开挖田间沟,田间沟宽1米,深0. 5米,养虾沟和田间沟面积约占稻田总面积20%左右。
龙虾养殖池在龙虾种苗放养前必须要种植或移植水草,通过水草的生长繁殖来控制和改善养殖水体的生态环境。水草的种类主要有伊乐藻、轮叶黑藻、金鱼藻、苦草、水浮莲、水花生等。水草既为龙虾提供更多的饲料源,促进龙虾的生长,还具有净化水质的功能,为龙虾生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
移植的水草要分布均匀,挺水性、沉水性及漂浮性水草栽植保持合理的比例,以适应龙虾生长栖息的要求。水草覆盖面积达池塘水面的60%以上,挺水性、沉水性及漂浮性水草各占1/3。通常每亩水面放养活螺蛳200-300公斤,让其自然生长、繁育。螺蛳既为龙虾提供天然饵料,又对水质有极强的净化作用,为龙虾的生长提供良好的水质环境。
虾苗放养前5-7天保持池塘水深50厘米,每亩水面施有机肥150-300公斤,培育龙虾水体适口的优质天然饵料,提高虾苗的成活率。水位控制。龙虾的养殖水位遵循“春浅、夏满”的原则。春季一般保持在0.6-l米之间,有利于水草的生长、螺蛳的繁育和幼虾的蜕壳生长。夏季水温较高时,水深控制在1-1.5米,有利于龙虾度过高温季节。
适时换水。一般每7天换水1次,高温季节每2-3天换水1次,每次换水量为池水的20%-30%,使水质保持“肥、活、嫩、爽”。还定期向水体中泼洒一定量的光合、硝化之类的生物制剂调节水体。调节ph值。每15-20天泼洒一次生石灰水,用量为1米水深每亩水面10公斤,使池水ph值保持在7.5—8.5之间,同时增加水体钙离子浓度,促进龙虾蜕壳生长。
綦江小龙虾苗繁殖场
  小龙虾形似虾而甲壳坚硬。成体长约5.6~11.9厘米,整体颜色包括红色、红棕色、粉红色。背部是酱暗红色,两侧是粉红色,带有橘黄色或白色的斑点。甲壳部分近黑色,腹部背面有一楔形条纹。幼虾体为均匀的灰色,有时具黑色波纹。螯狭长。甲壳中部不被网眼状空隙分隔,甲壳上明显具颗粒。额剑具侧棘或额剑端部具刻痕。爪子是暗红色与黑色,有亮桔红色或微红色结节。幼虫和雌性的爪子的背景颜色可以是黑褐色。头长,经常有轻微刺或结节,结节通常具锋利的脊椎。 
小龙虾幼体在发育期间,不需要任何外来营养供给,刚孵出的仔虾需在亲虾腹部停留几个月左右,方脱离母体。若条件不适宜,可在洞穴中不吃不喝数周,当池塘灌水以后,仔虾和亲虾陆续从洞穴中爬出,自然分布在池塘中,有时亲虾会携带幼体进入水体之中,然后释放幼体。克氏螯虾虽然抱卵量较少,但幼体孵化的成活率很高。由于克氏螯虾分散的繁殖习性限制了苗种的规模化生产,给集约性生产带来不利影响。
发现水质败坏,且出现龙虾上岸、攀爬、甚至死亡等现象,迅即采取措施,改善水环境。先换1/3老水,用溴氯海因0.3×10-6对水体进行泼洒消毒后加注新水。第二天用沸石粉20×10-6、益水宝(枯草芽孢杆菌)0.4×10-6泼洒。以后每隔5天左右,定期向水体中泼洒光合、硝化等微生态制剂。利用有益菌种制剂,使之形成优势菌群来抑制致病微生物的种群数量、生长、繁殖和危害程度,并分解水中有害物,增加溶氧,改善水质。
龙虾养殖池清整时首先池底过多的淤泥,淤泥厚度不超过10厘米。在消毒前一律排干池水清塘后,通过日晒和冰冻不仅杀灭病菌,而且增加淤泥的通气性,促使淤泥的中间产物分解、矿化,变成简单的无机物。在虾苗放养前10天左右进行药物清塘消毒。使用生石灰清塘消毒,水深10厘米每亩水面用生石灰50-75公斤,不仅寄生虫、病菌和害虫等使池塘保持微碱性的环境和提高池水的硬度,增加缓冲能力,还使淤泥中被胶体所吸附的营养物质代换释放,增加水的肥度。
龙虾养殖池在龙虾种苗放养前必须要种植或移植水草,通过水草的生长繁殖来控制和改善养殖水体的生态环境。水草的种类主要有伊乐藻、轮叶黑藻、金鱼藻、苦草、水浮莲、水花生等。水草既为龙虾提供更多的饲料源,促进龙虾的生长,还具有净化水质的功能,为龙虾生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移植的水草要分布均匀,挺水性、沉水性及漂浮性水草栽植保持合理的比例,以适应龙虾生长栖息的要求。水草覆盖面积达池塘水面的60%以上,挺水性、沉水性及漂浮性水草各占1/3。
通常每亩水面放养活螺蛳200-300公斤,让其自然生长、繁育。螺蛳既为龙虾提供天然饵料,又对水质有极强的净化作用,为龙虾的生长提供良好的水质环境。虾苗放养前5-7天保持池塘水深50厘米,每亩水面施有机肥150-300公斤,培育龙虾水体适口的优质天然饵料,提高虾苗的成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