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博客不如看报纸,看报纸不如看杂志,看杂志不如看书。凡是有这种思想的人,都是极度自私的人。他们贪图时间。惊险小说作家哈兰·科本( harlan coben)(在一本小中)说,无法想象会有人去看那些记载博主衣食住行的博客。默多克坐拥新闻帝国,但他每天只看纽约时报和华尔街日报,而且只看头版。
黑天鹅》作者塔勒布( nassim n. taleb)在书中说,他已经决心再也不看报纸和杂志,只看书了:因为新闻都是垃圾。我猜这些人肯定不会去微信和脸谱的了。接受信息的效率是可以量化的。本文提出一个概念叫做“思维密集度”。比如一个人以正常的思维速度边想边说一个小时,那么听他说这小时话所能得到的信息的思维密集度就是1;然而写文章就完全不同,它可能需要经过修改和润色,一个小时写出来的文章,可能别人5分钟就看完了,那么这篇文章的思维密集度就是12思维密集度=准备这个读物需要的总时间/阅读这个读物需要的时间写一本好书可能需要作者从搜集材料开始几年甚至更多的时间,如果读者两个晚上看完,那么这本书的思维密集度可能达到几百。显然,看一个具有高思维密集度的东西是很令人窃喜的事情。一个电编到道具可能不知道投人了多少时间和金钱,而我了可以想包裹一本写出来的书不被出版、一能分钟就。作者在思维密集度的交易中的损么巨大是一个当无的人,因为我每天至少有一两个小时在风军事5读器为了获得一点效率上的安慰,我把网上的进一步细分,并坚持认为博客文章的思维密集度应该高于论坛。
每个人的时间都一样多因此时间不是金钱。时间是围棋:你走手,年人也走一手,牛人获胜并不是因为他走得比你多,而是他每一手都走在最有价值的地方。执行这样的效率,需要钢铁般的意志。谁能做到不看无期的文章,谁能做到不去刷新网页,谁能做到不看电视新闻?牛人都能做到我最近读书的思维密集度较高,基本上都是英文的非小说。这些书绝非哪个文人闭门造车而成的,它们都十分精密严谨,后面往往附着很长的注记和参考文献,作者做了大量的背后工作。为了写成这一本书,也许作者要阅读十倍甚至百倍的材料,亲自采访相关人员,前往世界各地调查,这还不算书中的研究结果可能是数个团队花费无数的时间和金钱才能取得。这样一本书拿在手里,简直是觉得不把每个字都看过实在是对不起作者。但很少有人会每个字都看。我们通常能把正文看完就不错了,很少有人会去研究那些小字体的注记。表面上看,写书的牛人应该只做最重要的事,可你考据出来的细节我根本不感兴趣,我赚了。然而事实是,很多细节都是牛人的秘书提供的。格林斯潘写《动荡的世( the age of turbulence),据说基本是在浴缸里用铅笔在卡片上完成,手稿都是湿漉漉的。马布巴尼( mahbubani)在《新亚洲半球》(thnew asian hemisphere)这本书的感谢部分透露了牛人写书的写法:他写的时候只提供思想,句子中有大量的空白,留给秘书去补充具体数字和细。
我认为真正的人才不是靠课程、院系、考试大纲的设置培养出来培养人才的有效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学徒制。师父带着徒弟参与际的项目,徒弟在试错中提高。不管是科研、工程还是艺术,都是如个教育体制的关键不在于往学校里投入多少钱,而在于其是否提够多、足够好的动手机会。学制的历史比现代教育制度悠久得多,学任何一门手艺都得先就是当代的工人进了工厂,也得先认个师父学一段时间。白领的作,也得从实习做起。在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各种行业都有自行金。学徒制度就在行会系统中。有志于艺术的男孩从七岁起就要跟个大师全职学徒5-10年。学徒们很早就直接参与第一手艺术创作,贴开始,到临幕,到跟大师合作,再到独立作品。
古代这种从小就开始当学徒,一且选定了专业就一边干活一边判比代系使这种把人提在课堂上听很多年课的做法其时学个的育系统应该让学生干什么呢?至少应该做以对成功学的解药|13节,托马斯·弗里( thomas friedman)写《世界是平的》,有一个秘书团队支持。就连娱乐人物艾尔·弗( alfranken)写书讽刺美国政治,都有一个哈佛大学的研究生团队为他工作。牛人负责用20%的时间完成一本书的80%,秘书用80%的时间去完成剩下的20%。在这场作者与读者思维密集度的战争中,牛人仍然取胜。我以前的老板,在国家实验室有个秘书。他不喜欢输入公式,于是他手写论文,秘书帮他变成 latex,还顺带修改语法和拼写。然而大多数人都没秘书。这还不算科研论文的阅读率其实并不高,好在别人如果对你的工作感兴趣,往往会读得非常认真,阅读速度比看报纸慢得多。再进一步自我安慰,也许只要所有读者阅读一篇论文的时间加起来超过作者写这篇论文的时间,这篇论文就算赢了吧。
我写这篇小文费时一小时,所以只要你阅读此文的时间少于1小时你就赢了思维密集度。鉴于有将近400人通过谷歌阅读订阅了这个博客只要你阅读此文的时间超过10秒,我敢说我也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