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相关规定,办理居住证,需居住并办理暂住登记满半年,符合有合法稳定就业、合法稳定住所、连续就读条件之一,并提供相关证明。但有市民反映——
记者花300元从中介买来这张“居住证”。
对于一些户籍不在本地的居民来说,在办理换领、补领居民身份证、机动车登记、申领机动车驾驶证,或者报名参加职业资格考试、申请授予职业资格等事宜的时候,需要持有本地的“居住证”。2016年1月1日起施行的《居住证暂行条例》对于居住证的办理有着明确的规定。12月12日,市民向记者反映,我市个别中介机构对外声称,300元可办理“居住证”。12月13日,记者对此进行暗访调查。
市民反映:
中介收钱可代办“居住证”
12月12日,市民李先生向本报提供线索称,在阳明区铁岭镇内,有一家名为“九号车铺”的二手车中介机构,对外声称可办理“居住证”,而且不需要提供相关证明等手续,甚至不需要本人到公安机关。为了享受到这些“便利”,需要交纳300元钱。李先生告诉记者,一些户籍不在本市的居民在办理车辆落户的时候,需要提供“居住证”,但很少有人会提前半年预见到购车,因此,这一“服务”确实能够解决特定人群的燃眉之急。然而,这样的“服务”却难免让人产生疑惑——到底是公安机关可以开“后门”,还是中介机构办了“假证”?李先生希望本报能够对此进行澄清。
12月12日,记者在“平安龙江”手机客户端上查询得知,对于申领居住证的资格有着明确的规定:公民离开常住户口所在地,到本省其他市、县(不含常住户口所在地城市内部跨行政区域)居住并办理暂住登记满半年,符合有合法稳定就业、合法稳定住所、连续就读条件之一的,可以依照规定申领居住证。
其中,暂住登记满半年,是指在公安机关办理暂住登记满半年(即在现居住地公安派出所进行暂住登记时间满半年以上)。在同一设区市市区或者同一县(市)内不同地址连续居住并办理暂住登记的,暂住时间连续计算;暂住地址跨市、县变更的,暂住时间自重新登记之日起连续计算。而合法稳定就业,是指被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事业单位录用(聘用),或者被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招聘并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或者在城镇从事第二、三产业并持有工商营业执照等。对于“合法稳定住所”的规定为,公民实际居住具有合法所有权的房屋、租赁房屋、用人单位或就读学校提供的宿舍等。
此外,还规定公民在申领“居住证”时,应当提供申请人近期正面免冠头像彩色照片;以合法稳定就业为由申请办理的,申请人需提供工商营业执照、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出具的劳动关系证明或者其他能够证明有合法稳定就业的材料原件照片;以合法稳定住所为由申请办理的,申请人需提供房屋租赁合同、购房合同或者房屋出租人、用人单位、就读学校出具的住宿证明等材料原件照片。以连续就读为由申请办理的,申请人需提供就读证明,包括学生证、就读学校出具的其他能够证明连续就读的材料原件照片。
事实真如李先生所言,我市的个别中介机构,仅需交300元钱,上述的规定都可以不执行?
记者暗访:
300元办证当天可取
12月13日上午11时许,记者来到这家名为“九号车铺”的中介机构,表示因机动车落户需要,想办理一个“居住证”。工作人员拨打了一个电话,询问后告诉记者,需要提供身份证和本人的联系电话,费用为300元钱。至于相关规定中提及的“居住并办理暂住登记满半年”、“符合有合法稳定就业”、“合法稳定住所”、“连续就读”等条件的证明,工作人员并未提及。
工作人员拍摄了记者的身份证并记录了联系电话后,将相关信息发出。由于已接近午休时间,工作人员表示:“不是直接就能出,需要等一会儿,上午够呛了,下午吧。”工作人员解释说,需要先找公安分局,将记者的个人信息录入一个网站。
记者交钱后,向工作人员索取收据的时候,遭到拒绝。“没有收据。”工作人员表示,如果记者担心取证的时候没有凭证,等到取证的时候交钱也可以。“车管所一点半上班,我两点之前给你(把证打印)出来。得先在公安局入网,然后这边就能打出来!”最终,记者留下100元钱,并约定当日下午取证。
当日下午,记者再次来到这家“九号车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稍等”,几分钟后,便取来一张“人口基本信息”交给了记者。记者看到,这张“人口基本信息”上面标注了记者的一些基本信息,但文化、籍贯、婚姻情况、联系电话等信息则缺失。上面标注的“来本辖区居住时间”为“2017年6月9日”,“实际居住地址”为“黑龙江省牡丹江市……”。这张“人口基本信息”上盖有一个长方形印章,字迹模糊,完全无法辨认。
“这玩意儿就是居住证?”对于记者的疑问,“九号车铺”的工作人员表示,用这个办理机动车登记肯定没问题。
户政支队:
办理居住证需提供证明材料
12月14日,记者就办理居住证的相关事宜咨询市公安局户政支队。工作人员表示,按照省公安厅的相关要求,办理居住证的居民需在本地连续居住时间满半年,并符合有合法稳定就业、合法稳定住所、连续就读条件之一。办理居住证的时候,申请人需持相关证明,到辖区公安机关办理。但前提是“需在本地连续居住时间满半年”。
记者希望查询自己办理的“居住证”是否为真时,工作人员表示,这一系统不对外提供查询服务,仅对内开放。
一边是严格的规定,一边是300元就可买到的“便利服务”,这样的事实确实让人看不懂。那么,中介机构为记者开具的这份信息是真的吗?如果为真,为何中介办理的时候,不需要记者提供任何证明材料?对此,本报将继续关注。
晨报融媒体记者 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