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部门应该督促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发现问题进行及时整改。不少企业,把审计发现问题整改率作为审计部门的绩效考核指标之一。审计发现问题整改率是否应该或可以成为审计部门的绩效考核指标,大家都有不同的看法。还有,审计发现问题整改率该如何计算?下面和大家一起探讨审计发现问题整改率。
一、审计发现问题整改率的计算
1.计算期间。一般来说,审计发现问题整改率是用上次审计发现问题已整改数量除以上次审计发现问题的总数。举个例子,假如2014年某单位审计发现问题10条,2015年审计时发现已整改8条,那么整改率就是80%。而2015年审计发现问题10条。问题来了,2016年被审计单位对2015年发现的10条问题也是整改8条,整改率应该是什么呢?是80%吗?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整改率仅是对上年的,还是累积期间的;二是当年审计发现问题是否包括上年未整改的问题。
2.审计发现的数量统计。审计发现问题的数量或条数决定于统计口径。例如,如果按涉及流程统计审计发现数量,那么按一级流程统计问题数量,还是按二级流程统计问题数量,还是按三级流程统计问题数量。流程越往下细分,审计发现问题的数量越多。其实,审计发现问题的数量越多,下期的整改率可能越高。因为,三级流程比起一级流程越容易整改。
二、审计发现问题整改率是否是内部审计部门的kpi
审计发现问题整改率是否应该算作审计部门的kpi决定于审计部门的独立性。有的企业,审计部门不仅有内部审计职能,还有内控合规职能,甚至还有处罚职能。如果有内控合规或处罚职能,整改率就可以算作审计部门的kpi,因为内控合规和处罚职能可以直接推动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内控合规是企业风险防范的第二道防线,内审是风险防控的第三道防线,内审不能直接影响到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有的企业内审部门,主张并且把审计发现问题整改督导率作为自己的kpi,也是一种可以参考的作法。
三、如何促进被审计单位进行问题整改
很多企业的管理层或审计委员会对内部审计部门提出:有些问题你们每年的审计报告里都会出现,为什么被审计单位不能有效整改。内部审计部门确实有自己的难处,靠自己的努力,很难使有些问题彻底杜绝。因为企业经营中出现的问题有很多原因:市场原因、行业原因、发展原因、系统原因等等。有些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不止一个,还相互交织在一起。但是,内部审计部门在促进被审计单位问题整改上,还是可以做好以下工作:
1.做好后续审计。后续审计可以使被审计单位更加重视上期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
2.加大整改情况在审计报告的分量。如果整改情况在审计报告中写的不痛不痒,就不会引起管理层和被审计单位的注意。
3.促进顶层制度设计的完善。有些审计发现问题的发生是由于制度或流程设计的缺陷,内部审计基于治理上的地位,可以促进顶层设计的完善。
4.加大审计问责建议。审计部门没有直接的处罚权力,但有问责建议权。如有必要,审计部门可以向管理层或董事会提出问责建议。
5.提出切实的审计建议。审计部门虽然不参与具体经营,但基于自身的独立性和丰富的审计经验,也会提出更有价值的审计建议。审计建议的价值之一就是促进被审计单位的问题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