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葡萄栽培的品种、模式和技术特征大揭秘,引得人们深思!

日本葡萄栽培种的起源和早期发展
日本葡萄栽培种起源于东亚广大地区,包括中国、日本和爪哇南部的葡萄有30多个种,其中起源于日本的有v.amurensis、v.ficifolic、v.coignetiae,但这些种没有经济栽培,只是有些地方作为资源收集保存而已。
日本的葡萄栽培可以追溯到12世纪,当时在山梨胜沼地区的神社发现了果穗巨大的欧洲种野生葡萄,有可能在8世纪前后通过留学中国的僧侣带到日本的,也可能是从中国带去的药用种子留下来的。
海外品种的引进和栽培
在19世纪末期,日本政府从欧美各国引进了大量的葡萄苗木,在各地的试验场试种。同时民间的一些热衷于葡萄种植的农户也购入苗木,开展栽培研究,葡萄栽培面积在日本各地迅速扩大。
日本湿润的气候不利于多数欧亚种葡萄的生长,真菌病害的蔓延和葡萄根瘤蚜(vitous vitifoliae fitch)的严重侵害,导致这些品种的栽培试验几乎全部失败。然而在冈山、香川和兵库的部分地区,人们将亚历山大(muscat of alexandria)和大可满(gros colman)等品种种植在玻璃温室内获得成功,这是最早的避雨栽培。此后欧亚种葡萄在这些地区得到广泛栽培。
同时,为了控制病虫害发生,引进美洲种葡萄(v.labrusca)的栽培种或变种,在露地栽培也获得成功,代表性品种有康拜尔早生(campbell early)、康可(concord)、玫瑰露(delaware)和niagara。到了1936年,这些品种扩展到了日本各地,尤其是在山梨、大阪、冈山和广岛地区,栽培面积占总葡萄面积的62%。
康拜尔早生:19世纪末从美国引进的二倍体鲜食葡萄。露地栽培成熟期为8月中上旬。产量水平为18~20吨/公顷。
日本葡萄栽培品种的培育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日本国内的育种家开始致力于品质优、适应日本气候的品种选育。建立了日本葡萄的杂交育种体系,并一直持续至今。民间育种家广田(1925)、川上(1927)和大井上(1937)等培育出了良好的葡萄栽培品种,这些品种即使到了今天仍占了葡萄产业中一大部分。
广田通过欧亚种品种间的杂交获得了新玫瑰(neo muscat)和hiro hamburg。川上和大井上通过欧美种和欧亚种的杂交分别得到了蓓蕾玫瑰(muscat bailey a)和巨峰(kyoho)。
巨峰:目前在主要种植区如山梨、长野和福冈,通过赤霉素处理生产的无核葡萄产量迅速上升。
20世纪中期科学技术的创新
1941-1945年的太平洋战争期间,葡萄的经济栽培大幅下降。其后从1955-1975年期间,在政府的鼓励下葡萄栽培迅速增长。在葡萄种植园中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塑料薄膜和脱毒葡萄苗木是20世纪中期日本葡萄产业的巨大技术创新。
首先是19世纪60年代,赤霉素被成功应用于诱导无核结实和促进浆果的膨大,大大促进了日本葡萄产业的发展。如赤霉素处理诱导玫瑰露葡萄无核结实的成功进一步提升了该品种的人气和种植,使其成为代替康拜尔早生的品种,在山梨、山形、长野、大阪、岛根等地大面积栽植。
赤霉素诱导无核结实
其次,塑料薄膜的应用对减少病害的蔓延和提高产量以及果实品质都起了很大的作用,进一步推动了葡萄产业的发展。通过加温温室促成栽培也得到了发展,大大提早了葡萄果实供应,扩大了供应时间并提高了收入,各种形式的设施栽培占了葡萄栽培总面积的30%左右。
第三,通过热处理茎尖的离体培养获得脱毒葡萄苗木技术的普及,对提高葡萄生长和果实品质起了促进作用。
主要栽培品种
自1970年以来,巨峰系品种栽培面积迅速扩大,到1990年初期达到顶峰。目前在主要种植区如山梨、长野和福冈,通过赤霉素处理的无核葡萄产量迅速上升,面积和产量占40%以上。其次依次是玫瑰露、先锋、康拜尔早生、尼亚加拉、蓓蕾玫瑰、司特本和甲州。
先锋:日本近十年来面积增长最多的品种,多通过赤霉素诱导无核果实。
日本葡萄的栽培技术特征
1、小规模、集约化栽培日本葡萄农户平均栽培面积约4700平方米,规模较小,但每1000平方米平均所需的劳动时间为300~400小时。在日本,外观靓丽、内在品质优异的果实才能卖出好价钱,而外观欠佳、品质不良的果实几乎没有商品价值。
同时,要克服梅雨和台风等自然灾害需要花费额外的劳动力,加上人工工资太高,日本的葡萄农家都是夫妻一家生产,很少雇佣劳动力或只在一些特殊时期雇佣短期操作工。因此非常集约化且小规模是日本葡萄栽培的重要特征。
2、外观靓丽、内质优异的果实生产果穗形状(大小、形状,整齐度,着色等)会严重影响销售价格,促进了一些特殊栽培技术的开发,如花前整穗和坐果后的疏粒要花费大量时间,如亚历山大品种1000平方米整穗疏粒的用工量需300小时,占总劳动时间的23%。
采收后再用保鲜膜包扎或装入透明的袋中,按2千克或4千克的包装上市。诸如巨峰、先锋、亚历山大等价格高的品种,通常1千克的箱内装2穗,细心的装箱,以免触摸碰掉果粉,并要防止果粒的互相挤压或箱盖挤压压伤果粒,因此采后处理和装箱特别费时间。在冈山地区,先锋葡萄采后处理和装箱花费的劳动时间高达110小时,占全年劳动时间(458小时)的24%。
3、诱导无核的栽培技术20世纪50年代末期,赤霉酸诱导玫瑰露葡萄的无核结实成功成为20世纪葡萄产业最伟大的发现之一。半个世纪以来,该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连同80年代初期发现的链霉素诱导无核结实,成为诱导有核品种无核结实系列技术,在全球独树一帜。
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又发现人工合成细胞分裂促进剂cppu可以显著促进果实膨大,但浓度过高时有抑制着色,降低糖度和改变果肉质地等副作用。据日本协和发酵公司网站介绍,该公司生产的赤霉酸和cppu于2008年3月20日获得几乎在所有葡萄应用的登录认证,主要用于果穗拉长、诱导无核和促进果实膨大。赤霉酸是微生物发酵制品,无残留之虞,可以安全使用。
4、平棚栽培日本葡萄多为水平棚架式,其优点为:(1)大多数葡萄种植区几乎每年都受台风的影响,水平棚架可有效将风害降到最低;(2)6月和7月初光照弱,平棚可以更有效地利用太阳能,提高光能利用,促进浆果发育,延迟病害的蔓延;(3)棚架系统使树冠扩大能更好地控制枝条生长;(4)便于农事操作,如赤霉素处理、疏果、套袋等。
5、架型和修剪葡萄的修剪有两种模式:长梢修剪(留10~15个芽)和短梢修剪(留1~2个芽),这取决于栽培种的特性(新梢基部芽是否饱满)和种植地区的栽培技术(东部地区的山形、山梨和长野多用长梢修剪,西部地区的冈山和福冈多用短梢修剪)。长梢修剪多采用x字形树形,短梢修剪多采用h字形或t字形树形。
7、树冠的管理葡萄叶幕吸收的太阳辐射是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在露地栽培条件下,生产高质量葡萄的最适叶面积指数范围是1.6~2.5。葡萄生长期间对树冠的管理极大程度地影响了果穗的内部小气候和果实组成成分。果穗的过度遮阴(叶面积指数≥2.5)导致病原菌的发生和浆果酸度提高,浆果重量、可溶性固形物、酚类和花青苷含量下降。
8、促成栽培根据生长类型,葡萄加温可分为如下几种类型:超早加温、早期加温、正常加温、延后加温和不加温。例如,巨峰葡萄加温开始于1月,果实可在5月到6月采收。二氧化碳施肥被用于促进超早加温玫瑰露和先锋葡萄的叶片光合作用。在玻璃温室栽培条件下,亚历山大和大可满(gros colman)的采收时间分别调整为7~10月和10~12月。
9、管理成本日本的葡萄园通常较小,葡萄园面积不到0.5公顷的农户占总种植面积的78%,葡萄每公顷大约需要4500小时的劳动时间管理。因为整齐均一的果穗外观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市场价格,所以种植户尽最大努力来得到较大或正常大小的果粒、最佳的果穗大小、较好的紧凑度和色泽。
消费者喜欢无核葡萄,在开花前后将玫瑰露和蓓蕾玫瑰的果穗浸入到100毫克/升的赤霉素溶液中,花前处理可产生无籽果实,花后两周处理刺激浆果膨大,四倍体葡萄如巨峰和先锋在盛花期和盛花期后10~15天用更低浓度的赤霉素(12.5~25毫克/升)处理。这些处理需要30万日元/公顷的化学试剂和400~600小时的劳动力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