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和营销的区别是什么?我们该如何选择这二个职业

明晰市场营销与运营的差别,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运营,并且在运营工作中巧妙地运用市场营销理论,让我们的运营工作更科学,更高效。
市场营销与互联网运营间的暧昧关系,也算是自互联网运营岗位兴起以来一直笼罩在广大运营人心中的一团迷雾了:
说它重要吧,好像跟工作并没啥直接关系;
说它不重要吧,又总感觉两者间有着藕断丝连、说不清道不尽的关系:似乎师承同门,又似乎有着本质区别……
关键是,弄清楚两者的关系,不仅能让我们理清运营与营销工作的边界,更能移植、借鉴市场营销沉淀了几世纪的理论体系,让我们在运营的道路看得更远、走的更快。
下面将按照下述内容展开阐述:
营销与运营的本质区别:商业模式不同、利益关系不同
市场营销发展的五大历程对运营的启示
科学的市场营销模型对运营模型的五大启示
一、营销及运营的本质区别及关联
在《marketinganintroduction》中,营销的广义层面的定义是:为客户创造价值,建立牢固的客户关系,从而获得回报的过程。
我们看到这个定义是否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如果把上述的“客户”两字替换成“用户”会发觉它与运营的定义已经非常接近了。而这两字之差恰恰替我们梳理了两者的核心区别:商业模式内涵不同。
市场营销是通过客户的回报与成本的差价获取利润;而运营是间接从用户身上获取利润,通过售卖用户的注意力及影响力从而向第三方获取利润。
这两者的区别早已不新鲜,但这个看似微小的差异,对传统营销驱动的企业及互联网商业驱动的企业,对两者的战略、定位、组织结构、资源配置的影响却是颠覆性的。
比如,假设我们经营一家“水果连锁店”企业。
那么,对于一家按照传统营销商业模式经营的水果店,它将是这样子的:
目标:销售利润最大化。
开店之初,我们需要认真评估小区的水果店覆盖面积谨慎选址,然后联系及管理批发水果的供应商,开设门店,招聘及培训员工,管理店面,根据市场价格波动灵活管理价格、通过会员卡等方式吸引当地居民……
成败主要靠店面位置、水果质量、员工素养等。
但是,对于一家按照互联网模式经营的水果连锁店,它或许是这样子的:
目标:吸引爱吃水果群体用户最大化。
第一步,选址开店?自营那么高成本,没必要,到处都有现成的成熟水果店了,为何不直接找他们合作?
比如开创一个“水果活动公众号”,关注这个号的用户每周可以一次打卡签到就可以在指定的水果店中免费领取一小份高档水果(比如车厘子、榴莲、黑加仑),进而很快就能黏住一大批忠实的爱水果活动粉丝。再通过线上的广告、活动盈利。
因此,剩下的工作是找一批管理靠谱的水果店进行长期合作(谈判优势是:引流量稳定也能降低水果店的滞销风险进而压低价格),并周期性与他们结账。
*此两例仅为示例,请勿盲目模仿。
可见,“客户”与“用户”,两字之差,却衍生了一整套完全不同方向的经营模式:
前者是通过销售额减去成本获利;
后者是请用户吃水果,通过品牌人气效应在其他地方赚钱。
然而,在两者的经营过程中,其实也有非常多的共性之处:
比如,都需要提供优秀的产品(好水果)吸引人、优秀管理保障服务水平、都需要能够影响人群决策的营销行为、都希望获得尽量大的传播、口碑等……
自人类私有化社会起,市场营销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纵然是现代商业文明也已有几百年发展历程。故此,互联网商业显然属于“商业”的分支,是二十多年前从传统商业中裂变出来的,因而两者具有诸多共性之处实则不足为奇。
为进一步探寻两者的差异,我们唯有通过追根溯源的方式找到答案。
二、营销发展史给运营的五个启示
自工业革命以来形成的现代市场营销,一共经历了“五个不同观念”为核心的战略指导方针,我们一起探寻下它们与运营短暂发展过程中的许多神似之处:
阶段一:生产观念的营销观
营销生产观念认为客户偏爱价格低廉、随处可得的产品。
这是指导销售人员最古老的理念之一。生产观念追求生产效率、压低成本,但却忽视了客户的需求及与客户间的关系。这被称之为营销短视症。
有些互联网朋友可能抱着看历史的心态听我阐述这段话,但我们运营人真的渡过这个阶段了么(其实甚至还达不到这个阶段的标尺)?
我们看那些毫无目标的群发广告、到处张贴二维码、以加满5000微信好友为指导方针的运营思维依然大行其道、甚至还有些神似传销的所谓社群……弄得乌烟瘴气。先抛开这些手段是否有效不说,这些行为事实上直接拉低整个运营业界的职业形象,最终不利所有运营从业者。
互联网运营虽然发展势头很好,但有句话叫“潜龙勿用”,朋友仍需谨慎。
运营启示:请警惕一些利用人们的信息不对称、贴着所谓大v的营销人(知乎上随处可见)教唆的“速成推广”策略。一切没有创造实质价值的策略都是伪运营。
阶段二:产品观念的营销观
营销的产品观念认为客户喜欢质量、功能、属性特征均最佳的产品,致力于产品的持续改进。
这相对于“阶段一生产观念”是一种进步,然而依然容易产生另一种营销短视症,比如追求单一属性的最佳、最大、最快等,却忽视了更为彻底满足客户需求的创造性(颠覆性)解决方案。
我们互联网同样也存在大规模以此理念为战略指导的企业。最典型的就是唯短线的产品数据、kpi为唯一运营指导,缺乏实质的创新。
举个简单的例子,假如你运营一款内容资讯类的产品,小编对内容的偏好通常是以阅读数及分享数为目标。但这必然导致低俗内容、标题党满天飞。
非内容类产品也类似,一旦组织内某些人敏锐察觉到用户的更底层潜在需求,提出一些全新的解决方案时,通常会遭到组织内掌权者的反对,理由是:你有好的数据支撑么?
然而全新的创新思路都是需要几次尝试修改后才能突飞猛进的,没有组织核心力量的支持,没有“试错”,怎么产生实质创新。
运营启示:以短期数据kpi为唯一指导的工作思路亟待改进。比如公众号运营,今天推篇文章数据稍差,领导就说杜绝这类主题,团队内谁还敢创新?
阶段三:销售观念的营销观
销售观念认为,公司只要进行大规模销售及促销,消费者就会大量购买产品。它专注于创造交易,而非建立长期盈利性的客户关系。
同样,类似的思维在互联网领域亦随处可见:比如以数据造假忽悠投资者,进而大规模烧钱抢占渠道、买流量、宣传过于夸张不实的广告、甚至补贴抢用户的行为等等。
运营启示:随着全体网民素养的进一步提升,这种扭曲(利用信息不对称坑蒙拐骗)的推广策略必将逐渐失势,甚至被立法禁止,比如最新的广告法。
阶段四:科学营销观念
认为组织目标的实现依赖于对目标市场需求和欲望的了解,以及比竞争者提供更好的客户满意度。
这种以客户为中心的“感知并响应”的指导思想可说是较为全面及科学的营销观了。
它是一种由外而内的视角,以客户利益为核心驱动整个组织的战略,它不仅满足客户显而易见的需求,还通过各种客户研究手段洞察客户更深层的利益诉求,全力以赴满足并与客户建立长期关系。
目前业界成功的互联网企业也都在身体力行的执行类似理念。
这里确实得夸赞下微信,它能成为今天的霸主地位不是没理由的,很多小细节确实是在保护用户利益:比如原创保护、持续阻碍朋友圈的低俗营销行为等。虽称不上完美,但比起很多平台已经好太多了。反观新浪微博,早期完全是有望成为移动社交霸主的,正是缺乏长远眼光,导致深陷尴尬的地位。
运营启示:科学营销观念驱动的战略很值得运营借鉴,后面会详细阐述。
观念五:社会营销观念
社会营销观念对纯粹的营销观念提出了质疑,认为它可能会忽视顾客的短期欲望与长期福利之间存在的冲突。
换句话说,社会营销将更多的考虑社会、环境、文化、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它不是追求简单的经济价值,而是追求广义的社会价值。
这个理念其实并不新颖,我们东方早在两千年前就不断有贤人志士提出并身体力行了。
实际上过度追求经济效益对全球造成的伤害早已大规模显现(别小看文化、价值观扭曲产生的骨牌效应,比如一二次世界大战),而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的盛行却进一步加剧这种伤害,“娱乐至死”这个词很讥讽的暗喻了人类终将灭绝于肤浅及愚昧……
各位正在阅读本文的朋友们,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身体力行。
比如「少加点班」就长期隐性或显性提到社会责任感(贤者三责),又比如我的新书《进化式运营》序言就提到,它不以畅销书为初衷,而是真正以培养一批思虑深远、品德高尚的互联网人才为目标,又或者是我在全国运营峰会的演讲也提到了我们应当追求长期反馈而非沉醉于短期反馈中……
上述两段话是文化公益,谈完了公益,下面继续。
三、科学营销模型与运营的关联及借鉴
经过前面对营销发展史的简述,我们可以对科学营销进行一个定义:营销就是一个与客户建立盈利性关系,以为客户创造价值为组织核心驱动力并从中获取收益作为回报的过程。
我们看下,以此为基础设计的以客户价值驱动的科学营销模型:
第一步:理解市场与客户需求
包括研究消费者、市场,管理营销信息和客户数据
第二步:设计客户驱动型的营销战略
包括市场细分,细分市场选择,确定价值陈述:差异化及定位
第三步:构建营销方案传递价值
包括设计产品与服务、建立强有力的品牌、定价、渠道管理、促销等(注意:产品、品牌均属于大营销体系的一部分)
第四步:建立有利润的客户关系并使客户愉悦
包括客户关系管理、与客户建立强有力的联系、与营销伙伴(上下游渠道)建立联系等。
第五步:从客户处获取价值及创造利润及客户资产
创造满意忠诚的客户、客户终身价值、提升市场份额和客户份额
整体如下图所示:
如果我们从大运营的范畴来看,会发觉上述营销模型中,除了“定价”、“上游供应链”、“市场细分”之外,几乎都会在互联网的“大运营”中有所体现:比如互联网的“用户调研及画像”、“用户精细化管控及运营”、“价值主张及定位”、“产品品牌”、“渠道(流量)管理”、“用户关系管理”等等。
可以看出,若从目前工作职能的视角来看,营销的范畴大于狭义运营(推广及产品运营)。对于一家科学营销驱动的公司,整个组织的资源、能力都是围绕营销战略开展的。
无论是产品研发、供应链、渠道、还是财务、人力资源,营销部门掌控最大的权利也承担最大的责任。
当代世界500强及诸多新兴企业的成功已经充分验证了上述营销驱动模型的正确性及科学性。这对于我们尚未成熟的互联网运营模型而言,是个非常巨大的得以移植借鉴的宝库。
因此,透过科学营销模型的洞察,李少加总结了运营可以借鉴的五大全新启示及运营业界后续的发展趋势,这也是本文的核心:
启示一:大运营驱动将是互联网公司的战略致胜趋势,这也是运营人的出路及前景
互联网商业价值的中枢来自于用户,可以坚定的说,以用户为核心驱动整个企业的战略资源调配的“大运营思维”是科学而有竞争力的。
传统商业的科学营销战略也已经充分辅证。
遗憾的是绝大部分互联网公司对运营的定位依然处于“小运营”的范畴,比如仅专注于推广或者用户运营、活动运营等,而各自的kpi、核心指标又将各职能工作目标的一致性给强行割裂。
此外,互联网企业由产品负责人掌权的亦不在少数……这在事实上导致恶性循环:越有能力的人越不愿意从事运营,而从事运营的人缺乏相应能力也确实不堪重任,然而以产品为驱动的战略其实弊端颇多。(*这是从职能及战略视角判断,与岗职能力等等毫无关联,请勿误解)
解决的方案其实我已经在《进化式运营》提出的“基于用户视角的用户养成运营框架”中给出了。
当然,除了运营理念必须“刷新”之外,还需要企业高层能够借鉴市场营销的科学战略模型,设计一整套以“大运营”驱动的组织架构、人员招聘标准、kpi考核、激励等等。以用户为中心,以运营驱动一切企业资源,包括产品、服务、品牌传播等等,任重道远。
但,这绝对是未来互联网商业的趋势,也是我们运营人的前景。所以我多次在书中、演讲中提到过:运营不是儿戏,不是陪用户玩耍,运营人任重道远,需要极强责任感及全面的综合能力。
启示二:以员工满意度为核心的管理体系取代kpi为核心的体系管理
传统营销商业模式中,通过此策略取得成功的不在少数。比如大名鼎鼎的海底捞、四季酒店都是以“照顾好那些照顾客户的人”而闻名的,这使得这类服务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