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下午,笔者来到位于仙游县枫亭镇九社村的莆田市坚强缝制设备公司。没有现代化的流水生产线,更没有宏伟的厂区面貌,在这略显局促的厂房内,林秀椿和他的两个儿子却创造出了众多先进智能的缝制机器,获得了近30项专利,走出了一条小企业的“创业、创新、创造”之路。
图一2012年“6·18”,时任莆田市委书记梁建勇参观坚强公司发明的切带机展示 。企业供图
创新发明“父子兵”
林秀椿告诉记者,他的父亲是个裁缝师傅,年幼的林秀椿对各种缝制机械十分好奇,经常自己捣腾。十几岁时,林秀椿成为了某服装厂的一名机械维修工,终日与各种缝制机器为伴。多年后,他逐渐成为行业中的“老师傅”,陆陆续续带出了几十个徒弟。
在众多弟子中,他最疼爱的是自己的两个儿子。“兄弟俩十多岁时,不爱读书。我也没有勉强,干脆就让他俩跟我学徒。2000年,我们开始在莆田开店。我记得当时是寒冬腊月,店里有个加急订单。两个儿子都很懂事,手都冻得通红了还在加班修机器。”林秀椿眼里泛着光说道。
切带机是纺织、鞋服、箱包等企业常用的加工机器。长期打交道,林秀椿有一天突然发现手中的切带机存在不少缺陷,“它功能比较单一,只能切断,不能加工成各种各样的样式,还需要人工修剪,损耗大,维修成本居高不下。我就想,能不能发明一种新型切带机来解决这些问题?” 林秀椿若有所思地说。
由此,林秀椿从一名机修工转型成为缝制机器研发人员,花费大量心血投入研发。经过3年攻坚,他终于制造出了第一台稳定可靠的新型切带机,可以把织带裁切成圆形、锥形、流苏等多种样式,而后成为服装、运动鞋、背包等物品配饰的机器。
2011年,林秀椿在家乡莆田创办了坚强缝制设备有限公司,把发明成果变成自己的创业项目。
“我们的切带机优势很突出,价格比原来的便宜一大半,但能加工的款式多,也节省人工,性能寿命都更为可靠。”林秀椿自豪地介绍。这台机器能为国内制鞋、制衣、制袋等企业节省生产成本,创新新产品,在温州、义乌、广州等地都很受欢迎,还远销印度与越南,每年销售量达数百台。
在此基础上,林秀椿与两个儿子开启了发明之路,共同开发出了圆角切带机、超声波切带机、智能切带机等。2012年,还开发完成切流苏功能,达到更加便利、功能更加多元化。林秀椿乐观豁达的性情也遗传到孩子们身上,一家人都成为了快乐的“发明家”。
谈起两个儿子,林秀椿感到非常欣慰。在发明创造的道路上难免遇到各种挫折,好在有两个儿子的帮助和支持。“那时,我们跟着涵江的师傅学习线切割,我儿子志强3天就学会了,而我却足足学了1个月!”
采访过程中,林秀椿小心翼翼地取出了他们一家最珍视的财富——一大叠专利证书,共有29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9项,外观设计专利12项。此外,绷缝机缝合船袜、超声波模具花轮、船袜下料定位器等8项专利已提交申请,正等待审核。
图二林秀椿向我们介绍切带机。刘应平摄
操心的企业家
这些年,林秀椿他们坚持走访全国各地的工厂,分析大大小小的市场,依据市场行情来指导创新发明。林秀椿向记者道出了自己的难处:“创业初期,我们只能走薄利多销的道路,慢慢依靠技术加强自身的实力,让更多厂家看到我们产品的优势。”
“要想别人没有考虑过的问题。”莆田本地的新飞天鞋业、双凤鞋业等企业,一般购买10多台切带机就够了,但对裁切刀的需求量却源源不断,一年都要买走几十套裁切刀。根据裁切刀用途的不同,林秀椿又研发出几十种款式的裁切刀,打开了销售市场,形成机器与刀具“并驾齐驱”的局面。
此外,林秀椿还发现,该行业存在没有切带机标准、没有检测的指标数据和不规范生产等问题。2012年7月,林秀椿制定企业标准。2014年3月,他进一步修正企业标准,并在省企业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备案。公司先后获得福建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等称号。同时,凭借着一本本专利证书,林秀椿从银行申请到用专利权质押贷款,政府提供贴息支持。
图三2016年“6·18”坚强公司与福州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签下项目合作协议。企业供图
“6·18”助力小企业实现大梦想
“我们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就算是参加大型展会,一点都不怯场。”林秀椿笑着说。
早年,林秀椿带着开发出的第一台新型切带机参加“6·18”。“正是因为6·18平台,福州仓山区和福清市很多专门生产‘人字拖’的鞋厂来找我购买机器。原来两条关键的鞋带要靠人工剪,但我的切带机可以自动裁切,所以很受欢迎!” 林秀椿怀着无比感激的心情说道。“6·18”不仅增加了林秀椿的客户群体,其代理商队伍也逐渐壮大。
初尝甜头的林秀椿,成为了“6·18”的常客。他不仅为产品找到了更广阔的销路,而且还在与智能型企业的对接中,实现了由制造向智造的飞跃。
“那时,我想开发一种‘智能切带机’,采用电脑自动化控制、机电一体化、传感、智能控制等技术,开发多功能切带机设备,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和实现个性化生产。”林秀椿介绍,2015年的‘6·18’上,他们与福州天虹公司对接,并于当年11月与福建工程学院签约共同开发。通过与高校的产学研合作,使产品实现了众多的智能化功能,如增加多种自动提示功能,一人可以值守几台机器,节省大量人力成本,提升效率。现在,林秀椿正在解决仪表盘的温度适应问题,推向市场已指日可待。
2016年“6·18”,林秀椿又与福州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签下项目合作协议,共同开发“物联切带机”,采用传感器、无线通信及自动化控制等技术,实现远程对设备的实时监控、智能管理、数据传输等功能。
“此外,我们的切带机还可以增加语音播报功能,及时播报工作情况和故障情况,使操作的工作人员能及时掌握设备情况,方便维修,实现真正信息化和物联化。”一台小小的切带机,激发了林秀椿心中火热的创业和创新的激情。
“感谢6·18成全了我们小人物的发明创造梦想。今年参展6·18,我们准备将公司目前研发的船袜制作工艺技术带过去,现场制作,与观众互动!”林秀椿充满期待地说道。(刘应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