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朋友圈「误读」的校园体育

体育产业生态圈www.ecosports.cn
校园体育,已然成为体育人朋友圈的一股鸡汤与鸡血,然而,我们绝不该把校园体育看得过于简单了。在青春与汗水的热血之外,还有更多值得探讨的“真相”。
文/ 萧 深 编辑/ 郭 阳
现在有一类体育文章发在朋友圈十有八九会火,那就是写校园体育。从ncaa到甲子园,从cuba到大足联赛,从耐高到hbl,写一篇流量爆一次。所以,主编约我写一篇稿子,来聊聊校园体育。
一看这标题,就知道接下来会泼一盆冷水,但这盆冷水不是泼向校园体育。
校园体育好,单是青春和汗水这两样就够了,这叫“唤起不同人群的共同回忆”,简称“共情”。上面提到的几个赛事,拿出来多数都是一等一的ip。能煽情、能赚钱、能成为热点,三者占其一就了不得。像ncaa这种一切尽在掌握的,想低调也不可能。
老百姓愿意花着钱追,广告主愿意玩了命投,这就是体育商业的本质和极致,也是校园体育能获得热捧的原因。即便抛开商业不说,像甲子园这种成为文化现象的,哪怕是hbl这种成为校园话题的,都是体育和教育结合的传世佳作。
所以,这些比赛怎么吹都不为过,也值得寻找探讨的角度反复跟进。
问题是,吹了之后往往马上接一句“对我们有什么启示?”而这类反思总能让人想起关于中国足球的反思之路,不断反思,却难有实质性帮助。
说起来,校园体育这个命题既简单又复杂,对参与者来说,什么意义、发展之类的完全不用考虑,自己感兴趣就好,感受到体育的热血就好。但如果想拿这个做大事,就要看得深一些。
这几年写海内外校园体育的文章不算少,一开始集中说文化,后来转向谈商业,最后绕来绕去都离不开体育直男词汇库最爱用的两个字:牛逼!说到底,就是讲别人如何厉害,然后问我们为啥没有。
这种思路也不能说就完全错了,但应该说没触及本质。而本质就两个:体育和国策。第一个看起来很小,第二个听起来特大。要把事情干好,这两头都不能丢。
“体育”这个词用得是不是准确可以再议,但竞技层面的东西确实是关键。美国的ncaa和日本的甲子园,当然可以看作是文化现象,但对项目本身最具体直接的作用还是人才培养和明星打造。长周期流水线运作,实际自下而上形成青训和商业两套体系。
特别是美国,商业体系的链条从高中一直贯穿到职业,既可是大学反哺四大联盟,也能是联盟助推学校发展。往大了说,校园体育奠定了美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基础。
项目的基础奠定乃至升级换代也离不开学校,因为战术思想上美国大学能领时代之先。
写ncaa篮球的很多,从北卡的迪恩-史密斯说到杜克的老k,像我的解说搭档殳海老师就有很多好观点。至于ncaa橄榄球,我自己的文章反复讲了,大学和职业战术体系的融合对于nfl到底有多大作用,而且不止于赛场维度。
由是,“体育”这块今天不展开,重点说说“国策”。
美国和日本的共性之一,是体育、教育、军事、爱国这四大元素的深度结合。这里头有个逻辑,是要身体和精神培养两手抓。沿着这个逻辑就会发现,学校是最好的平台,集体项目是最好的载体。
再加上橄榄球是美国第一大运动,日本的前两大运动是棒球和足球。所以对美日来说,他们的大学橄榄球和中学棒球为什么如此重要,也不用多做解释。
把体育放到教育中,这是一个层次。另一层是国家从战略层面对体育的操作,美国尤其如此。
航母上的ncaa比赛
今年超级碗专栏里我写过这样一段:美国体育的成功,是国家长期主导的体育战略的成功;文化结合军事,培养爱国主义和国民精神;教育扎根大学,打牢社会基础。进而言之,美国体育的成功绝不只是狭义体育维度的成功,而是全方位的收获。
往更深了说,体育的至高地位是在国家战略里发挥重要作用,要么经济要么文化。发达的体育和娱乐产业都是现代大工业体系的产物,超级碗、好莱坞都是如此。大工业体系的良性运转,一定会提升经济发展和文化认同,而这两件事几乎是制定所有战略和政策的重要目标。
这才是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体育发达背后的东西,校园体育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它的发展有赖于整个体系的完备,并不能简单概括引申为“校园体育发达,所以职业体育发达”。拿中国台湾的hbl来说,它的成功就没有带动台湾职业体育的成功。
核心原因(但不是全部),是中国台湾的经济实力和产业结构支撑不了现代体育发展的要求,只靠文化没有工业支撑的体育不会做大做强。自下而上的东西过去相对分析得较多,它的价值当然不该忽略,但自上而下的东西更该引起重视。
自上而下的东西换到我们的语境下,就叫 “国策”。体育在中国特殊历史时期发挥的特殊作用,其实应该多讲。改革开放前,体育更多扮演提高国民体质、输出国家形象、推动外交关系的角色。改革开放后,重点落在推动经济发展层面。
比方说办大赛,对国内而言最根本和直接的一条是催动房价提升。从北京亚运到北京奥运再到广州亚运,最后结果绝不是落在一个“民族自信心和认同感加强”上面,而是具体作用到了经济上,所以才能叫“奥运经济”。而拉高房价这一点,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办奥运的案例中也有充分体现。
这方面的作用之后还会继续发挥,北京张家口冬奥以及杭州亚运就在眼前。但只发挥这种作用远远不够。论历史发展阶段,中国体育没能跟经济保持同步。专业到职业的跨越尽管存在各种问题,但步子终究卖了出去,然而职业到产业的转型还没有完成,光靠投钱也完成不了。
过去几年的中国体育产业改革,就经济方面的政策引导,还是以房地产为主,互联网和创投为辅。且不说这三条路现在有两个都遇到了困难,单论新时代国内国际环境下的形势变化,文化和思想不可能不重视。教育和体育的结合,会在里面起到不小的影响。
抬到这个高度看问题,就会理解本文为什么不把cuba和nba、耐高和甲子园做详细的比较分析,以及为什么不简单下结论,说“中国没有这种文化”(虽然这个结论未必就没有道理)。
诚然,我们在专业性和细节上还有巨大的差距,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持续做别人可能看不见的微小工作。但与此同时还需要有另一类人,他们负责在战略甚至大战略维度掌舵操盘,看到几十年以后的东西。
体育产业生态圈www.ecosports.cn原创稿件,欢迎转发,未经授权严禁转载,寻求转载请添加圈妹微信(id:quanmei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