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化腾曾自问,腾讯的核心能力是什么?在一次总办会上,他让16个高管当场作答。从21个反馈中,内部圈定两个答案。
其一是流量。在国内互联网发展的不同阶段,腾讯始终是流量王者。如今坐拥10亿月活的微信和8亿多月活的qq,没有第二家公司比腾讯掌握的用户数更庞大。这让腾讯成为中国最赚钱的公司之一。
另一核心能力被认为是资本,据说这是腾讯公司总裁刘炽平的主张。彼时3q大战结束不久,互联网冷眼旁观腾讯的开放姿态,资本连接被认为是唯一可行的路径。这个战略决定影响了腾讯此后的扩张轨迹。利用资本释放流量资源并创造更大的价值,同样没有哪家公司比腾讯更激进更成功。如果不出意外,这种成功将被延续。
投资正在成为腾讯最重要的底色,甚至争夺未来的常规手段。刘炽平在2018年初的腾讯投资年会上透露,这些企业所新增的价值已超过腾讯本身的市值。
今年两会答记者问现场,马化腾曾告诉《中国企业家》,腾讯投资的基本逻辑是,除了通信社交和内容,其他都交给合作伙伴。腾讯不会追求控股,甚至不要求大股东,而是通过小比例占股的方式投资。腾讯态度明确:只求共生,不求拥有。
一组值得关注的数字是,过去几年,腾讯累计投资了600多家公司,横跨海内外,行业涉及文化娱乐、游戏、交通出行、零售等多维度。2017年,共有120多家公司拿到腾讯投资,比bat中另外两家的总和还要多。腾讯一年的投资金额毫不输阵一线基金的盘子,从种子轮到pre-ipo甚至上市公司,全线进攻。
腾讯投资主管合伙人李朝晖在2017年全球合作伙伴开放大会上曾表示,腾讯整体投资金额超过千亿规模,体量达10亿美金的公司数量在50到100家之间,他拒绝透露确切数字。同时四五家公司完成独立上市,大量的公司处在ipo前夜。
这并不是全部。腾讯还以lp的身份投资了二三十家左右的基金,这些基金的名字并不陌生,甚至大名鼎鼎。他们是红杉、云锋、中信产业基金、经纬中国、晨兴、创新工场、高榕资本、金沙江创投、钟鼎创投等。
这意味着,即便一家企业没有接受腾讯的投资,只要成为上述任何一家基金的被投公司,也间接与腾讯有关。2015年伊始的几起互联网重大投资或并购,无不出现腾讯的身影。企鹅帝国的版图已经难以被清晰界定。创办一家公司,最后卖给腾讯,被认为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几起重大合并,以及最近的美团收购摩拜等热门事件,腾讯无一不是决定性的主导力量,但腾讯的思考和决策过程从未向外界清晰披露了解过。即便在腾讯集团内部,这种过程也少为人知。神秘的腾讯投资与并购部和马化腾在同一层办公,一般员工轻易不会踏足。
赢家通吃的局面,多少会引起其他玩家的反感或排斥。腾讯的意志却被广泛接受,投资部的人待在办公室,就会有公司不停地找上门来愿意聊聊。当一个行业的两家对立公司寻找战略投资,选择腾讯的倾向往往在前序投资人中占据上风,因为这意味着更大的胜算和更强的背书。有一种声音甚至认为,腾讯投了谁就意味着谁是行业老大,因为“腾讯可以影响一切”。
美团ceo王兴曾公开表态,腾讯是他的朋友,是很重要的一位股东。他还评价,不管是创始人的个性、团队气质还是业务战略,腾讯可以更好地和别人结盟。而在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眼中,马化腾所提的“去中心化”投资赋能方式最健康。
但腾讯投资的这个“人设”不是天然存在,也并非绝对安全。
腾讯投资正面临劲敌。阿里与腾讯对峙的互联网基本面下,双方从业务线的直接冲突,早已延伸至对优质“代理人”的争夺。这种局面在本地生活、移动出行和二手车电商等领域频繁上演。眼下,at交火最激烈的是线下零售。站腾讯还是选阿里,零售企业从来没有像此刻这样困惑。
如果细数,腾讯投不进以及错失的项目数量并不小。2014年腾讯曾有机会收购whatsapp,一旦成功,将对腾讯的国际化布局产生积极影响。结果马化腾因身体原因,耽误了与whatsapp创始人的谈判。这家公司最终被扎克伯格高价拿下。
腾讯投资曾在电商领域经历失败,最终战略支持京东才不至于失掉棋局。但也因此自缚手脚,确立了“半条命交给合作伙伴”的模式。一位投资人告诉《中国企业家》,除非类似电商这样的格局清晰,否则腾讯把半条命交出去,会面临巨大的风险。
外界观察到的最新现象是,腾讯在不断调整其投资策略。比如在教育和二手车行业,腾讯都以广撒网的方式多点占位。买下赛道是红杉过去的策略,现在更适合用来描述腾讯。
这也意味着,自营与投资双轮驱动的模式在腾讯不可逆转。“如果投资跑得更快,内部团队就不能做,否则社会舆论压力很大,继而资源倾斜投资,也是很危险的。”上述投资人分析道。
巴菲特曾说,“我们遇到的挑战是,以我们产生现金的速度迅速产生新的思想”。这句话套用在腾讯投资身上,再合适不过。
自我进化
关于腾讯投资的最新消息是,腾讯内部正在独立运作一只新的基金。
一位与腾讯合作频密的投资人向《中国企业家》解释,此举的初衷是想解决投资团队激励问题,过程比较复杂。虽然新基金成立了,但和现在的投资没有什么差别。
另一位投资人给出了类似的说法,投资主体和项目都一样,基金没有新的名字,只做跟投。如果腾讯投资是cvc(corporateventure
capital)状态,投资收益会被计入公司利润,但基金可以用来奖励投资团队。这种操作手法也类似孙正义搞vision
fund,联合一些大机构做基金的lp,增加可支配资金的规模。百度资本就是百度联合国寿募集的100亿规模的基金。
其实,腾讯最广为人知的是2011年1月24日成立的腾讯共赢产业基金。起初规模为50亿元,后来追加到100亿,半年时间就投出近30亿元。当时腾讯年利润在80亿元左右。马化腾在第一届腾讯合作伙伴开放大会上说,“没有什么比把一年的利润投给产业链更正确。”他还提出,第一阶段的目标是“再造一个腾讯”。后来共赢产业基金这个提法被逐渐淡化,腾讯内外谈到资本主体都是腾讯投资并购部。
但外界记住了这个时间点,因此认为腾讯投资始于2011年,比2008年成立的阿里巴巴资本晚了三年。实际上,腾讯的投资并购行为最早可以追溯到2005年。2008年腾讯投资并购部成立后,投资金额和数量翻番,只是很多案子没有对外披露过。
早期,投资团队更多是在协助释放业务线的需求。最早提出qq秀创意的许良当时在互联网事业部,曾与投资部多次合作投资社交和电商。他们从业务层面对项目做出判断,投资部对财务把关,并负责执行和投后管理。彼时,业务线的人对投资项目的话语权比重更高。
2008年,彭志坚从google中国加入腾讯投资并购部初期,曾力推大众点评,这是他在google的投资项目。腾讯业务部门经过研究给出的结论是,花这笔钱不如自己做,腾讯有流量,把点评的内容迁移过来就可以。此事被搁置。最终腾讯还是投资了点评,只不过是6年以后,以20亿美元的估值。
业务线强势的另一表现是,几乎要求进入每家被投公司的董事会。2011年上半年,腾讯投资胡莱游戏时,双方曾为此僵持不下,最终胡莱游戏接受了游戏业务线负责人进董事会的条件。这样安排的利弊明显,好处是双方在产品和团队层面顺利对接;问题是同在董事会上的两个人却是直接竞争对手。
现在几乎看不到此类现象的发生。腾讯被投公司、每日优鲜联合创始人曾斌告诉《中国企业家》,背后的原因是业务线的人当期有kpi要求,更多关注与被投公司的协同性。而投资部的人更能理解腾讯的需求,会根据使命做投资计划和安排。“独立是争取过来的,投资团队自我能力的证明又强化了话语权的建立。”这个说法和判断得到了腾讯投资前员工的认同。
2011年是腾讯投资的分水岭。前一年3q大战的缘故,腾讯决定通过资本扶持更多合作伙伴,这让腾讯投资决策独立,步伐加快,风格明确。绝大部分案子由投资部驱动推进,不受业务部门影响。
最具代表性的是,腾讯如鼓点般密集布局电商。易迅、高朋网、f团、好乐买、珂兰钻石网、五百城3c电器网等都被拿下。但对比同时期一样买下电商赛道的红杉,腾讯投资的业绩可谓差强人意。
沈南鹏在2010年和2011年时就发现并投资了唯品会和京东,这让红杉成为电商领域的绝对收割机。这两家公司目前也是腾讯在电商领域对抗阿里的主要力量,但被贴上腾讯系标签的时间是在2018年初和2014年。
形成这种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早期的腾讯喜欢投行业老二。一位前腾讯投资部员工解释背后的原因,“性价比高,可以靠腾讯的力量扶持成为第一”。
这种心态在收购易迅时最为明显。易迅当时是市场老二,腾讯自认输送流量可以扳倒老大。结局如点评那样,同样被证明并不可行。
从2012年投资并购部大规模撒网布局开始,发现并捕捉行业第一就成为腾讯投资的常态。
据it桔子统计,2014年腾讯共投资68家企业,其中包括战略入股京东和大众点评。前一年,腾讯投资企业的数量还只有19。2015年,这个数字已经变成108,此后都不断攀升。腾讯连接一切的构想,在资本的推动下正在变成现实。
李朝晖曾梳理腾讯感兴趣的那些领地,着力部署的一块是消费互联网,比如内容、游戏和文娱。其次是零售、教育和医疗。在腾讯的视角中,没有什么比零售更重要,体量更大。资本扑向的第三个板块是人工智能、新材料这样的前沿科技,此外企业服务也是腾讯一直想深入的领域。
腾讯投资并购部团队也逐渐稳定。腾讯投资并购部成立之初,彭志坚就担任负责人,他被认为帮助腾讯在从无到有地建立了并购团队,并形成了独特文化。此后,许良与李朝晖、林海峰三人为副总经理,湛伟彪负责投后。2015年,彭志坚与许良离开创办元生资本后,李朝晖与林海峰同为腾讯投资主管合伙人。但投资决策始终由刘炽平甚至马化腾最终拍板。
2012年,腾讯投资首次吸纳应届毕业生,其中一道面试题是,根据部分财务数据,指出其所属哪个行业甚至哪家公司。那年腾讯集团共招入5000名应届毕业生,有幸与刘炽平和各业务线副总裁一起进餐的,只有拿到投资部门offer的4个学生。核心意思只有一个,热情邀请他们加入腾讯投资。
听上去似乎有点不可思议,但彼时腾讯投资的吸引力和号召力有限。几位高材生最后用脚投票,三名奔向高盛、淡马锡控股和德意志银行,只有一人选择留下。
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腾讯投资的团队流失率并不高。一位接近腾讯投资的人士透露,“腾讯投资部几乎每个人手里都有其他基金的offer,但轻易不会走。一般vc没什么意思,平台没有腾讯好,没有动力离开。”
战略与财务投资并重
彭志坚负责腾讯投资并购部期间,唯一一次对外接受采访是在2013年,当时他明确腾讯投资的核心诉求就是实现战略价值。再进一步解释就是,要达到优势互补、前瞻布局的效果,但大部分案子是战略价值和财务价值并重。
今年2月份,他以元生资本创始合伙人的身份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持同样态度,“有财务价值的公司一定做得很大,体量足够大对腾讯而言就一定具备战略价值。所以我们投体量大的公司不会错。”
一位腾讯投资离职员工进一步补充道,当一家公司成长到10亿甚至30亿美金的规模,与腾讯不可避免会产生交集。从这个角度而言,如果腾讯能更早与一家公司产生资本连接会更有利。历史数据显示,腾讯对不同生命周期的公司几乎已经做到了360度无死角覆盖,从种子轮到上市公司,没有腾讯的红旗插不到的地方。
如果从战略诉求、业务驱动和财务投资三个维度考虑,上述人士的分析是,腾讯投资的那些阶段靠前、想象空间不大的公司一般都是出于业务协同的考虑,但长期来看,有可能会转化为战略投资。
而投资京东、点评这样的公司必然是有强烈的战略诉求,要么抢占未来制高点,要么构筑竞争防线。“否则动用公司那么多资源不太合理。对腾讯而言所有资源都是有成本的,给投资公司还是内部项目,高层会做出衡量。”
纯粹的财务投资比重在腾讯日渐扩大。这些项目的特征足够明显:处在早期发展阶段,短期预见不到与业务联动的可能,也无关战略价值,“唯一的动力就是投资团队期望博得更好的声望。”
这位前腾讯投资内部人士拒绝把具体的投资案例对号入座,外界通常看不太清,他说腾讯投资内部对每个项目的定位都能明确区分。
战略价值先行的投资理念,意味着腾讯任何时候都不能缺位。不止一位腾讯内部人表达过这样的观点,“投错一个案子影响没有那么大,关键是不能miss掉机会。”
腾讯投资的确经历过失败,最典型的案子是好乐买。腾讯在c轮时进入这家公司,当时正值电商最风光的时候,创始人鲁明和李树斌对追上门的投资人应接不暇,李树斌曾坦言,最初他答应与彭志坚吃饭只是出于礼貌,并没有真想拿腾讯的钱。但后来两人在深圳见到马化腾,敲定了这笔投资。最终这家公司却宣告失败。
腾讯内部后来复盘时承认,在dd(尽职调查)阶段他们就意识到鞋购买频次低、退货率高、上游供应商集中、压货严重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