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何时,文艺永远是人内心最深层次的需求,否则也不会有足记的火爆。
即使终有一天,你我视粪土如金钱,坐在宝马里哭泣,相信我内心还留着至尊宝的一滴眼泪。
可惜,即使足记,在火爆之后,也被业内看衰,文艺,终究是一阵风,还是一阵风。
如今,文艺产品中活的最好的,应该是韩寒的「一个」app。
可若不是韩寒刷脸,「一个」估计不知道躲在哪个角落里哭泣。
从运营来讲,「一个」从始至终都和「韩寒」绑定在一起,利用韩寒的人气带动产品的流量,「一个」前期的用户几乎都是韩寒的粉丝,即使现在,韩寒的粉丝仍占居多数。
从产品体验来讲,「一个」只能说是一般,整体感觉更像是一本简单的电子杂志,然后加了一个淘宝店。
至于为什么加淘宝店,很简单,解决盈利,据说「一个」的稿酬是一字一块,全国最高。
目前「一个」盈利模式并不是收费阅读,收入主要集中在:广告、淘宝店、出版、线下活动等。
如今,摆在文艺产品面前的现实时,信息和内容免费,盈利只能另寻出路。
但是诸如「豆瓣」、「简书」之类节操值极高的产品,却对广告抱有排斥之心,即使是广告也要讲究美感。
可是国内的广告崇尚「今年过年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的信息轰炸。
相比「一个」而言,「简书」就显得更为小众,不是产品上的差距,而是在简书创始人林立并不为人所知。
作为一个自由写作的社区,简书的产品设计简约清爽,有一种在纸质上书写的冲动,这种感觉我很久都没有了。
不过,相对比「一个」的简单,「简书」的运营更为复杂,因为它是一个社区。
作为一个文字社区,「简书」面临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内容的质量。
这里拿「知乎」做对比,当「知乎」还小众的时候,首先进入的用户比较高端,内容质量非常高,从而吸引更多的用户。
但是,当越来越多的用户进入后,用户的属性变得鱼龙混杂,各种水狗、广告狗也会进来,导致内容的质量进一步下降。
而后入的用户会也和首先进入的用户会互相彼此看不顺眼,产生冲突和摩擦,后者以人数的优势顺利把前者赶走,进一步导致社区的恶化。
这就是「知乎」的现状。没有了优质的用户和内容,「知乎」便不再是「知乎」。
「简书」不像「一个」可以凭借优厚的稿酬保证文章的质量。它是一个自由写作的社区,当它的用户量上来后,将面临和「知乎」一样的问题。
而从盈利角度而言,「一个」给出了一个很好的榜样,但是「一个」是一个工作室,而不是一个互联网公司。
对于一个文字类社区,我认为,产品最应该做的就是把好的内容展现出来,用规则保障写作的自由,而核心的就是培养优秀的作者。
文艺产品,在产品体验应该以用户为核心,在运营的核心上则要以作者为核心。如果拿音乐作比较的话,文艺产品应该从唱片公司变成经纪公司。
虽然用户不再为唱片付费,却愿意为歌手付费。
作者:麦可|来源:idonews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