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已经主动承认了错误,我们的谈话结束了。”
看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如果是你的话,在看到孩子拿砖头要打人的时候估计就得忧心忡忡、大发雷霆了吧?在对待孩子的错误时,惩罚不一定是好的手段,用适当的宽容对待孩子,可能会得到更好的效果。
什么时候才是惩罚孩子的良机?
一般来说,孩子犯错的时候,恰恰是教育的良机,因为内疚和不安会使他急于求助,而此时明白的道理可能使他刻骨铭心。
有一个12岁的少年,在院子里踢足球,把邻居家的玻璃踢碎了。邻居说,我这块玻璃是好玻璃,12.5美元买的,你赔。这是在1920年,12.5美元可以买125只鸡。这个孩子没办法,回家找爸爸。爸爸问:“玻璃是你踢碎的吗?”孩子说是。爸爸说:“那你就赔吧,你踢碎的你就赔。没有钱,我借给你,一年后还。”在接下来的一年里,这个孩子擦皮鞋、送报纸、打工挣钱,挣回了12.5美元还给父亲。这个孩子长大后成了美国的总统——里根。他说正是通过这样一件事让我懂得了什么是责任,那就是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孩子犯错不可怕,每次犯错都是他们一次成长的机会。孩子犯错的时候,也正是教育孩子的好时机。如果我们能够及时的指出错误,并在孩子的能力范围之内,用他们明白的道理和接受的方法对之施教,更能使孩子牢牢记住教训,从而吃一堑,长一智。
为什么你就是管不住自己的孩子?
你知道为什么许多老师都不把孩子放在自己的班级里么?为什么可以教的出一批批的学生却教不好自己的孩子?古人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告诉了我们其中的秘密。
孟子《离娄》:公孙丑问孟子“为什么君子不肯亲自教导自己的孩子呢?“孟子回答:这是因为实际情况不允许啊。大凡一个执教的人,必是以正道教导受教的人。如果做父亲的如此教导孩子,孩子却不能接受,父亲必然会很生气。一生气,就可能伤害到孩子的感情。另外,如果孩子反诘问父亲的言行并不都是依循正道,这岂不又伤害了父亲?如此一来,父子间就等于相互伤害彼此的感情了。所以,古时的人都把自己的孩子送给别人来教导,这就是所谓的“易子而教”。
如果家长觉得凭借自己的力量或言行,已经不能管教或影响到孩子的话,家长们不妨尝试借助一些身边的人或老师来帮忙。
在家庭教育中的因为亲子双方都有一种心理上的排斥感和教育过程的不畅感,孩子的成长心态一旦出现问题,家长的十句话,孩子可能连一句都听不进去,甚至嫌你唠叨,不够理解他,甚至针锋相对,用逆反的情绪来对抗。而对于老师,孩子则会充满敬畏感,他们可能用几句话就能点燃孩子学的激情,心智上很快就能领悟。
最后想说,孩子犯错并不可怕,如何帮助孩子矫正错误行为,是一门家教艺术,考验的是家长的耐心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