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oNews 专栏:关于网货的解释,马云先生对中国语言的新贡献

导言:马云将“未得到官方的注册”的商品“合理化”,将没有官方认证即没有品牌的商品“网货化”。
2月4日精选(微信号ilovedonews)
中国的语言文字,很久没有值得大家兴奋的语言现象出现了。但最近,马云给中国语言提供了一个很新颖的贡献——关于“网货”的解释。
其实,“网货”这个词也算早就有之,不算新词。在马云的解释出台之前,,按照大家的习惯,我们暂时以百度百科的内容为准。百度百科说,“以网络零售平台作为主营销渠道的时尚流行商品,被网民们称为‘网货’。由于网络零售渠道的先进性,一模一样的两件商品,‘网货’往往比‘线下货’要便宜很多;另外,由于网络营销渠道的低成本性,网货新兴品牌的商品性价比远远高于传统品牌。毫无疑问,网货帮助中国制造业降低了迎接品牌创新时代的门槛,也缩短了时间。”而马云先生则是另外一种解释:“外界所称的淘宝‘假货’有一大部分是‘网货’。这些‘网货’由普通人设计,还未得到官方的注册,所以被归到所谓‘非正品’的类别,其实淘宝网没那么多假货,有一些商品是原创商品,没有官方认证,但不代表是假货,这个属于网货。”
对比一下百度百科与马云的解释,二者的区别如下:百科侧重于货物的流通渠道和价格,以及对品牌发展的意义;马云则将“未得到官方的注册”的商品“合理化”,将没有官方认证即没有品牌的商品“网货化”。
二者的解释有着本质的不同。以后,如果再有人需要查询“网货”的含义,是信百度百科还是信马云呢?当然,说不定百度百科的解释也会按照马云的说法改变。而这种新颖的解释,有很大可能会因为马云的解释而流行,这岂不是对中国语言的新贡献?但是,我感觉,还应该再多解释一点,贡献再多一点。更何况,这关于“网货”的解释非但是对语言的贡献,估计对商业概念甚至法律概念也会造成冲击的。
想起几天前的一件事,一位同事从网上买了一件号称为“羽绒服”的衣服,到手后一看标签,并没有羽绒含量标识,标的却是棉服。同事不得已,退了货。这件号称为“羽绒服”的棉服,我感觉是不能归入马云“网货”概念的,因为这个不属于没有官方认可的原创商品。但是呢,它也不算纯正的假货,某种程度上还是“真货”。那么,这种不真不假的商品算是什么货呢?再举个例子,有人购买电子产品时会遇到翻新、返修的商品。比如说翻新的手机吧,这货不是假货,可也不算真货,更不能算是翻新者的原创,这算是什么货呢?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们总不能叫他们“二货”吧?看来,马云先生还应该再贡献一点。
以前,我们老说山寨,以后估计山寨这个词就要退役了,至少在阿里那里要退役了。打个比较极端的比方,某个厂家模仿某畅销手机制造出一款手机产品,然后直接在网上发售。即便说这产品有99%的地方与“模特”相似,但另外1%也算原创。这产品没有各项法律方面的手续,可我们也不能说人家如何如何。对不起,这是“网货”。人家只是没有得到官方注册而已,算不得假货。手机这样,衣服、食品、电器都有可能这样。而之前,一些“三无”产品一向是偷偷摸摸的,如今估计也可以光明正大了。我是网货,我怕谁?我有个朋友,自制了很多本地特产食品,我曾经建议他去网上售卖,但担心没有卫生许可证而没有敢“上网”。以后,是不是也可以借“网货”之名自由自在了呢?
说实话,我不是钻牛角尖。可再往下想,我不敢想了。因为,照这种解释方式,我们还有很多需要马云解释的概念。而这关于网货的解释,如果真正“权威化”并流行的话,想一想我还真不适应,你能适应吗?这个社会能适应吗?孔乙己他老人家有句名言:“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对此,我只能莞尔一笑。别的,就不敢多说了。
很多互联网大鳄都是出色的演说家,作为一名曾经做过语文教师的人,我很感谢——关于网货的解释。但是,我不希望这份贡献延伸、流行、权威乃至影响我们的互联网和社会。另外,我不知道这个关于“网货”的解释翻译成英文会是什么样子,大洋彼岸的美国友人看后会做何感想!
(作者姜伯静,首发至idonews专栏,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和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