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产品力量崛起

在这个时代,唯有创新的力量和产品的精神,才是无论大公司或是小公司获得持续成长能力的最大支撑。
夏勇峰│文
2012年1月7日,在极客公园创新大会上,美团网创始人王兴看到了许多互联网新产品——仅是数量上,这些产品就给他带来了冲击。
于是,他略微侧了侧身,小声对旁边的开心网创始人程炳皓说:“投票之前这里面好多产品我都是第一次听说,有些都已经作为创新产品得奖了,我却完全没用过。”
程炳皓腼腆地笑了笑:“我也是。”他心里又加上一句:或许只有每天拿半天时间出来研究新产品,才能达到全都用过的程度吧。于是,开心网今年加大早期投资和产品研究团队的决心几乎当场就做出了。
本届由极客公园、《商业价值》杂志以及mini中国和腾讯联合主办的“中国互联网创新产品评选”中,有超过500个诞生于2011年或者在2011年有重大新版本更新的产品参与了报名。经过13万多张公众选票、256位专业评委和20位专家评委的选择,诞生了11个奖项。
在所选出的11个获奖产品中,半数是2011年的新产品;而年度创新产品的桂冠也由2011年1月才在苹果appstore上架的移动即时通信软件talkbox获得。与之对比,上一届能足以登上这一位置的,唯有同时获得了好几个单项产品奖的新浪微博。
2011年的中国互联网,似乎一夜之间成了新产品的天下。在这个以“创新”而非用户量、营收规模、以及盈利等指标为评选标准的盛会上,没有了google翻译、搜狗输入法等去年的风云产品,取而代之的是唐茶、陌陌、知乎等新秀。
为什么会有这么明显的不同?
对此,或许18岁的独立开发者、猛犸浏览器作者季逸超的个人经历可以从侧面做个说明。他曾经在微博里这么咆哮:“脑子里有11个产品想做,每个都是新鲜玩意,而且超酷超好玩,可是没有时间写怎么办?!忍不住啦,开始写第一个!”
然后,他仅仅用一天时间就开发完成了名为“rasgueado”的产品。这个产品是一款概念输入法,在创新大会上午的产品宣讲环节,它引发了轰动。王兴和程炳皓自然不可能知道它,因为它在大会前6天,才从季逸超脑子里“爆”出来。
这很容易让人想起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硅谷,那些仅仅用几天时间就能做出新型电脑主板的天才们。
与当时相同的是,我们似乎正在迎来又一个密集创新的时代;可与当时不同的是,与主板、焊接工具、充作办公场地的车库和汇编语言相比,今天的创新者们所需要的工具更加简单,电脑加上互联网就够了。而这两年移动互联网在中国的崛起,以及智能终端在pc肩膀上的进一步大爆发,给了我们一个更加适于创新力量和产品力量崛起的“湿润环境”。
更简单的编程语言,互联网上大量的免费代码,一张信用卡就可以搞定的商业环节,appstore等全自动的“应用商店”,以及每天都在搜寻新玩意的用户……创新从没有像今天这么简单。
难怪程炳皓会感叹:“移动互联网上你可以两三个月就换一批产品来用,而且还有无数的新产品等你挑选。”
创新成本的大幅降低,催生出了许多新产品,虽然它们将面临更高的失败率、更激烈的竞争和更困难的用户关注度,可无论如何,一个产品力量崛起的时代正在不可避免地到来。
对小团队而言,它们在精力和金钱成本降低的同时,能够更专注在产品本身,专注在用户的具体需求上,并有可能在每一个大公司留下的缝隙处撕开第一步缺口,走出真正站稳脚跟的一步;而对大公司而言,当互联网日渐碾平它们与用户的第一触点,产品在群体智慧之下以比以前更快的速度迭代时,它们更需要系统性创新,从管理和权力机制上做出改变,并与创新者站在一起,由此汲取前进的力量。
而在这个时代,唯有产品精神才是无论大公司或是小公司,所能够成长的最大支撑。
因此,当产品力量崛起时,或许我们应该更加珍惜之前那些成功的产品,它们的产品经理所积累的财富。无论是豆瓣ceo杨勃眼中的用户价值、奇虎360董事长周鸿?从用户需求中发现创新的方法论,还是程炳皓对开心网口碑传播的心得、王兴的产品价值观,此时尤为值得借鉴。
并不虚无的用户体验和社区运营
每个公司的节奏和阶段目标不一样,豆瓣的幸运之处在于一直能用自己的节奏来做事,能一直将用户价值放在首位。
豆瓣网创始人兼ceo杨勃│口述夏勇峰│整理
有人说豆瓣是一家“慢公司”,其实我们并没有故意要慢。为什么会给人这种感觉?
豆瓣的模式没有可参考样本,很多事情需要我们去摸着石头过河。创新产品实际上需要付出很大成本,包括体会新模式的时间成本,要多花一两年的时间才能将模式稳定下来,之后再进入一个健康成长的阶段。这段时间你自己在折腾,在试错、观察,可外面看起来似乎什么都没发生,好像很慢。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在看很多新模式,可成长决定于用户本身的规模,也决定于团队的能力以及经验。
用户价值大于用户体验
用户体验毋庸置疑当然是重要的——多数人眼中的用户体验,更多是功能设计层面上,可豆瓣不止于此,在用户体验上非常注意,甚至定义为最重要的一件事。但后来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用户体验确实可以一直很好,一个用户他今天很爽、明天也不错,有可能半年之后、一年之后也没改变,可忽然有一天他就不来了。
很多产品确实如此,用户说挺好,可也会玩腻,或者会有更新更酷的产品去满足他。豆瓣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类似情况,可这个问题和我们最早做豆瓣的初衷有关。我们意识到用户体验其实有个更深层次的部分,并把它定义为用户价值。
所谓用户价值,就是你长期来看到底给人们带来了什么价值,说穿了也就是你是不是有用。这将决定用户在两三年后还用不用你的产品。因此我们最早定义豆瓣的时候,它首先应该是有用的,其次才是用户体验。
对豆瓣而言,发展过程和用户需求是一致的。每个新功能都有最佳用户体验的方式去优化它,而它又和用户价值黏合得很好。
回过头看豆瓣的几个节点,有的是算法,有的是社会服务、社区,我们一直不断扩大可以提供的范围和深度,公司一直往前走。我们不会受到每年新的产品形态的冲击和影响,因为从长远看,我们保证价值一直是在扩大而非缩小。
10万用户定律
我一直非常一厢情愿地、自作多情地将用户所有的称赞和责骂都认为是对我们的关爱。这个过程并不容易,也确实需要非常强大的内心。
用户的意见永远是要听的,但你听并不等于马上要变成行动。因为用户不是产品经理,他们大多数时候并不能非常有逻辑地将他们的需求表达出来,直接照做会产生很多问题。
比如说豆瓣的广播,它为每个用户罗列出好友的行动更新,有很多用户反映,要求增加一个只看“推荐”的功能。为什么?原来是因为用户的广播里有大量的图书、电影、音乐收藏的更新,让他的屏幕被刷得很厉害,而这些又不是他关心的信息。他需要的不是一个新功能,而是把有用的信息筛选出来。意识到这一点后,我们发现最需要做的并不是直接看推荐,而是怎样减少图书、电影的刷屏。
因此我们不仅要用耳朵去听,还要用心去感受,要发现背后是什么,用户有时候骂你有他的道理。
有一点很有意思,在产品非常小的时候,用户不多,这时候获得用户反馈非常直接。可是当用户越来越多,达到100万、1000万的时候,这样的过程就会有很大问题。
我把它总结为“10万用户定律”:当用户数超过10万,产品直接获得用户意见的渠道就失效了。在这么大的用户基数上,如果有1%的用户对你不满,其中又有1/10的用户表达出来,这就意味着天天有100个用户在骂你。那种感觉就是铺天盖地的骂声,而你没有办法分辨到底是100个人还是1万个人在骂,它可能是一个很小的比例,但你已经无法去衡量。所以直接反馈之外需要采用别的方式,比如用数字说话,量化分析。这时候就要求你不能被动地坐在那儿听,你需要采取更主动的方式去得到真实的反馈。
一两天留住用户容易,你靠什么三年五年留住他们呢?所以,有的时候需要在短期用户体验上有取舍。用户不会想得很远,如果你满足了他们的短期需求却给长期使用带来损害,当错误酿成,用户都走了,你不可能再去找当初给你提意见的用户算账。
豆瓣“不运营”
社区或社交,这个概念现在有点被用烂了,它其实含义非常广。不算阿尔法城,豆瓣内部将小组、小站、线上活动看做我们的社区,而它的运营原则也非常简单:我们不运营。
我们一直在招社区运营经理,很多人感兴趣,我们就来谈,可谈了半天后发现,我们自己都不太清楚找的人需要来做什么,因为到现在为止,豆瓣社区里通常意义上应该运营来做的事情,我们都是用产品手段来表达的。
比如我们要解决一些问题、做一些引导或推动一些事情,都会通过把某个按钮从上面移到下面这样的方式实现,社区首页都是算法自动算出来的。我们从来不在社区里做话题或炒作的事情,到现在为止,整个社区没有一个编辑。
社区本身的产品形态通常比较简单,豆瓣本身一步步做起社区,产品本身和其他社区没什么太大区别,所以重点并不在产品形态上。
早些时候,我们追求内容和质量,不想内容太水,我们怎么做呢?很多公司会做运营,让编辑将好的内容提出来,可是豆瓣却没有走这条路。我们在刚开始设计时,小组的核心是一个可以发帖、回帖的小论坛,可是将回帖的按钮放在了所有内容的最后,而不是在主帖后面——当用户回复时,就需要先看完所有回帖再去回复,而不是立马回复主帖。
这显然有时候会给用户带来不方便,从用户体验上来讲可以说并不是最佳选择,但长远来说,它能够保证这个社区的内容质量,并因此保证用户价值,所以其实它是成立的。这是一个取舍问题,也是豆瓣从产品出发的社区运营思路。
用户价值与商业价值
社区本身的生态环境很复杂,里面有着各种各样类型的用户与五花八门的诉求。以前我们做过一个调查,“豆瓣所有功能里你最喜欢哪些?”在最后结果里,前10名竟然有一个是“广告”——用户说喜欢广告。我们觉得很开心。
这又涉及到用户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关系。我一直不觉得二者间有本质的冲突,逻辑是这样:当你只看用户体验不看商业时,其实容易产生冲突,可如果豆瓣能产生足够的用户价值,对用户的实际生活有帮助,用户价值自然会成为商业价值,你分享其中一小部分就好了。
所以,如果产品只有好的用户体验,却没有好的用户价值,做商业化就会非常困难,当商业化的东西伤害了用户体验,这两件事就无法调和了。豆瓣做的事对用户有很多价值,用户每次在豆瓣上发现一本书,他决定要买的时候,豆瓣就不仅给了他价值,也给出版这本书的作者和出版社产生了价值,给书店产生了价值,这就是豆瓣产生的商业价值。它是从无到有产生的,因为用户不用豆瓣也就不会发现这本书,更不会去买。这个功能不是恶性的广告,本质上来讲它有支撑点。
另外,每个公司的节奏和每个阶段的目标会不一样,豆瓣的幸运之处在于我们一直能用自己的节奏来做很多事情,能够一直将用户价值、用户体验包括用户规模放在首位,商业化跟进就可以了。当商业化自然地跟上时,它其实很容易,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对用户体验的损害其实并不大。
我甚至经常觉得我们的广告是内容的一部分,它帮助我们定义豆瓣的品牌,帮助用户去找到一些挺好玩的东西。长远来说,豆瓣也会有广告之外新的商业模式,时候到了它自然会产生。
在用户需求中找到真正的创新
要达到极致就必须要专注,要专注则要先克服自己的贪心和欲望。
奇虎360董事长周鸿?│口述夏勇峰│整理
对一个产品来说,产品经理就是总经理,有些产品经理做出一个产品来,说自己是基于lbs的什么服务,是o2o的什么什么产品……你要对自己的产品负责,要找到真正的用户需求,而不只是把一些概念挂在嘴边。
“概念为先”是一种有害的思路,可罪过并不在产品经理自己,而是被两类人害了。一类是进行马后炮式总结的人,比如facebook带动了社交网络的风潮,国内所有做这样产品的人都给自己挂上两个标签,一个叫sns(社交网络),一个叫六度空间理论。可是,facebook是因为有了六度空间理论、有了社交网络这种认识才成功的吗?实际上这种总结过于抽象,它把真正成功中做产品的那种细节全部给抹掉了。
当你在网上看别人的总结,看得特别热血沸腾,什么基于手机地址簿的即时通信应用,什么pushtotalk对讲,你按照这个概念去做产品,实际上我觉得是违背了一个做产品的规则。
再回到facebook,它真正最早做起来打中了什么点?哈佛大学的男生要泡女学生,他们有太多的荷尔蒙和太多的时间,他们要看看今年新进来的女生长什么模样,就这一个需求解决了,打动了第一批用户。
模式是做出来的
任何一个产品的模式都是做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