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对基层乡村振兴战略的现状调研和实施建议

按照国家发改委、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有关春节期间开展经济调研的要求,在春节期间,本课题组通过设计和组织问卷调查、对山东、北京、甘肃等地政府进行书面访谈、网络问卷、部分地区现场访谈等形式,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开展了专题调研,并形成了本调研报告。

基本调研概况
本次调研以对个人发放调查问卷、对地方政府书面访谈的形式,组织调研和分析本次调研结果。调研单位涉及北京、山东、甘肃等地的县和乡镇政府部门,重点调查了北京市平谷区、山东省东明、泰安市肥城、潍坊市寿光、临朐、安丘、青州、东营市垦利等市县区政府部门。其中:20月22日前后国家发改委农经司原司长高俊才带队,专门到潍坊市发改委、安丘市、青州市、潍城区等地进行了现场调研和专题访谈,与潍坊市发改委领导、安丘市、青州市领导,以及潍坊市博物馆、潍坊市帛方纺织有限公司、麓台书院、世纪泰华公司等企业董事长进行了现场调研,听取了各方的建议和意见。
书面访谈和现场访谈的主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地方经济现状;地方政府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政策、产业基础、发展机遇和主要问题、挑战;各地政府在实施的乡村振兴计划和重点工程,主要经验和采取的措施;2018-2020年推动经济转型和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可能的战略布局、重点任务、发展策略和需要的资源;当地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阻力、问题和制约瓶颈及当地人民群众的主要关注点和希望解决的核心问题;希望上级政府给与的特殊政策、资源和服务;预计到2020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可能的目标、基本原则、重点指标;地方在深化乡村振兴战略方面的体制和机制改革建议;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及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问题;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问题;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农村旅游产业、养老产业、电商、品牌发展状况及农村文化和乡村治理等。
问卷访谈共发放和收回了电子版问卷100多份,调查内容包括:各地区居民和社会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熟悉程度、当地乡村振兴战略的现状、产业基础、问题、居民满意度,村级自治冲突、微腐败问题、各地乡村振兴战略的预期目标、实施政策和可能的措施等。

调查过程和方法
本次调研历经了调查问卷设计、访谈提纲拟定、线上线下问卷发放、问卷回收分析、现场调研、报告撰写等步骤,最后形成了本报告。综合运用了问卷调查法、开放式访谈法、现场访谈法、统计分析法、归纳总结法、对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
调查时间从2018年2月8日开始到2月25日结束。

调研主要发现和问题
(1)各地政府普遍重视三农工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备良好的宏观环境
调研发现,各地普遍重视三农工作,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重中之重,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美丽乡村建设、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农业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民生全面改善,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显著加强,农民获得感显著提升,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农业农村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和“三农”工作积累的丰富经验,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
调查分析得出结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是对过去农业农村发展的综合、提升、丰富和超越。是综合考虑协调发展要素,统筹城乡关系、改善生态环境,增进社会公平等各方面要素的总体战略和顶层设计。这一战略的提出为各地优先发展农业农村,缩小城乡差距,转变过去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以点带面的单向发展理念为城乡互动、工农互补、点面结合的多维发展理念。为各地优化资源配置、新旧动能转换、城乡互动发展等指明了方面,从政策层面提供了机遇和更全面的操作空间。
(2)地方县市(或乡镇)等农村农业产业差异较大,发展模式各不相同
调研发现各地农村农业产业现状和经济基础状况差异较大,各地发展优势、重点和发展模式也各不相同。如:北京市平谷区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桥头堡”和北京的“后花园”,经济实力较强,2017年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39.8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760元,同比增长8.7%。同时,生态保护任务较重,乡村振兴中处处体现绿色、生态、环保等理念,注重夯实农民主体地位、增进农民福祉。该区走的是以生态带产业的发展道路。
再如:潍坊市临朐县作为典型的工业化县区,乡村经济结构以工业经济为主,农业经济为辅,街道辖区有企业600余家,涵盖铝型材、机械、电子、化工、纺织、商贸物流等十多个门类。其中铝型材产业是东城街道的特色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已有近30年的发展历史,现有铝型材生产加工企业53家,关联配套企业264家,产业集群年产值达200多亿元。发展起江北建材城、江北物流城等专业市场7个,是中国江北最大的铝型材集散地,被评为 “中国铝型材产业基地”,也由此荣膺“中国(江北)铝型材第一县”称号。2017年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7.2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和20%。该县是典型的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模式。
调研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发现,该地区依托沿海优势和黄河入海口这一特殊地理位置,大力发展特色养殖、旅游等产业,走出了生态优先、农旅结合、创新产业的路子。2017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40亿元,同比增长7.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2.7亿元,同口径增长12.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18亿元,增长7%;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1370元、16947元,分别增长7.9%、8.6%,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打下坚实经济基础。
对山东省泰安市肥城高新区的调研发现,该高新区通过创建省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享受了省和国家高新区政策,从“区镇合一”、“区街合一”、“区处合一”等园区与地方的合署办公过度到“划定区域、独立设置”。探索出了城乡融合的园区化发展模式。2017年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02亿元,利税7.8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6%和26.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5亿元,同比增长26.2%;实现地方财政收入3.82亿元,其中工商税收1.8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6.42%和 24.83%。
对山东省潍坊市寿光市和菏泽市东明县的调研发现,这两个县区均为传统农业市县,两地经济实力差距较大。寿光是“中国蔬菜之乡”,农业是寿光的金字招牌,拥有农产品物流园这个大市场、有菜博会大平台、有国家现代蔬菜种业创新创业中心等一批高科技基地和数以万计懂技术的农民,特别是近年来,寿光市通过大棚“两改”,推动了蔬菜产业升级换代,智慧产业化、产业智慧化、质量全链条监管等做法走在了全国前列。全市现有蔬菜面积60万亩,年产450多万吨,种子种苗企业数量达300多家,培育了50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蔬菜新品种,年育苗量达15亿株。2016年以来,全市新建第五代高标准大棚1.6万多个、面积9万亩,农民直接增收20多亿元。先后被评为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等。寿光已经走出了依靠知识和创新引领高效农业发展的新路子。东明县是传统贫困县,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设施还有待完善,各类项目尚在起步阶段。
(3)乡村振兴规划均刚起步,有待进一步完善
从调研情况看,山东青州、安丘等地市开始研究和着手编制乡村振兴的初步规划。部分地区已经编制了乡村振兴规划,如北京市平谷区、泰安市肥城市等;有的地区提前对本地区的项目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设计,如东营市垦利区等。但总体看来,这些乡村振兴规划的总日设计和行动计划尚不够完善,存在就事论事、定位不高、缺乏详细可操作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等问题。需通过进一步调查研究,明确工作思路和推进行动计划。
(4)各地乡村经济转型与乡村振兴遇到的问题及挑战
调研发现,各地在乡村经济转型和乡村振兴中遇到的问题既有共性的,由于各自不同特点的,共性问题大致包括:
一是村级发展的不平衡依然存在,落后村与先进村的差距呈拉大趋势。从去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情况看,整体水平虽有所提升,但是绝大部分增幅还是来自于发展较快的先进村。个别薄弱村畏难发愁、等靠盼的现象仍然存在,没有一个像样的致富门路和项目。
二是农村经济转型中的土地制度改革、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制改革等关系广大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改革,受历史、宗族、人际关系、制度、法律法规不健全、资源缺乏等各种因素影响,情况错综复杂,整体推进难度较大,需因地制宜,逐步推进。
三是村庄面貌改善不彻底,村庄特色不明显。局限于资金等因素的影响,农村美丽乡村建设还只是浮于表面,许多村集体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深入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彻底改善村庄面貌,迫切需要上级加大对农村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资金倾斜,整合各方资源,确保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常态化运行。
四是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有待提升。与城市相比,农村在居住、采暖、交通、教育、医疗、购物、金融服务等生活紧密相关的公共品供给方面还存在明显差距。因此,持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和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是各地政府面临的共性问题。
针对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中存在的问题,个别地方政府开始积极地研究和制定了明确的目标和问题解决方案,如:东营市垦利区提出了“改善黄河南展区居民生产生活条件”的问题。黄河南展区是上世纪70年代为解决黄河下游麻湾至王庄窄河段防凌防汛问题,由原国家计委、水电部批准而设立的黄河下游蓄滞洪区。黄河南展区工程于1971年兴建,1978年完成主体工程,南展大堤全长38.65公里,面积123.33平方公里。垦利区境内南展大堤长28.15公里,面积96平方公里,涉及房台村47个、10851户、32651人。40余年来,由于受蓄滞洪区功能的影响,区内土地利用和产业开发受到政策限制,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不完善,产业发展滞后,群众生产生活环境较差,区内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全区平均水平的56.6%,房屋大多是上世纪70年代建设的土坯房,人均居住面积11平方米,仅为全区平均水平的29.4%,且住房陈旧简陋,大多已成危房。虽然地方迁改造工作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项目实施以来,无论是资金筹措、项目配套、土地指标等方面都遇到了不少困难,仅靠市区两级实施此项工程,压力大,后劲不足。为更好地改善展区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建议省政府加大对展区搬迁改造工作的支持力度。
再如:寿光市认为:生态环保、节能减排与安全生产任务艰巨问题是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主要问题。经过多年的发展,寿光蔬菜在打出品牌的同时也面临农残、药残超标质疑、大棚蔬菜废弃物处理等老大难问题,影响了区中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如何打造寿光蔬菜安全品牌,同时保证乡村振兴建设的生态优先性,是寿光政府面临的重大问题。
(5)各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可能的主要任务、重点工程和实现路线图
访谈发现,各地区在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拟采取的策略,如下: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各被调查单位注重研究经济形势,主动抓住当地优势资源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推动生产发展。如寿光大力发展蔬菜产业,并适时转型升级;垦利优先发展海水养殖和农旅结合的新兴产业等。
二是加强项目建设,通过产业发展和各种资产性收入提升,改善农民收入结构,切实提高农民收入。继续推进农村土地改革和农村集体经济改革,提高农民的资产性收入。
三是大力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加强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素质。任何发展归根结底都是人的发展,人的发展应该是全面的发展,不应是单一的物质生活发展,更重要的是精神生活提升和人本身素质的提升,长期以来,农民受教育水平普遍低于城镇居民,文明程度需要进一步提升,因此,加强农民培训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环节。
四是结合棚户区改造、农村环境整治、城乡一体化建设等,改善村民居住环境,建设村容整洁、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五是继续加强乡村治理,在村级层面加强党的建设,坚持把党建工作作为总统领,从严从实推进党的建设,确保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在推动发展、改善民生、服务群众方面的堡垒作用,建立管理民主的乡村治理体系。
图1:乡村振兴战略的规划地图
(6)各地区需要上级政府、国家部委、金融机构等提供的政策和资金扶持
本此调研发现,多地政府和农民、涉农企业都提到希望上级政府、国家部委、金融机构等提供更多的人才、技术、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特别是金融机构,应与农业产业密切结合,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解决各地发展中的资金不足问题。具体说来,一是在政策上,国家各部委应密切合作,面向国家乡村振兴大战略,出台相关配套支持政策,形成较为完整的政策体系,同时给予地方政府和部门更大的自主权,一方面保证地方政府做事有依据,另一方面也保证其做事有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