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公司层面评价一家保险公司靠谱程度?

关注初蕾家庭保障规划,正确购买保险

文|初初
如何给孩子购买一份合适的好保险,相信每个宝爸宝妈都潜心钻研过;如何给父母们尽量购买一份合适的保障,保障老年出现的一系列疾病风险,身为子女们可能也都绞尽脑汁过。当我们在真正需要保险时,大家才发现,原来有这么多家保险公司,有这么多保险产品,到底怎么挑呢?
初初曾给过一个观点,购买人寿保险产品,需要研究对比,对比能发现优劣,最好的结果不是选择最高大上的,而是选择最适合自己的。
一般的对比会从两个方面入手:
研究产品研究公司
在《经纪人是如何根据客户需求选择产品的?国寿 、平安、华夏、泰康、天安、友邦重疾险全套对比表》一文中,初初给出了研究产品对比的流程和方法。
以重疾险为例,初初在与客户沟通过程中,讲解重疾险时,一般分:
对比重疾责任对比轻症责任对比豁免条款对比各公司绿通、增值服务最后才是对比保费
而今天我们重点说的不是产品,而是另一个大家纠结的维度:如何评价一家公司更靠谱?
01
如何考核一家公司的靠谱程度
如果每一个消费者都是考官,现在市场中有80多家寿险公司,80多家产险公司,如何为他们打分呢?
其实存在一些客观、公允的评价指标的,初初认为这几项比较重要:
动态偿付能力(40分)综合投诉率(20分)理赔时效排名(20分)注册资本金(10分)保费收入(10分)
这个100分的评分,是某网站既考虑了消费者实际感受,又考虑保险公司实际运营能力综合而来的,可以说这个100分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为什么没有知名度与广告呢?
其它如广告曝光率、央视标王等广告量攀比,我认为对消费者也并不是什么好事情,据统计**安公司的广告支出占整个保险业广告支出的60%,其实想一想就知道,这些都是成本支出,最终的承担者仍是消费者。
有一些媒体也会发送保险公司的sarmra的排名,以及保险公司“企业法人公司治理”、保监会监管评级等排名,每一种排名都有很多解读,但本文认为这是一些中间过程指标,本身还是要依靠偿付能力评价的。
02
2017年底偿付能力解读
什么是“偿付能力”
偿付能力是保险公司可以偿还债务的能力。延伸指标叫做偿付能力充足率,在偿二代体系下其核心的指标有两个:
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
普通的消费者只看综合偿付能力充足度,也是基本ok的。
(点击看大图)
本次披露中上市公司的险企以及部分保险公司未能披露,所以上表格中并没有覆盖所有80多家寿险公司,他们一般会在四月份公布。
“偿付能力”怎么解读
需要注意的是,偿付能是动态的,是因为随着保险公司的经营,每月都会发生变化,我们消费者一般按季度的频率关注即可。
经常会有朋友问到,偿付能力是不是越高越好?
从偿付能力表现来看,富德生命人寿在100%的临界线踏线。而新光海航、中法人寿,则是偿付能力严重不足为负值。
排名最后两家公司目前是进行整改调整,偿付能力符合要求后才能恢复新单保险业务,但是之前购买的保险产品也都可以正常生效,保全及理赔服务都可以有序开展。
初初之前也讲过,偿付能力极高,并不一定代表业务极好,与业务关联不大,偿付能力反映的是综合资本占用,比如招商仁和和爱心人寿,因为他们刚开业,资本占用少,所以偿付能力极高。
但如果一家公司偿付能力极高,其实也算不上好事,这个世界上所有的资本都是有成本的,边际投入产出最优的才是最好的。
如果保监会偿付能力优秀的标准定在150%,一家公司始终能保持在200%左右,则说明这家公司的经营者,很会利用资本金效率,资源没有浪费。
所以300%的偿付能力公司,也没有必要歧视170%的公司,人家偿付能力另一角度上讲更合理,企业运行效率,说不定比你家的经营更高效。
但如果一家公司低于120%就会引起监管的注意了,会被保监会列为非现场检查的重点对象,进行重点关注了。如果偿付能力过低到100%附近,保监会也会对保险公司进行全方位的限制。这个时候会对保险公司的发展、新设机构、广告投放、股东分红、新产品审批会有一系列限制。消费者真的要注意啦。
03
2017年底综合投诉率排名
第二个重要的指标初初认为是投诉率,保监会用以衡量寿险公司投诉率指标有三:
亿元保费投诉量万张保单投诉量万人次投诉量
这个综合指标是相对科学合理的,因为平均的每一张单上,避免了规模大的保险公司的吃亏。
但小公司可能会因这个指标造成较大的波动性,这个相信读者还是容易理解的。
3个投诉率指标均低于平均值的有8家,分别是:和泰人寿、吉祥人寿、中华人寿、太保安联、东吴人寿、弘康人寿、和谐健康和安邦人寿。
标黄代表投诉率高于平均值
标蓝代表投诉率低于平均值
注:数据来源于保监会官网。
【1】亿元保费投诉量=投诉总量/当期保费,单位:件/亿元,衡量每亿元保费的投诉量。
【2】万张保单投诉量=投诉总量/保单总量,单位:件/万张,衡量每万张保单的投诉量。
【3】万人次投诉量=投诉总量/承保总人次,单位:件/万人次,衡量每万承保人次的投诉量。
04
2017年底保费收入排名
我们最后有选择性地选取保费收入来解读一下,这是保险消费者最容易理解“大”与“小”的关键指标,很多媒体解读保险投保产品时,认为没有必要关心保费收入,这实际上是另一种误区。
初初认为:
既不能唯规模论也不能只看产品价格而忽视公司规模
规模有其内在价值意义,一方面有规模效益能有效降低保险公司的综合成本,另一方面有品牌影响示范效应。
但初初在评分中只给了十分,也是有自己的理由的,一方面是“偿付能力充足度”和“投诉率”等指标太关键了,占了很多分。另一方面规模规模与盈利能力,有相关性,但没有必然性。大不一定就是美,更多小而精的公司,也可能是百年老店,有时候坚守一个特定细分的专业领域,做出特长,也能赢得市场的尊重。
比如产险公司中的华泰财险,专注于非车险风险与承保技术。比如寿险公司中的弘康人寿,专注于互联网销售,扁平化管理。
但保费规模毕竟是消费者最普遍关注的社会化评价,也是实力的象征,所以列示出下,这是来源于保监会2017年保费收入。
单位:亿元,标黄表示增速超过平均
可能颠覆大家想像的是,一些说自己是大牌的公司,并不一定是规模大。而一些低调的公司,规模并不一定很小,而且增速非常快。
比如:
安邦连续两年第三位(被托管了)华夏人寿9位比去年上升三位新华人寿7位比去年下降两位天安人寿排名12位工银安盛靠拼爹工商银行,排名15位,而且增长能力爆棚
友邦排名24位,中信保诚排名30位,弘康仅康互联网营销就排名42位。
全国目前有80多家保险公司,初初把他们分为“大”、“中”“小”保险公司,实际上保险经纪人会客观给客户这此指标,没有必要隐瞒。
毕竟公司评价只是一个方面,而规模又只是公司评价中的一个环节。
05
初初小总结
初初带大家当了一回考官,评价了保险公司的几个指标,不知道大家是否认同这种考察方法,欢迎大家留言,可以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回到主题,初初的建议一直都是:
在公司评价的基础上,评价产品看好产品质量后,同时评价公司
但做为消费者一定要清楚,一个不谈论产品的公司,与客户有什么关系呢?难道只销售情怀和理想吗?
保险公司的正道就是要比拼产品,产品不好,只谈情怀,拿什么立足?
而那些产品不行,话术来凑的保险公司,其实最大的不舍,是背后的高利润。
最简单的以身故全残为赔偿的定期寿例:
30岁女性50万定寿,30年保障,20年期交
国寿祥福定期: 1050元平安幸福定期:1000元新华i定期:750元人保优选:420元同样的保障,价格能相差一倍多
差一倍,怎么对客户公正、客观。如果我要销售前两种产品,我也只能给客户说一些公司伟大的情怀。
但既然都是保险合同,难道情怀有比合同和条款更可信么。有句流行语叫:别看广告,看疗效。对于我们普通消费者来讲,我觉得要理性客观,不能说广告打的多的保险公司就好,也不能说没听过的就一定不好。
这个市场中的产品,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保险经纪人的工作,秉承公开、公正、透明,更大程度上能拨开云雾,减少市场中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有利于消费者找到性价比更高的产品。
同时也能倒逼保险公司进行改革,进一步降低保险公司的超额利润,真正有利于消费者。
如果有朋友需要,请把文章转发给他们:)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