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的制造业正面临巨大压力, 低成本优势正在逐渐丧失。为此,国家推行“两化融合”、“中国制造2025”等政策应对德国提出的“工业4.0”,美国呼吁的“工业互联网”,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如虎添翼,希望重振制造业,让中国制造不再是低端、山寨的代名词。然而,对于很多中国制造企业来说,由于行业差距较大,其生产模式或许还处在工业2.0,甚至1.0的阶段。
制造行业很重要的发展途径是探寻从制造到“智能制造”的转型升级之路。就中国制造现状而言,有些行业已经在智能制造的路上渐行渐稳,但还有很多行业如今对未来依旧迷茫……能“智造”固然好?但如何开始?从哪里开始?得花多少钱?
如何实现智能制造,首当其冲第一步需要解决的便是“企业实现信息化”的问题,企业信息化管理是企业竟挣中不可缺少方式,信息化管理可以有效的将企业内部资源与企业外部资源合理的分配,提高企业竞争力。
企业实行信息化管理的意义在于:
1、信息化管理是为达到企业目标而进行了的一个过程
信息化管理是企业为了达到其经营目标、以适量投入获取最佳效益、借助一些重要的工具和手段而有效利用企业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的过程。信息化是手段、运营是关键、业务流程的优化或重组是核心,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是最终目的。不能为了片面地追求信息系统的准确、信息的快速获得而忽视了信息是为企业经营管理服务的。
2、信息化管理不是it与经营管理简单的结合,而是相互融合和创新
信息化管理不是简单地用it工具来实现已经陈旧的管理逻辑,不要期望将某种解决方案、erp等等系统套用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之上就会产生某种神奇的功效,当信息系统与现行的管理制度、组织行为发生剧烈冲击和碰撞的时候,当需要真正的创新发生在现有的管理层面,甚至企业治理结构层面的时候,信息系统往往无法提供更多的帮助,而需要的是通过信息化带动企业管理的创新,站在企业战略发展的高度,重新审视过去积淀的企业文化、企业理念、管理制度、组织结构,将信息技术融入到企业新的管理模式和方法中。
3、信息化管理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和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
企业的信息化并不能一蹴而就,而是渐次渐高的。企业内外部环境是一个动态的系统,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系统软件也要与之相适应,管理信息系统的选型、采购、实施、应用是一个循环的动态过程。这一动态过程是与企业的战略目标和业务流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可以说,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实现企业信息化,从制造向“智造”转型升级,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
编辑:nistone乐石(卫生陶瓷行业mes解决方案的首选服务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