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郑凯
近日,全球权威咨询与服务机构forrester正式发布《now tech: public clouddevelopment platforms in china, q2 2018》报告。
和很多云计算领域其他报告不同,首先forrester针对中国云市场,选取了多家公有云厂商进行综合测评。其次,forrester从收入角度将厂商划分为large established players(大型厂商)、midsizeplayers(中型厂商)、smaller players(小型厂商)三个等级。
客观地说,这种清晰的层级划分,要比魔力象限的模式更容易让人理解当下中国云计算市场中的格局。在“大型厂商”阵营中,我们看到了阿里云、aws、华为云、浪潮云、金山云、微软和腾讯云。
那么,forrester怎么会选择这些厂商进入“大型厂商”阵营。中国公有云市场竞争,需要哪些基本的素质?
什么样的玩家才能进入“大型厂商”
首先,forrester的基本标准是营业收入,这表示能够跻身“大型厂商”的公有云,在现阶段必须代表了市场的主流。
其次,大型厂商也代表了“大视野”,因为面向更广泛的市场,是实现大体量的基础。
所以,从这个维度,我们来看看入选“大型厂商”的公有云厂商目前的市场格局。
阿里云,是国内最早布局云计算业务的公司,也是目前中国公有云的领军者。2017年,阿里云年营收首次突破百亿,这是中国公有云的一个里程碑。阿里云的优势主要在于最早的布局,和更早的战略投入,无论是时间和卡位上都占据了优势。
aws,是全球公有云的领跑者,也是很多公有云技术标准的制定者。在中国市场aws迟迟无法落地,在今年才终于通过光线新网做到了本土化落地,aws的优势在于技术上的领先,但在中国市场aws很难找回全球市场的荣光。
腾讯云,作为国内公有云市场距离阿里云最近的云服务商。腾讯云在to c的布局上有优势,尤其是依托腾讯的平台,游戏云一直是腾讯云最核心的领域。但腾讯云的战略有些模糊,外界很难感受到腾讯对云业务的重视,这是腾讯云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微软云,客观地说,微软是传统科技巨头里向云转型的成效最为显著的一个。微软相比aws这个老对手,在企业级市场更有优势,同时在中国市场落地的速度也更快,在中国市场微软会比aws走得更顺利,但同样面临着强有力的本土云计算服务商的压力。
华为云,去年才成立云bu的华为云一出手就颇为令人惊讶。华为对公有云的决心很大,内部对资源的倾斜,以及外部市场对华为品牌的认可是华为云前进的主要动力。对华为云来说,如何更快的形成足够的影响力是短期内要解决的问题。
金山云,今年是金山云加速快跑的一年。年初的连续d轮融资,让金山云站上了独立第三方云计算服务商的顶峰。金山云的优势行业是视频云和游戏云,整体上与腾讯云的对位竞争比较明显。短期内能够通过上市,弥补与其他云计算公司巨头背景的差距,对金山云能否走得更远影响很大。
浪潮云在进军公有云这么短的时间里,同样进入到“大型厂商”的行列。那么,浪潮云是凭借什么样的优势,形成自己独特的优势和布局?
进入第一阵营,解读浪潮云的布局和优势
浪潮的云计算业务,我们都不会陌生,从2010年浪潮提出云计算战略1.0开始,由传统的it产品、方案提供商向云计算、大数据运营服务商转型。而2017年则是浪潮云进入到全面布局和快速扩张的关键节点。不仅发布了“1-2-3-3”战略,还打造了全新的品牌logo,表现出极强的对公有云市场的渴望。
在我看来,浪潮云之所以能够进入公有云“大型厂商”阵营,主要的原因有三点。
第一,浪潮云的战略布局做到了既有方法论,更有落地策略。对“1-2-3-3”战略进行了一下拆解。其中,两维市场:一方面指国内市场、海外市场,另一方面指政府市场及企业市场。未来五年,浪潮云将投入100亿元重点聚焦这两个维度市场,依托在国内及海外布局的云中心,为10万+政府市场客户及100万+企业市场客户提供服务。
而“扩张云中心布局、打造云开放平台、完善云生态体系”这3项措施,以及“安全可信、数据服务和个性定制”这三大特性。则是代表了浪潮云具体为实现两维市场的一个增长目标,所做出的一系列实际的策略。
第二,与公有云原生玩家做到了差异化生存,且更懂企业上云需求。我们知道,原生互联网公司和传统企业,这代表了当下两种不同的组织。互联网公司的技术团队,从一开始就是业务的支撑,所以早已适应了云时代的发展。而传统企业的技术团队定位是业务的辅助,发展相对滞后。原生的云计算公司的技术能力是非常出色的,但传统行业的需求千差万别,标准化的公有云,未来很难满足各行各业的上云需求。
而浪潮云是从行业中摸爬滚打的一路成长而来,不仅有政务云的领先优势,在教育、金融、交通等领域也有很丰富的落地经验。浪潮云更懂企业需求,更懂行业上云。
第三,持续的技术积累让浪潮云平台的建设做到厚积薄发。不久前,浪潮发布了云战略3.0的构想。这是浪潮在“云+数据”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云+数+智”的再一次全面升华。我认为,这也是浪潮云如今的优势所在,业界没有几家企业,能够在云技术、大数据技术和智能技术上做到融合。而融合后的技术,通过浪潮云进行释放,做到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提供给企业全面的服务。这是浪潮云在整个浪潮集团的技术创新积累之后的一次厚积薄发。
工业互联网是云计算更高层次的意义
我们常说,云只是一种手段,并不是结果。的确,对浪潮云来说,云也并不是最终的目标,帮助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才是浪潮云对自身的角色定位。企业上云是企业数字化过程中的初期阶段,通过云平台的搭建,企业可以逐步通过智能化的应用去走向数字化。
所以,浪潮云对企业上云投入了巨大的精力。为进一步加快企业上云进程,浪潮云工业互联网平台将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工业系统的全方位深度融合,基于云服务平台支撑能力、企业信息化服务能力和先进制造业的模式经验,为超过50万+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服务。
去年11月,国新办发布《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其中的第三条就是:推动百万企业上云。这明显与浪潮云的判断是一致的。
在我看来工业互联网是比传统意义上的云平台具有更高层次的意义。
首先,工业互联网以云计算为基础,但却超越了云计算本身,它是涵盖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能做到与工业系统的全方位深度融合,为加速企业数字化转型赋能。
其次,作为一个平台,工业互联网可以做到跨行业和跨领域,这对全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尤为关键。以浪潮云工业互联网平台为例,其不仅具备云服务平台支撑能力、企业信息化服务能力和先进制造业的模式经验,还是一个跨行业、跨领域的综合性工业互联网平台,在系统上云、设备上云、产品上云及能力上云四个方面也具备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第三,浪潮云在我国工业互联网进程中会起到重要的作用,也拥有丰富的落地经验。在中储粮的案例中,基于浪潮云工业互联网平台,中储粮在粮食储备行业搭建了智能粮库系统,实现了出入库数据自动采集以及各环节设备的智能协作。通过集成粮情检测、环境监测等系统及设备,全天候实时掌握粮情、气候环境和粮食数量变化,让国家掌握粮情周期由15天缩短为3天。
应该说,工业互联网的深入和落地,是浪潮云区别于其他云计算公司的最大优势。立足于云,但却不拘泥于云,以云计算作为手段,结合行业应用去赋能企业,并最终以工业互联网的形式,推动全行业的数字化转型。这才是浪潮云被持续看好,并寄予厚望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