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政府改革中“第三方评估机制”突然火了起来。
国务院、部委层面,棚改、精准扶贫和公安改革等都引入了第三方评估,让利益关联很少的机构或临时抽调人员去就某项政策、某项工程落实情况进行时候的落实成效评估。
地方,媒体对山西、江苏、广东、贵州等省份的第三方评估进展进行了报导。
理论界,体制内智库中的专家与国内外高校的公共政策、公共管理等院系的专家学者也参与其中,提供基础理论研究支持,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第三方评估的认知水准。
一时间,热火朝天。政府自我变革的脚步在简政放权之后似乎又有了很大的进展。
的确,政府建设视角下,无论基于政府绩效管理还是诚信政府建设,第三方评估都是有意义的。
建国至今政府主导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下中央与地方、地方科层之间为了发展形成的“威权主义体制+诸侯经济”官僚机构,体系庞杂、权力分割交织,如果再考虑到人情世故、卷帙浩繁的各式公文文书,政策因不符实际而短命、因落实打折扣而流于形式的情况还是存在的。而且这种情况并非某一地、某一家的情况,带有一定的普遍性。
让利益相对无关的第三方介入,通过走访、座谈、采集数据信息并用科学方法分析等办法,对即将出台的重大决策、对已经出台政策的实施成效等进行评估,对政策执行者是一种善意的督促,对决策者是一种善意的提醒。对政府推动政策落地的体制内常规手段——督查而言,第三方评估客观上成为一种上级检查下级工作落实情况的补充手段。同时,第三方相对远离利益纠葛的超然位置,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博取民众的信任,为政府诚信建设加分不少。
第三方评估机制对政府的好处可谓多多,国家、省级层面推动全国、全省第三方评估工作的用心可谓良苦。
但,如同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会理解父母一样,第三方评估机制也会在推行中因被评估单位的不配合、责难、抵制等而遭遇诸多困难。
没有如同审计、巡视等一样的刚性制度支撑,第三方评估很容易受到评估单位内心的抵制的,尤其是在一个反腐败高压态势、压倒性态势背景下。
谁知道你们会发现什么问题呢?谁又知道你们发现的问题会汇报给谁呢?等等问题,一定会让很多被评估机构的领导干部紧张的,即便自己没问题,手下有事儿或不履职不作为,自己的主体责任也得承担啊。
但就目前情况看,很多单位其实是想多了。第三方评估重在政策层面,而非其他。它其实特别类似政府单位、企业为应对外部审计提前搞的内部审计,目的在于查遗补漏、完善健全,而不是经济责任审计与纪检委、检察院的责任追究。
毕竟是个新事物,还处于实践探索与制度性成果形成阶段,如果一开始就像审计、纪检委或监委那样上来就办案,既不利于工作的开展,也没有那个必要。能办案的体制内强力部门已经有很多了,不差这一个。九龙治水不可取。
其发展,从趋势看,体制内很有可能会制度化、常态化,完善督查手段;市场看,随着数字基础设施的健全完善,这项工作的专业化、大众化不会太远。
制度化后,下级单位向上汇报工作提前得准备好第三方评估的重点材料,上级单位检查督促下级单位工作也会派出或明或暗的各式第三方评估团队迂回了解。这两种做法都会导致未来第三方评估项目的激增。
第三方评估的市场需求正在变大,高校、科研院所和知名专家、调查公司等的生意来了。
与这些相比,其实大戏主要在后面的专业化、大众化。
专业化,意味着体制内伴随第三方评估项目的激增得有专门的机构人员来管理运作此事。在编制只减不增的前提下,有些机构会因立法、政策授权等获得第三方评估项目的管理职能。比如山西省就把这项工作以省政府的名义授权给了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而且,伴随项目的增多,管理方也会对争相进入市场的第三方单位提出越来越多的要求,促进其评估专业化水准的提高。
同时,责任主体明确后,怎么运作、怎么规范运作的问题就会顺势出现。对接中央精神的各种地方第三方管理办法就会出台。第三方评估工作逐步进入有规可依的阶段。
擂台搭好了,政府将对谁实施第三方评估虽然不确定,但肯定会有的,不必着急。着急的是,谁来做第三方,谁有资质做第三方?
国家层面会好选择一些。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无论体制内的智库还是市场化的咨询企业,都可以根据需求予以委托。地方的就有很多顾虑了。
家丑不可外扬。地方领导没有谁愿意花钱买骂的,更不愿意这骂声来自上级或兄弟省市。于是第三方评估在地方推行时就会受到科层行政架构的显著影响。全省范围的,管理单位一般不会选择外省机构对本省机构进行第三方评估;市县的也不愿意选择市县外的机构对自己搞第三方评估。
优质资源虽科层制形成的金字塔结构下,这种“不愿意”会导致很多具备评估实力的优质机构被排除在外,导致一开始诸多项目进展不会太好、评估质量不高等。这些事儿,大家其实是心知肚明的。
其实我也不想捅破这层纸。
之所以讲出来,是因为接下来的大众化伴随数字经济、政府政务信息资源整合的发展会很快发生,突破传统科层制思维屏障。况且,中央如果想力推此事儿的话,也可以沿袭以往类似招商、采购设定或指定单位的做法,全国一盘棋来推进此事。
比如,一旦县以上政府机构的政务信息资源按照既定时间表完成了,今年底、明年初就会有大量政务信息通过统一的平台向社会开放。这其中也许就有很多数据、信息可以作为第三方评估的分析基础。这些政务平台也可以创新开发出面向公众的第三方评估移动app引导公众参与评估。
进一步看,如果政务信息平台内部加入了可以不断优化的大数据算法模块,提前就可以及时对公开发布的政务成效做出自我评估。未来第三方评估,很可能因为技术替代而转向不宜对外公开的、数据采集难度大的政务,或者扮演与技术智能评估相互印证的角色。
如同时下政府网站的信息公开年报、工作简报一样,未来政府政务成效第三方评估报告也会成为一个公开项。不同之处在于,这个报告,有可能是机器智能输出的结果,有可能是人机协作的结果。
对于大众而言,没有人会在乎是机器还是人写了这些报告。他们只在乎收入是否增长、社会保障是否健全等实际问题,换句话说就是“自个获得了什么”。
诚信政府建设、政府绩效管理、第三方评估的价值,这些听起来高大深远的名词,只有官员、公务员、工程项目承包方、专家学者和码字的这个家伙会关心。
“拿钱不评估,评估不拿钱”的原则下,哥们既不评估也不拿钱,秒变为有责任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联合国标准)、有为大叔(国标)。
今天就想到这儿吧。回聊。
祝大家周末愉快!
(完结)
封面图片授权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