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文章中,我们讲了吴春波教授提出的任正非眼中的18种堕怠行为,今天我们来系统学习一下,华为是如何保持组织活力的?
下面是吴春波教授在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2018中国人力资源管理新年报告会上的演讲实录:
常识君|有话说
今天讲的是一个案例,关于“组织的熵减与活力——华为实践探索”。华为正在做这个探索,我认为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也是一个实践的课题,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完整的理论模型或者实践模型。依据我所掌握的材料,今天给各位嘉宾作一个汇报。
01
组织熵减与活力的背景
1.组织熵减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让组织充满活力
这个课题的背景来源是什么?是来自于华为总裁办,任正非发的两个电子邮件。
第一个是2015年95号文件,讲到人力资源政策要朝着熵减的方向发展。
我觉得这个命题很有意思,因为它可能为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一个思考的线索。
第二个是今年任总的一个讲话,标题是《方向要大致正确,组织要充满活力》。
这两个文件回答了华为做熵减、引进热力学第二定律、引进耗散结构理念的原因。
实际上,任正非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让组织充满活力。对于任何企业、组织来讲,充满活力的组织是其走向未来的重要保证。
2.“方向大致正确”是要应对未来的不可确定性
为什么要提“方向大致正确”?因为现在我们都对未来有着一种恐惧,因为未来的技术在变化,而我们反复讲的未来,一片混沌,确定的其实只有四个字——不确定性。
人类的智慧实在有限,对未来的描述就只用了这几个关键词,或者是黑天鹅,或者是灰犀牛,或者是蝴蝶效应。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和一系列新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看未来时产生了一种恐惧。
现在很多管理学家、经济学家也在预测未来,但核心要回答的问题应该是黑天鹅什么时候出现?灰犀牛到底在何地出现?蝴蝶效应引发的那场龙卷风会传递到哪儿?
这些答案都是四个字——不确定性。所以,关注未来、预测未来、把握未来就变得不太可能了。
还有一些大咖们,一直在预测以后哪类工作要消失,这都是走夜路吹口哨,自己吓唬自己,增加肾上腺素。
未来不可预测,既然不可预测,何必要自己吓唬自己?我们自己吓唬自己多少次了?3d打印技术出来时,说是革命性、颠覆性的,现在3d打印有没有“革命”?有没有“颠覆”?
现在大家又在预测ai(人工智能)、vi(视觉识别系统)会怎么怎么样颠覆,我就引用食指(郭路生)先生那首著名的诗来回答: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撑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
相信未来。
就是这四个字:相信未来。儿孙自有儿孙福、儿孙自有儿孙苦,下一代人会用他们的智慧应对这些东西,关键是我们要淡定,不要乱了方寸,而且还是要继续做好事,我们唯一可信的,是过去和当下。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的未来和当下是有连接的。
现在讲互联网思维、互联网精神,都要去这个去那个,把所有的管理要素都去掉了,把所有的组织要素都去掉了,我们未来还要管理吗?几年前有些专家说,以后大学也会消失,那都消失算了?组织的问题永远存在,所以任总提出来了“方向大致正确”。
既然未来不可预测,我们不可能做一个详细的战略,但是华为给出了解决方案:
以内部规则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以过程的确定性来应对结果的不确定性,以过去和当下的确定性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以组织的活力应对战略的混沌。
我们总要有一点确定。现在不确定,未来也不确定,那我们怎么办?我们不妨采用二八原则,先把80%的确定性确定好了,再去应对那个20%的不可确定性。
02
熵是什么?从热力学到组织管理
其实这个“熵”,我是文科生也不太懂。那一些复杂的公式,还有关于熵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就是这个会场上能全看明白的人也寥寥无几吧。但是这个概念的引用,是学科交叉融合的结果。
熵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概念,用来度量体系的混乱程度。热力学第二定律又称熵增定律,讲的是自然社会任何时候都是高温自动向低温转移的。
也就是说,在一个封闭系统,最终会达到热平衡,没有了温差,再不能做功。这个过程叫熵增,最后状态就是熵死,也称热寂。
一切自发过程,总是向着熵增加的方向发展,一个非活的系统被独立出来,或者把它置于一个均匀的环境里,所有的运动,由于周围的各种摩擦力的作用,都将很快地停顿下来;电势或化学势的差别也消失了;形成化合物倾向的物质也是如此;由于热传导的作用,温度也变得均匀了。
由此整个系统最终慢慢的退化成毫无生气的死气沉沉的一团物质,于是就达到了被物理学家们称为的热力学平衡或“最大熵”,这是一种持久不变的状态,在其中再也不会出现可以观察到的事件。
任总是最早把“熵”的概念引到企业管理中并系统阐述的企业家(2011年),他发现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有着同样的规律,企业发展的自然法则也是“熵”由低到高,逐步走向混乱,并失去发展动力。
因而任总经常把华为和灭亡两个词关联起来就不足为奇了。在考虑企业管理时,他会把“熵”作为一个重要视角。
简单来说,熵实际上是对一个体系、一个系统的混乱程度做出衡量的一个指标,由此形成了一种解读。
我们利用熵的概念来解读客观形象,进而发现现象中的一些本质联系,我认为这就是熵的价值。
熵有三个基本的度量特征,第一个是熵增。熵增现象大量发生,比如说微信就是一个熵增现象。一开始发一个朋友圈,那是呼朋唤友,拖儿带女,人声鼎沸,现在的朋友圈呢,很多人走了,发一个红包才有人露面,没有红包就什么反应也没有,死气沉沉了。
第二个是熵减。它使系统更有秩序、功能增加。熵减的前提是开放,比如今天,邀请我也是一个熵减现象。
第三个是负熵。它是带来熵减效应的活性因子,能产生能量。信息是人的负熵。新成员,新知识,简化管理等是组织的负熵。
03
熵理论的发展:
生态之熵、国家之熵、
生命之熵、企业之熵
熵的概念其实不是一个新概念。从1865年德国物理学家鲁道夫·克劳休斯提出这个概念,然后随着继续的研究,熵的理论也在进化、完善、修正,奥地利物理学家玻尔兹曼和薛定谔分别引入了统计熵的定义和负熵概念,美国数学家香农将熵概念引入信息论,比利时物理学家普里戈金在熵理论之上提出了耗散结构理论,可以说,熵同时在许多领域被运用。
任正非在熵理论的启示下,指出了管理“就是在混乱中怎么走向治,乱中求治。”
我们看看生态之熵。现在很多互联网企业都提出要做生态,我认为生态只有上帝能做。
一个企业,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做好就可以,你做不了生态,你可以加入一个生态系统。在自然生态中,封闭系统内部的热量从高温流到低温,水从高处流向低处、电压从高压流向低压,风从高压差流到低压差。这个流动就是产生能量的过程,就是熵减的过程,所以生态才会有活力。如果这个系统封闭起来,没有任何外在力量,就不可能再重新产生温差,也没有风,水流到低处不能再回流,那是零降雨量,那么这个世界全部是超级沙漠,最后就会死亡,这就是热力学提到的熵死。
地球是个开放的生态系统,太阳是地球的负熵,是地球发生了大气运动、水循环、植物光合作用等一系列熵减活动,由此产生的空气、水以及适宜的温度,构成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一切生态系统都存在熵,也都可以热力学第二定律来解释。
国家也有熵。任总有一句话很经典:“当一代新皇帝取代旧主时,他的成本比较低。因为前朝的皇子、皇孙形成的庞大的食利家族,已把国家拖得民不聊生,但新的皇帝又生了几个儿子、女儿,每个子女都有一个王府,以及对王府的供养。他们的子女又在继续繁衍,经过几十代以后,这个庞大的食利家族大到一个国家都不能承受。人民不甘忍受,就又推翻了它,它又重复了前朝的命运。”
这个朝代变更周期律深刻地说明了这一点: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实际上通过熵的这套理念,我们也可以解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和衰:建国初期处于低熵状态,人口对粮食压力减少,利益分配关系相对合理,政府运作效率较高,没有大规模的食利阶层;发展中期熵值逐渐增大,人口增长,粮食供给压力增大,食利阶层庞大,政府运作效率降低,既得利益团体成为沉重负担和改革阻碍;朝代末期,熵达到最大值,土地兼并和人口繁衍的矛盾尖锐,价值创造已盛极而衰,而价值分配的诉求还在惯性增加,纳税人普遍减产失业,政府还要加税,是为政经危机,导致反抗兴起。熵决定着文明的盛衰、文化的兴旺和朝代的更迭。
生命实际上也是这样的一个过程,要保持活力,就需要物质负熵、信息负熵、心理负熵。
任总在讲话中用了很多熵的概念。“身体能量多了,把它耗散了,就变成了肌肉,就变成了坚强的血液循环了”。为什么我们要运动?我也呼吁大家每天抽出一点时间多运动,因为运动是一个熵减体系。吃喝、呼吸、睡眠、运动,这都是我们的物质负熵。
知识技能、信息分享则属于信息负熵。学习就是一种熵减现象,也能增加自身的活力,“腹有诗书气自华”嘛。而微信是一个熵增过程。现在很多人不读书了,就看微信,这就是任总讲的,把你的战略力量用在了非战略关键点上。
心理负熵指的是积极的心态、个人的思考。怎么能有心理负熵呢?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毛泽东说的,“革命人永远年轻”,因为这是一直在做熵减的政治系统。
回过头来再看企业,实际上也有熵的问题。企业的兴衰、企业的生生死死,眼看它起高楼、眼看它楼坍了,这些事几乎每天在我们身边发生,尤其是现在的高科技企业,死亡率更高。
04
熵的理论在企业领域的四个规律
关于熵的概念,不只是华为提出的,我查了一下资料,1998年亚马逊致股东信里就提出了一个概念——“反熵”,实际上也是在用这种理念来关注组织活力。在这里,我们利用熵的理论得出几个规律性的认识:
规律一,开放系统才能熵减。
系统必须处于开放的环境中才能与外界进行能量交换,如果任何一个组织体系、生态体系,封闭了就会带来熵增。
邓小平在中国的改革开放,明年就是40周年。开放就是使中国这个国家体系提高了熵减,打开国门增加了活力,40年的变化如此之大,实际上就是实现了熵减。
规律二,负熵打破平衡、促成熵减。
负熵的作用与接受系统的结构和状态有关,政策是引入负熵的水泵,主动管理和调整内部结构和状态,为负熵的引入和发挥作用创造条件。
美国移民政策就是主动做功,吸引外来移民,促进社会发展。一旦形成平衡,就形成了稳定结构。很多企业就形成了稳定结构,人还是那些人,官还是那些官,工作还是那些工作,面孔还是那些面孔,都是在那儿熬着的。
规律三,引入负熵要适量、高品质。
适度地引入高品质的负熵能促进系统的熵减。比如,供给侧改革;暴饮暴食、垃圾食品、进食过量对身体有害,食材适量均衡才健康;欧洲难民初期劳动力短缺,后期就业困难,治安恶化,社会矛盾加剧;华尔街和硅谷独占全球化和技术进步红利,利益分配过度失衡,就导致了阶层割裂。
规律四,熵增与熵减的对抗消长。
宇宙、组织、生命的无序与有序都在并行开展,对同一个事物,熵增和熵减可能体现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生命在衰老,也可以在焕发新生;组织在衰老,也可以通过自我批判实现新生。我的理解是,熵减不会自动发生,但是熵增有时候会自动发生。
从人性上来讲,人有积极向上、有理性、有成就感、价值感的趋动,但是人也有贪婪、自私、安逸、不思进取的一面,要弘扬奋斗的这一面其实很难。但是贪婪、自私,则与生俱来,随时发生。
我们怎样看待这个问题,怎样形成一种力量来消除自身和组织的懈怠?
实际上一是要面对外部的挑战,第二是要有内部的协同。华为的腐败是一个广义词,狭义的腐败就是我们现在讲的腐败,广义的腐败就是懈怠。这种懈怠实际上就是一种熵增,是组织向熵增、熵死演进的过程,很多企业在这个过程中“出师未捷身未死”,令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