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政治业务素质,分院党组在2017年4月16日至5月13日,集中一个月时间分三批组织全区两级院公务员编制干警到华东政法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参加岗位素能培训,使全体干警都接受了一次以拓宽思维、更新理念、提高技能为主要内容的集中教育培训。
分院号召,要以此次素能培训为契机,进一步激发全区检察干警的求知欲和工作热情,并将学习的收获学以致用,不断提高办案能力和执法水平。
分院要求,基层院要和分院一起抓认识、抓重点、抓基础、抓规范、抓创新,开展灵活多样的培训,提升干警能力素质。
我们将开设【华东政法大学培训心得精选】专栏,陆续刊发各院精选的培训心得体会。 今天,我们与大家分享
呼玛
检察院
心得体会精选。
呼玛县人民检察院赵威
华东政法大学学习心得
2017年4月,我参加了大兴安岭检察分院组织的全区两级检察系统素能培训,培训地点是华东政法大学松江校区,全区检察系统100人参加了第一期培训,七天的培训已结束,并顺利地取得了结业证书。 培训虽然短暂,但这次培训内容充实、有着很强的专业性和指导性,使我在久别了课堂之后,再次感受到了知识的无穷魅力。老师的博文广识、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典型案例在我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加之华东政法大学地处美丽大都市上海市,校区内树木茂盛,绿草如茵,建筑古色古香,整个环境非常适合静心学习,所有的这些都为这次培训增添了不少的色彩。参训人员也都十分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严格遵守课堂纪律,严肃学风,课上认真听讲,认真思考,并认真做好笔记,学习氛围很好。通过聆听专家授课,回想这次学习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我收获颇多、感受颇深,在此,简单谈一谈我的一点学习收获和一些心得体会。
一是名师点拨受益匪浅。这次培训虽然短暂,但这次培训老师是由华东政法大学多名知名教授组成,他们都是来自不同学术领域非常出色的资深专家,他们从多方面入手,多角度、深层次、高水平作了精彩的讲授,各个专题的讲授令人难忘,引人深思,是我们在理论上得到了提高,视野上得到了拓宽,思维上得到了改进。授课教师均为我国法律界著名专家学者,理论功底极深,引领法学前沿。让每一名学员都在学习中提高素质,提高能力。
二是授课贴近工作实用性强。授课教师多在检察一线兼职,接触疑难案件较多,对司法机关内部关系、程序熟悉,课件针对性强。他们从网络事件的舆情应对、社会稳定与社会矛盾处理机制、检察环节的证据审查问题、检察官职业道德与心理调适、职务犯罪问题研究和权力制约与廉政建设等方面入手,多角度、深层次、高水平作了精彩的讲授,十四个专题的讲授令人难忘,引人深思,使我们在理论上得到了提高,视野上得到了拓宽,思维上得到了改进。
三是指导实践明确方向。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到授课教师们对基层司法机关在案件定性及相关程序方面常常纠结的共性问题做的深刻剖析和讲解,为我们指明了解决问题的思路。让我感受到法律背后的东西,那就是现实的各方的利益平衡,法律不是空洞的,不是表面的,法条跳动的背后是各方利益的再平衡。
短暂的学习培训结束了,但这仅仅是新征程的开始,我将以这次培训为契机,不断加强学习,促进自我提升,以更加昂扬的精神、更加务实的态度,为我院各项工作取得新成就作出更大、更加积极的贡献。
呼玛县人民检察院崔丽娜培训心得
四月的上海,杨柳依依,和风徐徐,一切都美的让人心动和陶醉!作为一名90后的基层年轻干警,本人很荣幸能够参加大兴安岭分院组织的干警岗位素能提升培训班。为期五天的业务培训,不仅开拓了我的视野见识,而且提高了我的理论素养!为此,本人从一名年轻干警的角度,认真总结了此次业务培训的成果和心得,我会以此次培训为契机,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查漏补缺、学以致用。
一、重回象牙塔,芳华已不再
。
初次来到上海,走进向往已久的华东政法大学,在分院的精心安排和组织下,我度过了一段充实而难忘的时光!五天的校园生活,每天穿梭于教学楼、学生餐厅、学苑宾馆,三点一线的生活节奏,让我重新找回了大学时代的青春与活力!
此次能够有机会重回校园,我的内心是充满期待的,因为自从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我时常感觉我这一路走的太快,快的让我似乎忘记了当初为何而上路,所以我想找回我的初心!
我于2013年7月份大学毕业,12月份通过省考成为了基层检察队伍中的一员!不知不觉中我已经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摸爬滚打了近四年,四年里我在不停的重复着阅卷、提审、装卷等这一系列繁忙琐碎的工作。曾经天真烂漫、雄心壮志的我,渐渐地褪去了学生时代的青涩和稚嫩,逐渐的变得成熟和稳重!
华政校园里,欧式风格的建筑群古朴典雅,深红色的外色透露着一种不言而喻的威严和深沉!而韬奋钟作为校园的标志,每隔一个小时都会发出悠长而洪亮的声音,似乎是在提醒着广大的学子们要珍惜大好时光!每天走在校园里,看着一张张年轻而纯真的面孔,华政的学子们身上昂扬的激情让我内心受到了震撼,从他们的身上,我仿佛看到了当初的我!学生时代的我,意气风发,对法律充满了敬畏,对法律职业更是充满了向往,总想有朝一日可以挥斥方遒!那时候的我涉世未深,自己对未来更是充满了希望和憧憬,每天都在随性的生活,高兴了就大笑,伤心了就大哭!如今,韶华易逝,青春不在,时光带走了昔日的美好,留下的却是成长的足迹!
二、静心学知识,水平待提高。
本次培训,除了让我重温大学时代的美好,找回了自己的初心,更重要的是让我认清了自己在法律专业理论层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而此次业务培训则让我学习到了专业前沿的法学理论,深感自己的理论水平得到了提升!
培训班开始,李翔教授的授课让我受益匪浅,李翔老师的授课不仅系统分析了新形势下关于办理公众质疑的疑难案件的形成原因、解决方法、合理建议等,而且重点阐述了相关司法解释的作用和应用理论!对我印象最深的是,李翔教授指出了传统犯罪构成四要件存在的问题,建议适用犯罪构成两阶层的学说,因为其适用性更有助于解决司法实践中一些难办案件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客观层面的违法性理论,这对于从事侦查监督工作的我,确实开拓了办案思路,在以后的司法实践工作中,我应学会适应新的学说理论,转换以往的传统思维模式,更好地完成案件的办理工作!
除了李翔教授的授课之外,华政继续教育学院院长丁绍宽老师的讲课也是让我颇有感触,他的授课内容是网络事件的舆情应对,他围绕着时下爆发的诸多网络事件所引发的法律问题找来论述,通过列举多起典型的网络事件,对网络事件的特征分析,法律分析以及应对策略进行了专业的研讨。丁老师诙谐幽默的话语极大的调动了广大学员们学习的激情。
谈笑之余,我不仅陷入沉思,前不久发生的雷洋涉嫖猝死案、于欢刺死辱母者案等,我们看到了部分网民对司法工作存在着一定的质疑,甚至是抨击,作为一名法律工作者,看到微博等公众平台里的恶语评论,心里很不是滋味,一方面我理解网民想要伸张正义的心情,另一方面我也在思考网络时代下如何应对突发的法律事件的问题!司法公正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重中之重,开展司法工作要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追求程序的公开化、透明化,而传统的遮盖掩饰的应对突发事件的方式似乎已不合时宜,让更多的群众了解我们的法律工作流程,这有助于树立公众对法律的信心,也有助于司法工作的开展!
作为90后的年轻干警,微博微信已经成为了我日常生活的必备沟通软件,我清醒的认识到,随着网络和经济的发展,自媒体时代已经到来,网民的力量不可小觑,任何一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经过舆论的发酵,事态的发展是不可想象的!新浪微博上一些“大v”诸如:“平安北京”、“江宁公安在线”等公众号,它们平时承担着辟谣、普法的工作,若其辖区或全国出现法律事件热点时,第一时间进行关注跟踪,并做出专业合理的分析,引导网民抒发合理的诉求心声以及正确的舆论倾向,这对于建立司法部门的公信力就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虽然目前我们检察系统在网络宣传方面做到了每级检察院都设立了微博、微信的公众号,但是却没有得到广泛的关注,其宣传效果还有待于提高,我觉得今后的工作中,各级院都应该高度重视和充分利用这个宣传平台,正如法治工作要顺应信息时代,以科学技术为推动力,方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三、任重且路长,志当存高远。
在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政法大学进行考察,他提出青年要学会克服浮躁之气,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的确,青年人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而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我们年青一代面临着愈来愈多的诱惑和压力,如何守得住内心的宁静,相信习总书记已经给了我们明确回答,那就是要学会沉淀、志存高远、心系社会。所谓成大事者必有静气,故基层年轻干警对待工作不仅要有饱满的热情,还要有正确的态度,做好日常生活中每一件小事其实也是在积累成就大事的资本,熟练掌握业务能力、刻苦学习理论知识才是成功的正道,而眼高手低、好高骛远都会注定一事无成。
身为90后的检察干警,我们平凡但不平庸,我们渺小却不卑微,我们誓与理想共前进,我们肩负着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建设进程这一历史重任。奋斗在检察战线上的年轻干警们,我们深知生活不易,我们不会孤芳自赏,更不应妄自菲薄,我们应该活出自己的态度,书写不一样的青春年华。在今后的法律学习和实践中,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法律素养,以高瞻远瞩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未来和目标,以扎实肯干的作风对待所有工作与任务。
正如我母校延安大学的校训:“立身为公,学以致用”,虽已毕业多年,但是这八个字一直在激励着我不断前进、不断成长。在祖国东北边陲小镇生活了近四年,大学同学开玩笑说我是延安精神的实践者、弘扬者,我笑而不语,是的,现在的我就像一颗种子,不论山高、水远,不论顺境、逆境,我默默无闻地在这片土壤上吸取着营养和精华,我坚信总有一天我可以开出美丽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找到了自己遗失的初心,我可以更好的上路前行!纵使前途充满坎坷和辛酸,我也会怀揣着自己的理想信念坚定不移的走下去。最后,我想用我大学时代读过的作家姚雪垠先生的一段话与各位基层年轻干警共勉:“耐得寂寞,才能不寂寞;耐不得寂寞,偏偏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