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研读了《工业互联网平台白皮书2017》(以下简称白皮书),结合本人在工业+互联网行业工作5年的经历,对工业互联网平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现状深有体会,浅谈下对工业互联网未来发展的看法。
工业互联网产品链
1、背景
据可靠咨询机构披露,目前全球工业互联网平台数量超过150家,短短2-3年间,工业互联网平台成为众多巨头争先转型的关键所在。在美国工业互联网、德国工业4.0,中国制造2025的大力倡议下,2017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大量国企、外企、民企巨头布局,横跨互联网、装备自动化、信息技术、生产制造等多个行业,不难想象是一片巨量的蓝海市场。
2、白皮书
《白皮书》提到国务院明确构建网络、平台、安全三大功能体系。其中数据采集是基础,工业paas是核心,工业app是关键。概括来说,工业互联网平台分为5块:连接层、paas层、saas层,加上iaas基础设施作支撑,安全管理体系作保障。
工业互联网平台核心点
工业互联网的定义是什么,目前尚无权威的认定。在我看来,离不开几个词:提效降耗、卖服务、创新模式。
且看工业互联网解决的2个场景。
海尔的cosmoplat平台众创57个设计资源、26个营销资源、558个商圈、几百万用户。当用户提出独特的洗衣机idea时,平台上从创意的提出、立项、设计、模块采购、智能制造,结合智慧物流和安装售后,独一无二的洗衣机就到了消费者手上,而且无过高的溢价,消费者真正自己创造的洗衣机就诞生了。产品的按需定制和柔性生产,用户的洗衣机个性化需求得到实现,平台真正做到c2m2b。
树根物联与保险机构合作,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开放的制造企业生产数据,透视生产企业的经营情况,实时数据分析工厂产能,帮助金融机构提供量化数据,放款评估,打造工业信用数据体系。
工业互联网是对生产现场“人机料法环”全面采集和深度分析,发现生产瓶颈与产品缺陷深层次原因,达到提前预判、提高效率、降低能耗、改进产品质量等目的。
不过目前绝大部分平台商面临的难题就是如何大量连接工业机器,绕不开的问题是数据采集层,受限于工业复杂的现场设备,异构系统,千差万别的传感设备,连接的难题困扰众多平台企业。
市场上主流有2种解决方式,一是部署多款硬件采集器,兼容多种通讯协议,采取透传、简单数据处理的传输方式,构建多协议的技术产品体系。另外一种是部署边缘计算模块,比如数采转换模块—传感控制器,尤以西门子为代表;又比如ayla与芯片厂商(高通)合作,原生集成平台接口,通过近场端轻量级运算的处理,一来完成物联的采集基础,二来缓解云端数据处理压力。
边缘计算
我曾经在物联网智库推文看到,西门子在机器上安装个“哑设备”,相当于个可穿戴传感器,该产品通过蓝牙与手机通讯,将电机数据上传至云平台。通过监测电机温度、震动、能耗等参数,计算设备运行数据,反馈机器变化趋势,提前对可能出现的状况进行预判,以减少设备的意外停机,提升生产效率。
3、现象
目前工业平台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大部分厂商打着如意算盘,寻找制造业普遍都有的痛点,推出普适性产品,致力于打造工业生态链的标准平台提供商。可是普遍的工业产品如此容易实现吗?
经过调研,发现厂商做着就往做连接去了。一旦做连接,就疲于连接,受困于连接。另外很多人以为解决了单个用户的需求,就等同于解决行业需求,殊不知个体需求不等同于群体需求,群体需求又不能等同于产品需求。我曾经读过《腾讯产品法》,书中提到产品设计者最重要能力是洞察问题本质的能力,需具备很强的互联网思想,有日常使用产品思维的习惯,如此三顾才有可能打造一款市场需要的产品。试想一下:一白领去养鸡,如果没有养鸡的方法或者实践经验,他能养好鸡吗?
4、看法
在我看来,未来能成为工业互联网平台的需具备3种能力:产品思维+工业背景+平台技术,不管是通过积累,还是并购,只要能整合以上3种能力,才有一线生机。
有2类企业会脱颖而出:
有互联思维的平台企业,他们是做产品出身,往往能精益求精,耐心打磨产品,比如腾讯(目前好像没布局),在此不展开。
工业背景,又及时接触互联网思维的企业,比如根云。
对于创业公司,也能在垂直领域的生态链一环中站稳脚跟。其中分为2种,做saas的,比如工业app、小程序,做单一企业应用的;另外是做连接服务的,卖连接器和方案,比如工业网关方案,相当于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卖手机一样。
最后回到《白皮书》提到的对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的建议,或者也叫一种呼吁:工业互联网平台向上集成大量成熟的商业化方案,引用开源开发工具,微服务架构,向下集成工业网关、中间件、嵌入式操作系统等边缘计算技术,最终实现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中国制造业。
关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几点思考,不值一提。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