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日子是干出来的
脱贫攻坚是一场只能打赢、必须打好的时代硬仗,必须集结一支最强力量。中阳县始终把调动干部担当作为,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作为一项重要工作。
一是紧紧抓住干部这个关键。县委坚决扛起主体责任,四套班子齐上阵,发挥示范表率作用,做到政治责任大家扛、千斤重担人人挑。我们坚持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使用干部,既一级一级传导压力,以上率下带着干,又一层一层传导动力,紧盯任务逼着干,旗帜鲜明地提出“能担起就当、担不起就不要当”,很多干部主动加班加点,全身心投入扶贫一线,全县形成了“白天深入一线干、晚上研究怎么办”的攻坚态势。我们突出农村干部的排头兵作用,注重培养致富能人,注重发挥各级帮扶单位的优势和作用。实践证明,干部始终是决定性因素,只要把这支队伍使用好,就一定会胜利。
二是切实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我们通过干部联户帮扶、出台6项激励措施,持续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鼓励引导支持贫困群众不甘于贫困,提振精气神,主动参与脱贫。62岁的王应枝,在帮扶单位省委统战部和车鸣峪村党支部的鼓励帮助下,坚定脱贫志向,通过种植香菇、木耳,喂养肉牛,不仅自己脱了贫,而且带动加入合作社的贫困群众全部脱贫,获得全省脱贫攻坚奋进奖。实践证明,群众的内生动力始终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坚实基础,培育群众脱贫意识、培养群众脱贫技能是最有力支撑。
三是注重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我们完善“四位一体”帮扶机制,积极引导县内外企业投身脱贫攻坚大业,着力构建大扶贫格局。高三元创办的厚通公司成为中阳30万头生猪产业的龙头带动企业,通过吸收贫困户就业、“3x+4145”委托经营、发展合作社等方式,直接带动2576户、7037名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实践证明,要充分调动凝聚各方力量,形成干部群众齐心脱贫、政府社会协力攻坚的脱贫攻坚格局。
中阳脱贫摘帽的实践,充分说明脱贫攻坚是干出来的。我们将在吕梁精神的指引下,更好地激发调动干部群众的信心决心,团结凝聚更大力量,努力探索走出一条以乡村振兴持续巩固脱贫成果的中阳路径。
中阳县委书记 乔晓峰
党建引领走活脱贫棋
2014年3月的一天,从乡政府开完扶贫专项会议,我骑着摩托车,带着刚被评定的“贫困村帽子”,回到村党支部办公室。我对着墙上那面鲜艳的党旗立下了“军令状”:3年之内,一定要把岭回村带上富裕路,把群众引上致富路!
党建是方向,是基础,是保证!我带领支委班子、全村党员,明确目标,帮扶到户,5位班子成员带头做表率,全村50名党员人人争先锋,建立了“支部+党员+贫困户”的帮扶新模式,增强了结对帮扶力度,提高了服务水平,搭建起了坚固的脱贫攻坚平台。
党建引领走活脱贫棋,这是思路,更是行动。村里刚开始发展经济那几年,我把所有积蓄全部垫付到村里的发展上。为了争取各项政策和资金,我几乎把该跑的地方都跑了,该说的话都说了。为了贫困群众“短平快”多赚钱,只要是有输出人才和劳动力的机会,我就是搭上路费跑断腿也要去争取。在我的带动下,支部一班人精诚团结,把党建引领下足绣花功夫的脱贫攻坚思路变成了现实。
一是抓企业,促进了就业增收。村里先后成立旅游、手工艺、农产品等28家企业。村内,贫困劳动力152人在企业就业,人均年收入1.5万元左右;村外,向各地用人企业输送技术型劳动力127人,人均年收入4万元左右,形成了人人有活干、人人有钱赚的好局面;二是抓基础,改善了生态环境。实施了千亩桃园、迎舜公园、大花坛、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垃圾中转站、污水管理站、公交通车点、扶贫移民“舜德小区”等民生工程,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各项设施功能齐全,人居环境全面优化,群众收入不断增加,幸福指数明显提高;三是抓创新,激发了内生动力。坚持“扶贫先扶志”,超前谋划,创新发展,成立爱心超市,对贫困户在配合工作、社会公德、卫生清洁、星级文明、家庭美德等方面进行量化积分,每季度末贫困户可凭积分卡到爱心超市领取相应的物品。另外,动员贫困户把家里的农副产品和手工艺品放到电商平台上销售,实现了爱心超市和电商平台与扶志扶贫的有机结合,两年来销售金额达275万元,贫困户在增加收入的同时,还激发了自我发展的干劲。
截至2017年底,全村累计脱贫187户、553人,全村年人均收入达到7500元、村集体收入突破30万元,一举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
垣曲县皋落乡岭回村党支部书记 常仁科
让党旗在大山深处高高飘扬
2015年8月13日,我被临汾市委组织部选派到永和县阁底乡奇奇里村担任“第一书记”。面对落后破败的环境原本有点心灰意冷,在走访村民、了解村情的日子里,是老百姓的朴实真诚感染了我,让我有决心做好这个“第一书记”。
奇奇里村位置偏远,产业单一,村民依靠红枣生存。可是人担驴驮的现状制约着当地的发展。于是修路成为我的第一件大事,也成了带领乡亲脱贫的第一个突破口。我立即组织相关人员寻找修路的最佳途径,最后确定依托乾坤湾修沿村旅游路。接下来为了协调修路的事情,我每天开车跑,找县上、跑市里,半年跑了4.8万多公里。在包村部门及省市相关部门的支持下,高家疙瘩村至奇奇里村的7.3公里旅游三级公路项目终获批复,2016年8月,旅游公路一期工程竣工,封闭的奇奇里终于有了条通往外界的路。
路通了,奇奇里村因地制宜制定了以“红、黄、绿”三色为代表的“奇奇里印象”特色产业发展规划:优化种植永和红枣1500亩,使枣树亩均增收近500元;中国摄影家协会两天认领了村里的枣树1000余棵,认领资金12万余元,直接带动户均增收1600元;奇奇里是黄河乾坤湾主景区之一,著名词曲作家以扶贫工作为题材创作村歌《我在奇奇里》,唱遍黄河两岸,极大提升了景区知名度;一个可容纳150人吃住的农家乐窑洞群初具雏形,去年游客突破2万人次,户均增收1000元;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发展有机绿色农业,荒山养蝎,林下养鸡;成立了电商公司,打造“永和珍宝”农特产电商品牌;成立了造林专业合作社,解决劳务输出137人。2017年底,奇奇里整村脱贫。
现在的奇奇里带着黄土风和现代范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全国第一个共享单车投放的贫困村,中国摄影家创办的第一个“影像村”,奇奇里人自导自拍的“风情奇奇里mv”引人关注,黄河边上的红色培训拓展基地投入使用……一个封闭落后的贫困村,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红枣村、旅游村、摄影村。用村民们的话来说,是总书记带咱们走进了新时代,过上了好生活。
驻永和县阁底乡奇奇里村第一书记 郭若桥
易地搬迁是拔掉穷根的好路子
2016年5月,我从柏家庄乡调任东山乡党委书记。为了找准穷根、明确靶向,我利用一个月时间跑遍了全乡所有村庄,摸清了贫困根源,决心对贫困山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建立了“一支队伍,一把尺子,一评到底,一户一档”的“四个一”工作机制。精准识别、补偿安置、拆旧复垦、生态修复、产业保障、社区跟进“六环联动”环环相扣,“先易后难,试点先行”分步实施。
针对贫困户存在“故土难离不舍搬,面积受限不想搬,建新拆旧不肯搬,生活担忧不愿搬”的实情,我组织乡村干部,帮他们算政策账、经济账、健康账、养老账及儿女账,先后召开党员代表会、群众代表会20次,入户宣传150人次,得到了搬迁户的理解、配合、支持。马家岔易地搬迁完成后,我及时组织重点村在该村进行了现场观摩,起到了典型引领作用。
易地扶贫搬迁是个系统工程,房屋评估、旧房拆除、土地复垦、搬迁补偿都要逐项做工作,最难的就是和村民签订旧房拆除、土地复垦协议。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坚持做到搬迁既不能搬掉群众的利益,更不能搬掉群众的生计。我们叠加使用所有优惠政策,采取退耕还林、光伏扶贫、土地复垦增减挂钩、荒山造林“四个全覆盖”+“家门口就业”的后续保障模式,让搬迁户能够稳得住、能致富。全乡实施荒山造林2亩、退耕还林9000亩、土地复垦500亩、光伏扶贫2000kw,在移民小区旁边建起了可吸纳400人就业的箱包加工厂,附近还配套有省级经济技术园区,使565户贫困户实现了产业全覆盖。去年,我们乡5个村整村退出、17个村整村搬迁、2600余人退出贫困。
东山乡两年多的移民搬迁实践充分证明了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确实是破解深度贫困山区脱贫攻坚难题的重要途径。今年我们乡的脱贫任务依然很重。我坚信,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一定能够甩掉贫困的帽子,过上好日子。
繁峙县东山乡党委书记 任雨田
扶贫就是一场奋斗
从2017年1月到年底,娄烦县庙湾乡双井村182户贫困户整村脱贫,成为全县的试点,我也成为脱贫攻坚战线上的先进典型。
从来到双井村的第一天我就在想靠什么让乡亲们脱贫。土豆是当地传统种植的农产品,当时双井村亩产只有1000多斤。在太原市工商局党组的大力支持下,争取到了20万元扶贫款。回到了村里,召开了村民大会,决定购买优质的土豆籽种和有机肥料,请农科院的专家讲解如何科学种植土豆。到年底,全村的土豆产量从亩产1000多斤上升到了3000多斤,总产量达到了50多万斤,30多万斤的土豆全部高于市场价销售,实现了整村脱贫。
有一次在发放土豆籽种时,我发现了一名云南籍的妇女,她叫田小春,在本村20多年无户无地,无法享受扶贫政策。了解情况后,我两下云南,为她恢复了身份,办理了户口,在此期间,还成功地将我们娄烦土豆推广到了云南,实现了娄烦土豆论箱卖、论个卖。
驻村期间,我一直在想着村里建磨坊的事,通过一些爱心人士的资助,村原生态石磨磨坊终于建成了。现在双井村的加工厂从小作坊变为正规企业了,并成功地申报为著名商标sc的认证。变压器更新了,用电难的问题解决了,全县第一个以村集体命名的扶贫开发公司成立了,乡亲们的农产品有娘家了。爱心超市建成运营了,村集体的澡堂建成了,乡亲们的很多梦想都实现了。
我还有70天就要退休了,第一书记的任期年初已经到期了,是双井村120户乡亲们请求我留下,也是一座座山、一道道梁、一颗颗山药蛋让我不舍。对我来说,扶贫就是一场奋斗,是一场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奋斗,我还有好多事要办,我要和时间赛跑,把有限的扶贫岁月,奉献给双井村的乡亲们!
驻娄烦县庙湾乡扶贫工作队队长 李玲义
助困是一件幸福的事
助困,不是失而是一种得。对我来说,获得的东西大过我的付出,那就是精神上的幸福。
振东集团开展救助扶贫已经20多年,累计捐款超3亿元,资助的大学生超1.8万名。说句实话,公司效益不是年年都好,但是救助的数额标准始终未曾降低。今年,公司就遭遇了“股灾”,但是仍在今年8月26日的“扶贫济困日”上,资助1792名大学生,33名硕、博士研究生,发放救助金1087万元。
公司每位中层以上干部都要与孤儿“一对一”结对子,我也不例外。我结对的有四个孩子,其中最小的是被称为“振东女儿”的葛江燕。她10岁那年,与振东结缘,从乡村小学一步步考到大学。大学毕业后她以优异的成绩顺利考入了英国莱斯特大学。如今她学成归来,并加入到了振东的爱心慈善事业中,现在她认领了一名和她有着相似遭遇的11岁孤儿妹妹,并承担起了妹妹未来所有的开销。
目前,振东在平顺、武乡、左权等19个县开展中药材产业扶贫,共有20万户农民受益。其中在平顺建立了50.34万亩中药材种植基地和6万平方米的仓储基地。如今,中药材产业已经成为平顺县的支柱产业和贫困群众脱贫增收的主要渠道。
平顺县东寺头乡管洞水村的老刘70多岁了,通过振东的宣传,安排儿子媳妇上山采摘青翘,40天挣了1.4万元。2017年老刘把自家四五亩地大部分种上了中药材,每年我们都要到他家指导种植,在他的带动下村里其他农户也开始种植中药材。如今,越来越多的农民加入到种植中药材的队伍当中。为了把扶贫工作做精做实做细,振东36名高管、160名经理、980名员工精准帮扶平顺78个村,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6030户,贫困人口16446人。我们实行“老总包片、中层包村、员工包户”的扶贫模式,并确定了包村负责人。
现在扶贫不仅是我的习惯,更成为了振东的习惯和文化。未来振东集团仍将凝心聚力关爱贫困人口、关心扶贫工作,为加快富民强省添砖加瓦。
山西振东健康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安平
“野丫头”也能闯出一片天
几年来,眼看同龄人光景过得红红火火,可我还是一个贫困户,心里很不服气。2016年3月6日,我们县长带着包括我在内的120位农民去浙江丽水学习电商,这次外出让我开阔了眼界,心思也变得“野”了,就想靠做电商脱贫致富。
在掌握了电商的基本知识后,我开始独立操作,一开始有甚卖甚,比如我家的核桃、小米,但是收入很少。后来又参加了县里举办的电商孵化沙龙,在做了市场调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