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张骞出使西域”到“郑和下西洋”、从“闯关东、走西口”到“下南洋、趟古道、赴金山”,从古到今,无论官方还是民间、企业还是个人,中国“走出去”的历史一直在延续,步伐从未停止。可以说,走出去,我们一直在路上!
按经济全球化历史粗略看来,17世纪以前为西葡荷法世纪,18-19世纪为英国世纪,19-20为美国世纪,16-20世纪统称为“西方世纪”,那么,21世纪可能性较大的应该是东方世纪!
以1992年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确立、2001年加入wto为标志,近40年中国推行改革开放并以惊人的速度迅速崛起,“上半场”完成了以“请进来”为主的发展历程,同时开启了“下半场”以“一带一路”为蓝图的“走出去”新世纪征程。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回望历史、面对问题、把握趋势并寻求对策,对中国企业“走出去”就显得很有必要!
企业“走出去”存在两大
(一)政府层面存在哪些问题?
国有大型企业海外项目前期认证有待进一步加强
政府和银行等金融机构对走出去的中小企业融资支持不够
国内企业缺乏行业协会和组织协调,导致内部竞争严重
海外国家项目和企业经济利益的保护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
(二)企业层面存在哪些问题?
缺乏长期而清晰的国际化战略规划与执行策略
缺乏风险预警和危机防范意识、方法和措施
企业投资收益率低
中国企业境外存在同行“低水平、同质化”的恶性竞争
中国企业本地化运营不够深入
品牌传播和文化融合有待加强
企业“走出去”面临五大新趋势
随着中国经济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企业出海的规模与数量越来越大,为了应对风云变幻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企业“走出去”逐步形成了“五化”的新趋势,即“资本化、本土化、联盟化、产业化和网络化”。
“资本化”:资源整合以收购与兼并等资本融合的方式为主。汽车行业近两年的“黑马”---吉利汽车,整合“沃尔沃”和“奔驰”两大世界顶级品牌就是典型的代表。
“本土化”:企业的“人、财、物、产、供、销”运营管理,以比较优势为原则,尽可能整合当地资源。这样,企业与当地经济深度融合,为企业经营降低风险、减少成本打下了坚实基础,也为长期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
“联盟化”:企业实施国际战略联盟,抱团出海。国际战略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跨国企业为了实现同一战略目标因而建立起的合作关系。这种关系包括核心技术的共同研发、交换销售网络信息,一起生产等等。
“产业化”:汽车一个整车合资项目实施,将带动与之配套的原材料、零部件、物流、金融等相关产业的集团或联盟资源持续进入,从而形成产业链优势,这将大大提高企业项目运营的成功率。
“网络化”:企业组织结构的新趋势---互联网的组织结构。
企业“走出去”应采取八大新对策
(一)紧紧围绕并跟踪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根据“以我为主、精准定位、整合资源、分步实施”的原则,制定行业及企业多层次、可操作的国际化经营战略与策略
众所周知,一个航母战斗群,必须具备水面、对潜、对空和电子等“多兵种、全方位、立体式”的综合性作战能力,我国企业要想成功“出海”,也要先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分工合作”的组织单元与整体团队,以期在战略、策略与作业多层面协同,形成决胜的综合战斗力。
总结国内外跨国经营优秀企业的先进经验和教训,我们可以分别从政府层面和企业自身两个层面上找到一条适合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对策。
1、政府宏观层面规划
一是选好投资区域:依据国家“一带一路”整体战略和阶段性的发展计划,国家相关部门可以针对投资区域、投资行业和时间节点分别提出指导性和参考性建议。在执行国家战略项目过程中,形成大企带小企、小企带微企,优企带良企、良企带弱企的良性循环!
二是要选对行业:海外投资时应把重点放在有比较优势的制造业和贸易业,尤其是基础原材料、资源开发和高科技行业。
三是政府扶持要有组织策略:优先扶持国内的优质大型企业集团,因为它们在国内积聚了很多管理和生产的经验,并在技术和资金上有优势,降低跨国经营的风险,形成以“航母带舰队“的局面
四是外向型经济和内向型经济协调发展:我国在发展国内市场的同时,也要抓住国际经济发展的大背景,引用先进技术和经验,促进本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发展外向型经济,使得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同时发展,促进企业国际化,形成国际国内“彼此促进、良性互动“的业态。
2、企业自身战略规划
一是企业必须有明确的战略目标。国际化经营中,要想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获得胜利,企业高层决策者必须亲自抓战略,组织专门机构与人员“精心调研、反复分析、精准定位、缜密策划”必须投入“,制定出长远的、全局的、分层次且可操作的战略规划和执行计划!
二是重视人才。优秀的人才及人才储备是一个国际化企业必备的条件,也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中国企业想跨国经营,必须培养一批有创新精神和战略思维以及有着对外经济组织能力的经营管理者。
三是企业要因地制宜制定营销战略。中国企业要走出去,一定要做好东道国信息搜集,了解该地区的不同消费需求偏好、文化习惯、社会习惯甚至是宗教习惯,由此再来设计相关产品,同时要尊重东道国的法律和了解社会政治环境,赢得当地政府认同,提升企业形象和树立优质品牌,更好的融入国际市场。
四是企业产品保持差异化和适应性。通过产品多样化可以使企业更好的适应多样化的国际市场,并且可以在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中,保持企业长期发展优势。
五是通过企业并购达到扩张企业目的。目前,中国对外投资主要以新建方式为主导,并购模式占次要地位,因此我国想进行跨国经营的企业必须借鉴国内外成功的投资经验,通过资料搜集,在国际市场中选择优质的合作伙伴,采用并购这种方式来建立有实力的跨国公司。
(二)增强危机管控和风险防范意识
在风险控制上,从信息的获取、风险评估、危机应对以及有效防范等一系列问题上提前规划、设置预案、充分准备、随时处置。
(三)吸引跨国公司技术研发投资
中国走出企业要在知识经济发展的大潮中站稳脚跟,获得竞争优势,就要建立一个覆盖全球的研究与发展网络,是企业获得持续发展动力,打破传统的组织机构设置和文化的界限,必须吸引跨国公司r&d投资,实现由“引进技术—合作研发—共同开发—独立研发”的跨越!
(四)针对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企业组织结构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新趋势是依托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国企业想要跨国经营,必须在企业的内部组织上进行调整,适应当下的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五)要注意培育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国际竞争力是指一国企业在一定的外部经济环境下,成功地进行国际生产与经营活动的能力,中国企业只有提高国际竞争力,才能更有效地开展对外贸易和海外投资,才能在面对的激烈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企业可以通过扩大实力与规模、保护自有知识产权、注重引进和培养人才、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处理好专业化与多元化的关系等手段培育和提高竞争力。
(六)要注意充分利用和保护企业的无形资产
企业无形资产包括企业的形象与标志、产品的品牌与商标、技术专利、管理、营销技巧和商誉等。企业在开展跨国经营的过程中,要注重无形资产的输出和保护,要讲究自主知识产权。tcl、海尔等大企业进行海外投资时,无形资产曾占到投资额的50%左右。
(七)组建一批资产一体化的有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实施大企业战略
国内企业要实施“走出去”战略,就要搞一批企业集团,借助企业集团提高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发展中国的跨国公司。在组建企业集团时,政府不要搞“拉郎配”,但政府必须出面协助和推动。企业集团建立之后,资产应实现一体化管理和使用,企业集团内部的组织结构设置应简化。
(八)鼓励民营企业要积极向海外进军
“走出去”的主体应多元化,除国营大中型企业外,民营企业也应成为“走出去”的主体之一。“走出去”的主体的确定,不是根据企业所有制的性质,而是看企业是否具有比较竞争优势。
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一些民营企业已经初具规模,已经具备了开展跨国经营和海外投资的条件。目前国内规模较大的民营企业“batj”都已走向国际市场。
在中国“一带一路”引领全球化发展新方向、携手国际社会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背景下,“面对新问题、把握新趋势、探讨新对策”是每个走出去或即将走出去企业面临的共同课题。
在世界经济“逆全球化”、“民粹主义”盛行、地缘政治动荡不安的关键时期,企业作为国家经济的载体,如果能够顺势而为,乃企业之大幸、员工之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