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平台做好数据分析的基础,是定义正确的关键指标与用户分群。对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电商平台,需要定义的关键指标与用户群组会有差异,因此要能够根据业务需要灵活创建可促进业务增长的分析报表。
漏斗分析作为最基本的分析模型,可实现对电商运营关键节点转化率、不同渠道差异进行有效分析。
以下以某母婴电商平台数据分析应用为例,说明漏斗分析在电商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平台发展初期为寻找最有效的推广渠道和产品的障碍点,对2018年5月运营数据分析,分析结果如下:
渠道漏斗分析中,总的转化数据可以支持查找转化中的用户流失缺口,即找出用户流失最多的事件节点。
从上图表可以看出:
1. 用户注册比例普遍偏低,很有可能是注册流程繁琐造成,产品团队可以校验后进行优化。
2. 注册后搜索、浏览商品比例非常高,可以考虑先让用户浏览商品,再引导其注册账号。
3. 加入购物车后完成付款比例约30%,而首次购买后再次购买率非常高,说明产品质量过关,得到了绝大多数使用客户认可。可以考虑提供小份试用套装或者提供初次购买优惠,刺激用户快速结单。对于以购买用户,也可以考虑推出“分享获取优惠券、免运费“等激励,刺激用户成为宣传代表。
而不同渠道的转化数据,有助于找出不同渠道质量,在平台发展初期,找准最优渠道后,将更多资源集中到最优渠道,以实现新客获取量与活跃用户积累量的最优化。
从图表中数据可以得出:
1. 可能因为平台还在起步阶段,知名度有限,通过搜索引擎关键词投放和头条信息流广告获取的用户转化率很低,可以适当减少投入。也可能是投放的关键词与信息流内容不够精准,吸引到的访客并非潜在客户,可通过a/b测试进行调优。
2. 微信、微博kol投放后转化效果较优,但需计算单次投放成本、单位获客成本,评估投放数量和频次。
3. 微信、微博等自媒体运营效果良好,用户试用比例很高,但需关注提高加入购物车之后完成支付的比例,这里可以采用用户访谈等形式,寻找用户未完成支付原因。
除了通过漏斗分析寻找最优获客渠道,还可以通过对用户的属性、消费习惯、等级等的分群,分析不同用户对不同商品的喜好程度、高粘性客户的关键行为事件、流失客户在离开前碰到的障碍等,制定相应的市场推广、用户运营与产品调优方案。
数据采集点的提前布置是实现细致的用户数据分析的基础。比如渠道来源可以通过给链接添加utm参数追踪,用户对商品浏览、收藏、加入购物车等事件,可以通过埋点的方式进行数据采集,也可以通过logbus等数据传输工具从服务器端进行数据收集。
数据分析应该贯穿在产品设计、开发、运营的完整周期中,为公司装上数据驱动引擎。从设计初期构建良好的数据采集方案,奠定数据应用基础;起步期通过用户行为序列分析,进行产品调优;增长期通过转化漏斗、留存分析、用户分群与行为分析,寻找最高效的运营方案;稳定期通过明星用户、流失用户分析,探索新的增长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