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证券时报
截至2018年4月30日,深市2110家上市公司中的2105家披露了2017年年报或年报数据,其中主板公司472家,中小板公司911家,创业板公司722家。2017年至今,中小板、创业板分别新增上市公司89家、154家。深市上市公司年报数据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过去一年国民经济运行的整体情况,折射出经济转型的过程、方向和正在形成的突破口。
全样本统计分析显示:(1)深市上市公司总体业绩保持平稳增长,盈利质量明显改善;制造业公司表现亮眼,呈现全面增长态势;第三产业增长动力强劲,新兴服务业表现突出;创新驱动深入推进,战略新兴产业整体良好;行业龙头及创新能力强的公司业绩增长突出;新上市公司质地优秀,经营绩效良好;并购重组回归本源,持续推动产业整合与转型升级;回报股东的力度持续增强,分红乱象大幅减少;积极响应国家倡议,全力推动落实国家战略。(2)三个板块服务实体经济的层次化特征明显,主板蓝筹增长强劲,国有企业做优做强;中小板平稳快速增长,高质量发展趋势明显;创业板成为创新创业引擎,新动能加速形成。(3)如下问题和趋势值得关注:区域和行业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依旧存在,新动能的培育和壮大需要更多包容与支持,并购重组的整合效果及业绩波动风险值得关注,外部环境变化对上市公司的影响需要持续观察。
一、上市公司
总体情况分析
2017年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极不平凡的一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坚期,2017年国民经济保持稳中向好发展态势,转型升级成效显著。作为中国经济的典型代表,深市上市公司整体业绩持续增长,传统行业回暖迹象明显,新动能正在加速形成,高质量发展的态势初步显现。
(一)整体业绩保持平稳增长,盈利质量明显改善
营业总收入保持增长态势。2017年深市上市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0.4万亿元,同比增长23.46%,其中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同比分别增长20.33%、26.76%和27.83%;以可比数据为样本,近三年主板、中小板、创业板营业总收入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11.47%、20.84%和29.1%,增长态势较为稳定。
净利润规模继续平稳增长。2017年深市上市公司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合计7295.02亿元,同比增长20.58%,其中主板、中小板分别增长35.62%和18.89%,创业板下降15.21%,剔除个别权重股(温氏股份和乐视网)的影响后,净利润增长4.43%。盈利面方面,深市92.97%的公司实现盈利;65.32%的公司实现净利润同比增长;连续两年持续盈利的公司中,460家公司(占比21.85%)的净利润增长幅度超过50%。
在业绩向好的同时,盈利能力也有显著改善。2017年深市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为9.72%,连续3年增长。非金融上市公司毛利率为22.57%,较2016年提升0.46个百分点。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增长16.22%,连续两年增长率在10%以上。扣非后的净资产收益率为7.84%,盈利能力逐步提高。(见表1)
(二)制造业公司表现突出,呈现全面增长态势
盈利面、盈利能力以及经营效率均有所提升。2017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1%,增速比2016年高12.5个百分点。在上市公司层面,深市制造业29个细分行业全部盈利,营业总收入同比增长26.2%,净利润同比增长34.18%。净资产收益率、销售毛利率分别为9.94%和23.18%,较2016年分别增长0.68和1.63个百分点;存货周转天数为79.19天,同比下降18.91天。
传统制造业企稳回暖,新兴制造业发展良好。制造业细分行业中的钢铁、有色金属、化学纤维、金属制品业、纺织业、造纸业、非金属矿物制品等传统制造业受益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净利润同比增长均超过30%;新兴制造业方面,专用设备、计算机通信、仪器仪表净利润同比增长分别达到125.74%、67.40%和62.32%。深市共有133家高端装备制造公司,营业总收入和净利润分别增长39.71%和101.19%,新动能不断增强。
从产业链来看,中上游景气延续,下游稳中向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叠加周期性复苏,受益上游偏重资源品的制造业(石油、钢铁、有色、化工、橡胶塑料、非金属矿物制品等行业),整体净利润增长70.92%。中游机械行业(通用设备、电气机械、仪器仪表、金属制品、运输设备等)和轻工制造业(木材、造纸、印刷),净利润分别增长17.89%和39.61%;下游面向消费端的制造业(食品饮料、纺织服装、文体用品、家具、医药、汽车、专用设备、计算机通信等)业绩整体稳中向好,收入和净利润增速分别为20.71%和29.87%。
(三)第三产业增长动力强劲,新兴服务业表现突出
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增速连续5年高于第二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动力。2017年深市第三产业营业总收入占深市总体比重31.35%,净利润占比36.02%;剔除乐视网的影响后,2017年第三产业营业总收入增长20.26%,净利润增长13.25%,整体表现良好,部分细分行业也亮点频频。
消费提质升级推动“幸福产业”快速发展。2017年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五大幸福产业”快速发展,相关公司营业总收入合计1065.39亿元,同比增长13.22%,净利润合计141.54亿元,同比增长5.19%,经过数年高速增长后,继续保持平稳增长。其中,文体娱乐和卫生行业公司营业总收入同比分别增长7.93%和42.52%,不断推动民生改善。
高技术服务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深市共15家公司属高技术服务业,2017年营业总收入合计149.91亿元,净利润合计20.0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1.46%和27.57%。以具有可比数据的公司为样本,三年间高技术服务业公司营业总收入年复合增长率为27.82%,发展势头良好。
以互联网技术为特征的数字经济稳定增长。深市共有互联网及信息技术类公司195家,剔除乐视网的影响后,2017年营业总收入合计3841.53亿元,同比增长27.67%;净利润合计372.07亿元,同比增长6.77%,整体保持稳定增长。
(四)创新驱动深入推进,战略新兴产业整体良好
研发投入逐步加大、力度不断增强。2017年,深市整体平均研发强度2.61%,204家公司研发强度超过10%,占深市公司总数的9.69%。深市公司研发投入金额合计2688.094亿元,研发投入绝对额连续三年明显增加,2017年同比增加23.75%。研发支出超过10亿元的公司有33家,中兴通讯、美的集团、比亚迪、潍柴动力、京东方a等5家公司研发支出超过50亿元。深市公司平均聘请技术人员678人,中位数为281人,200多家深市公司技术人员占比超过50%。
战略新兴产业、行业龙头公司普遍重视研发投入。2017年,深市865家战略新兴产业公司研发投入1540.43亿元,较上年增长24.32%,平均研发强度为4.66%,超过深市平均水平。各行业龙头明显增加了研发上的投入,美的集团过去5年投入研发资金超过200亿元,2017年比亚迪研发费用62.66亿元,比2016年增加17.44亿元。
战略新兴产业整体良好,助力深市新旧动能转换。战略新兴产业公司2017年的营业总收入3.31万亿元,同比增长27.61%;净利润2408.04亿元,同比增长14.95%。营业总收入占深市总体比例为31.83%,较上年同期略有提高;净利润占比33.01%。贡献率呈逐年提高态势,推动深市新旧动能加快转换。
(五)行业龙头及创新能力强的公司业绩增长突出
龙头企业业绩贡献率高、增速快。市值前20%的公司贡献了深市六成收入,2017年营业总收入增长24.53%,净利润增长29.25%;而市值后20%的公司营业总收入增长11.84%,净利润下降147.49%,分化较为明显。
龙头企业普遍创新能力较强,持续进行研发、创新投入,市值前20%的深市上市公司研发投入增长率为26.95%,市值后20%的研发投入增长率为9.33%。(见表2)
(六)新上市公司质地优秀,经营绩效良好
资本市场始终将服务实体经济摆在最重要的位置,2017年共有243家公司ipo融资,中小板新增89家,创业板新增154家,83.4%的公司属于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分属电子与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其中电子与信息技术类新上市公司72家,占新上市公司数29.63%;生物医药新上市公司21家,新增新材料上市公司20家。
新上市企业整体经营绩效优异,盈利能力强。新ipo公司2017年营业总收入2370.68亿元,净利润292.4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34%和11.4%。净资产收益率为15.52%,毛利率为31.93%,分别高于深市平均水平5.8个和9.36个百分点;三年间营业总收入年复合增长率17.18%,显示其整体拥有较强的盈利能力以及持续增长潜能。
(七)并购重组回归本源,持续推动产业整合与转型升级
受从严监管政策的影响,2017年深市并购重组数量有所下降,但质量显著提升,“忽悠式”“跟风式”重组趋于平静。2017年深市完成并购重组190起,同比下降13.64%;并购交易金额6580.77亿元,同比增长46.46%。其中,主板并购交易金额同比增长136.85%,中小板、创业板并购交易金额分别同比下降6.76%和8.75%。主板并购交易金额的增长主要得益于板块内的大额并购交易,2017年主板并购交易金额超过100亿的有8起,其中*st济柴、渤海金控、华北高速并购案交易金额均超过500亿。
产业并购占主导地位,重组上市热潮渐退。从标的资产与上市公司业务关联情况看,2017年披露的重组方案中超过六成为产业整合。同时,受监管新规与ipo审核常态化影响,2017年深市仅2家公司完成重组上市,4家公司披露重组上市方案,同比分别减少85.71%与55.56%。
海外并购回归理性,助力上市公司提升国际竞争力。2017年深市公司披露海外重大资产重组方案20起,交易金额606.57亿元,低于2016年的30起和2359.78亿元。海外标的主要集中于欧美等地,行业集中于先进制造业、信息技术、医疗器械等。通过并购海外优质标的,一批公司加速了全球布局的步伐,迅速提升国际竞争力。
并购重组服务国企改革功效日益彰显。以主板为例,2017年实施完成的重大资产重组中,46%的企业重组前控制权为国有,并购交易金额达2281.57亿元。国有企业借助资本市场平台,持续实现国有资源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整合和转型升级。深交所先后推进完成招商蛇口和招商公路吸收合并方案,实现招商局板块整合,成为国有企业发挥资本市场功能服务国家战略的典范之作。
(八)回报股东的力度持续增强,分红乱象大幅减少
现金分红逐年稳步增加,回报股东力度不断增强。截至2018年4月30日,深市76.86%的上市公司(1611家)推出现金分红预案,分红金额3199.85亿元,同比上升62.22%,股利支付率为44%。深市盈利公司中,33.68%的公司(656家)股利支付率超过50%。2015-2017年连续三年分红的公司有1162家。分红金额最高的三个行业分别是计算机和通信设备制造业、房地产业及医药制造业,分别为373.56亿元、272.38亿元和252.29亿元。
从严监管卓有成效,“高送转”乱象减少。近年来,证监会高度重视对高送转乱象的监管,深交所从健全规则、强化监管、加强投资者教育等方面多管齐下,严防概念炒作,净化市场环境。深市上市公司2016年度高送转方案从2015年度的267家大幅下降至166家,截至2018年4月30日仅有49家公司披露2017年度高送转方案。从股价表现来看,市场反应也更为理性,概念股炒作明显降温。
(九)积极响应国家倡议,全力推动落实国家战略
有力支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上市公司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2017年深市共有409家公司披露环境保护相关信息,同比增加196家。环保监管、执法力度持续强化,如对山西三维公司违法排污问题的监管,营造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良好氛围。2017年深市118家节能环保行业公司,累计投入191.18亿元开展环境技术与产品服务研发。
以多种方式积极主动参与精准扶贫。2017年深市公司结合自身产业特点与扶贫地区实际,通过成立扶贫产业基金、兴办实业、开展培训教育、参加扶贫公益活动等多种形式,推动产业发展脱贫、转移就业脱贫等。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深市有394家上市公司披露了2017年精准扶贫工作信息,较上年增加175家;共投入资金181.66亿元,物资折款26.56亿元,帮助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超过33.57万人,较上年多帮扶25.27万人。
稳妥推进去产能、去杠杆,增强风险承受能力。煤炭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延续下降态势,2017年同比下降14.01%;钢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在连续多年下降之后,2017年保持平稳。受去产能和行业周期性回暖的影响,2017年深市钢铁行业净利润同比增长3.47倍,煤炭行业净利润增长2.87倍。在去杠杆方面,相关重资产行业的负债率下降明显,2017年采矿业的资产负债率为48.28%,较2016年下降10.48个百分点;钢铁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行业资产负债率分别为67.64%和58.45%,同比下降2.7和2.6个百分点。
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企业国际化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深市公司通过进出口贸易、工程建设、设立制造基地或研发中心、产业并购等多种方式参与“一带一路”项目建设330余家次。中信海直、创维数字、新希望、京东方、中工国际、易华录、深圳能源等一批具有领先技术的公司,将中国标准、中国技术、中国创新带入沿线各国,树立了中国制造的品牌形象。
二、三个板块差别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