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单纯从商业主义的角度上看,自然也会有饱和,也就是说市场不需要再建更多的高铁了。或者换个角度说,再建更多的高铁也没有盈利甚至收回成本的可能了。 不过,高铁包括铁路,作为国家和民族的重要基础设施,是不能单纯从商业主义的单一角度出发去看问题的。
看看欧洲国家发达的铁路系统就会明白,即便是纯粹的资本主义国家,再建铁路明明已经不可能再挣钱了,已经接近饱和了,但是路网建设一定要最后完成,而日常运行亏本也要继续下去。
看看德国,稍微大一点的车站,向每一个方向每个小时基本上都会有一趟列车。乡村小站,即便是有一米的站台,甚至没有站台,仅有的一两位乘客直接从铁轨旁上下,一天之内也会有几趟车停靠。
不论住在国家的什么地方,几乎哪里就近都会有火车站,全民都能享受铁路的方便和快捷。每一趟列车上的人都不多,但是也都准时运行。铁路提供的服务的社会性、社会意义、民生意义在很多地方都早已经超过了商业运营的范畴。
我们的铁路和高铁建设最近这些年里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距离欧洲那样真正在全部国土范围内的线路与车站的普遍饱和状态,尚有十分遥远的距离。即使八纵八横的高铁规划实现了,还需要建立大量的连接线,建立大量的地方铁路,也还有西部广大的疆域需要建设更多的线路。
从人口基数、城镇分布和国土面积以及现有铁路情况等条件看,最近几十年之内,国内的高铁建设包括铁路建设,都不会有饱和的问题,都将处于积极的建设期。
什么时候,在整个国家的范围内,我们可以从任何一个省乘坐火车到达另一个省、从任何一个市到达另一个市,从任何一个县到达另一个县,从任何一个镇到达另一个镇了,在全国编织成了理想的铁路网了,才可以说是臻于饱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