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沈阳市档案局局长 张春风
编者按
今年正值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沈阳解放70周年,既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成立国际档案理事会70周年。2018年6月9日既是国际档案理事会确定的第11个“国际档案日”,也是我国的第六个“国际档案日”。今年“国际档案日”的主题是“档案见证改革开放”。我们刊发此文,希望以此进一步宣传档案工作,提高全社会档案意识,引导公众了解、支持、参与档案文化建设工作,共同促进新时代档案事业取得新发展,为沈阳振兴发展提供支持。
习近平同志指出:“档案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经验得以总结,规律得以认识,历史得以延续,各项事业得以发展,都离不开档案。”档案工作是一项记录历史、传承文明、服务社会、造福人民的事业,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社会治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基础性、支撑性工作,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加强档案工作,对于保存社会记忆、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对于增强全社会档案意识、扩大档案工作社会影响,对于服务沈阳转型创新发展、推动沈阳振兴都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一个新的时代定位,也是一个新的发展站位。档案工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部分,档案工作也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新时代谋求新发展,新时代要有新作为。档案部门要坚定文化自信,找准职责定位,发挥优势特色,增强“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提高为沈阳“四个中心”建设和围绕实施“五高”措施提供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为沈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创新转型发展、实现振兴做出更大贡献。
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档案工作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档案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最有感染力、最有影响力的文化资源之一。
党的十九大闭幕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中共一大会址和嘉兴南湖红船,看到很多记载着我们党峥嵘岁月和光辉历程的历史档案时意味深长地说:“我们是为了不忘初心、坚持真理而来,我们的初心、真理就蕴含在这些档案之中。这些珍贵的历史档案对激励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档案是历史的记载。我们党97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能够留存下来,我们国家历朝历代的历史能够留存下来,中华民族5000年的历史能够留存下来,靠的主要是档案文献。这些被世代留存下来的档案文献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深厚历史根基,更是档案部门坚定档案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
同时,档案文化也是记录展示地域特色文化的有效载体。沈阳是一座有着2300年建城史的文明古城,是一座有着光荣传统的英雄城市,是国务院1986年公布的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早在7200年前,就有先民在沈阳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令人惊叹的新乐文化。沈阳的文化底蕴深厚,新乐文化、辽金文化、清文化、民国文化、抗战文化、工业文化交相辉映,构成了自身独具特色的文化符号。这些文化符号都蕴藏在丰富的档案中。按照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易炼红“以文铸魂、以文化人、以文兴业、以文旺城,让文化成为城市生生不息、走向未来的内在基因”的要求,充分利用档案文化资源,发挥档案文化作用,宣传和展示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历史文化,从而树立城市形象,扩大城市影响力,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是档案部门坚定档案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
档案部门要坚定文化自信,深刻认识档案工作对党史、国史、民族史的重要意义,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把前人留给我们的档案守护好,把我们党的历史、国家的历史、中华民族的历史守护好,把我们这座城市的历史守护好。这是档案工作者的政治责任和历史责任,也是档案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
释放档案资源巨大潜能,提高档案工作服务能力和水平
服务是档案工作的立身之本。实践证明,党和国家事业越发展,档案工作领域就越宽广,发挥作用的空间就越大。档案部门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专业优势,释放档案资源巨大潜能,把“死档案”变成“活信息”,把服务党委政府决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群众生产生活作为发挥作用的主渠道,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百姓幸福生活贡献智慧和力量。
精心打造档案资政服务品牌。档案部门要紧紧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研究探索档案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切入点,深入挖掘档案信息资源,真正把“档案库”变成“思想库”,及时为党委、政府等科学决策提供政策性、借鉴性档案资政建议。目前,沈阳市档案馆开展的《沈阳档案资政》编辑工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系统准确、有参考价值的档案文化研究成果;正在编纂开发大型文化精品《印象沈阳》,旨在充分挖掘沈阳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讲好沈阳故事,传播好沈阳声音,为实现振兴发展作出档案部门应有的贡献。
精心打造沈阳历史研究基地。市档案馆将沈阳历史研究作为服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着力搭建沈阳历史研究平台,致力于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一定造诣的沈阳历史研究的高层次人才,努力将市档案馆打造成沈阳历史的研究和展示基地。特别是2018年,沈阳市档案局(馆)将服务于沈阳抗战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积极推动抗战历史文化研究工作。建立抗战档案资料专题数据库;开展抗战档案资料整理、研究;成立沈阳抗战历史文化联盟,将沈阳市档案馆打造成为沈阳市抗战文化研究中心和档案资料保管中心。
精心打造百姓服务中心。档案部门要主动寻找推进营商环境建设的切入点,以改善档案利用服务窗口软硬件条件为突破口,着力优化便民利企服务环境。近年来,市档案馆多次对档案文件查阅大厅进行升级改造,优化查档利用环境。此外,市档案馆创新服务方式,实现省、市两级政府公开信息目录资源同城共享,推进市、区两级档案目录数据共享和跨馆利用,使档案查阅利用变得更加方便、快捷、高效。全面规范档案管理、流转全过程,为百姓提供规范、细致的服务。
精心打造中小学生社会实践第二课堂。作为全国中小学生档案教育实践基地、沈阳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践基地,沈阳市档案局(馆)将服务对象拓展到全市中小学生,将对中小学生知沈阳爱家乡教育作为工作的重点,大力推进,使青少年从小了解档案,认知档案,进一步激发重历史、爱家乡的热情。
精心打造活动教育阵地。档案部门应把握其核心要义,积极参与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在充分发挥社会教育功能、传播中国价值工作中,释放能量,有所作为。近年来,沈阳市档案馆已成为各单位开展党日、团日等活动的教育阵地。今年,沈阳市档案局要围绕改革开放40周年,开展“家庭档案中的家国记忆”系列活动;用好用活档案信息资源,围绕沈阳解放70周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等重大纪念日、重大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宣传活动,把档案文化阵地建设成为展示发展成就的基地和学习教育的课堂。
弘扬工匠精神,打造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档案团队
推动档案事业科学发展,关键在人,关键在队伍。建设一支政治过硬、爱岗敬业、业务精湛、服务高效的档案干部团队是做好新时代档案工作的重要保障。为此,沈阳市档案局着力开展档案团队文化建设,明确档案工作职责、使命和目标,形成工作理念,明确工作重点,调动档案干部的积极性、创造性,激发档案干部队伍活力,不断提升档案工作者的职业操守、文化素养和专业能力。开展档案团队文化建设是科学性的系统工程,要与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结合起来,用党的十九大精神作指导;与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奋斗幸福观”结合起来,深刻领会其丰富内涵,使其成为做好新时代档案工作的核心理念,倡导档案干部把奋斗精神融于岗位、融于日常、融于人生;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用厚积薄发、知行合一等思想指导工作,提升学习能力,弘扬工匠精神;与机关党建工作结合起来,避免业务工作与党建工作两层皮,实现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与改进工作作风结合起来,弘扬“马上办”和“钉钉子”精神,切实把“不为不办找理由、只为办好想办法”作为座右铭,推动工作提质增效。开展团队文化建设,对内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对外树立档案工作者良好形象,对于增强全社会档案意识,扩大档案工作社会影响具有积极作用,同时也为新时代沈阳档案事业新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
来源:沈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