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走势可能三种前景:第一种是货币政策回归中性稳健,加强对贷款杠杆和土地投机的监管,房价上涨周期接近尾声; 第二种是继续实施衰退式货币宽松,货币超发和低利率,则房价可能不断创新高;第三种无论是主动的收紧货币还是被动的收紧货币,房价都面临调整压力。
全球历次房地产大泡沫如何破裂
这 个夏天,南京、杭州、苏州、合肥、武 汉、郑州、上海等城市“地王”频出,上海最疯狂——8月18日一天连出三个地王。一些媒体惊呼,当前核心城市的房地产和土地市场,已经成为大资本的游猎 场。在当前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下,房地产市场地王频现是否还会继续?房价飙升的趋势还会继续保持吗?欢迎发文到 zhuanlan@staff.sina,说出你的观点!
1、美国1923-1926年佛罗里达州房地产泡沫
世界上最早可考证的房地产泡沫发生于1923-1926年的美国佛罗里达州,这次房地产投机狂潮曾引发了华尔街股市大崩溃,并导致了以美国为源头的20世纪30年代的全球经济大危机大萧条。
1.1、背景:经济繁荣、享乐主义、消费信贷
经济超级繁荣。20世纪美国作为超级大国在世界舞台上醒目崛起。从19世纪最后30年开始,美国经济就呈现出一种跨跃式发展的态势。进入20世纪后,美国经济更是快速赶超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的1913年,美国工业生产已经占世界总额的三分之一以上,超过了英、法、德、日的总和。
美国远离一战的战场。战争的特殊需求大大刺激了美国经济,极大地增强了国内生产能力。同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政府与大企业的密切关系、信用消费形成等因素都促进了整个20年代的经济超级繁荣。
享乐主义兴起。到了20世纪20年代初,美国经济欣欣向荣,工作机会多,待遇优厚,除了本薪外又有休假,人人都在享受经济发达带来的繁荣,同时中产阶级也开始买得起私家车,可以自由驾车旅行,不再受制于火车了。由于经济的发展,物质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开始流行。天性乐观的美国人,现在更是花钱如流水――买车、买房、度假――沉浸在幸福之中的美国人相信,20世纪的美国将会“永久繁荣”。
美国人乐观的心理首先表现在股票和房地产上。当时,股票天天涨,很多投资者都一跃成为富翁,房地产市场也是一片欣欣向荣。看上去,只要进行合适的投资,任何人都可以发财致富。
现代消费信贷制度建立。随着美国步入消费社会,1916年《联邦储备法》修正案以及1927年《麦克法登法案》开始允许国民银行发放非农业不动产贷款,而此前的不动产贷款仅仅适用于农场。同时,分期付款金融尤其是汽车金融开始流行。现代信贷消费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为消费社会的形成提供了制度基础。据美国经济研究局的统计资料表明:1919-1929年间,美国人的消费总量占gnp的比例从67.63%上升到73.17%,其中耐用品消费(尤其是汽车)在信贷制度的推动下增加了75.9%。
房地产需求大增。城市化进程和商业繁荣共同刺激着对房地产的需求,在汽车普及和道路改善的推动下,1920年代美国房地产行业迅速发展。1925-1927年,由于经济繁荣、人口增加以及城市化进程多重推动,房地产业经历了疯狂扩张。与1919年相比,1925年美国新房建筑许可证发放量上升了208%,达到顶峰。当时虽然部分地区房价波动幅度较大,并吸引了大量投机资金,但是从全国范围来看,并没有形成大规模的房地产泡沫。1921-1925年间,华盛顿城区的房屋价格涨幅也只有10%左右。
随后,美国房地产业达到巅峰后逐渐进入到下行通道。房地产业在当时的大规模扩张,主要是来自新移民以及城市化所催生的大量需求。1926年,新开工建筑物估值达到121亿美元,相当于当年gdp的12.41%。1919-1927年间,房地产投资占gdp的比例平均达到10.52%。但是,从1926年始,房地产业就始出现持续下滑,不仅体现在价格下跌,房屋的建筑面积也不断减少。
1.2、狂热:政府支持、银行助推、投机盛行
(1)旅游兴起
佛罗里达州位于美国的东南端,靠近古巴。佛罗里达的气候类似中国海南岛,冬季温暖湿润,它成了美国人的冬日度假胜地。尤其是佛罗里达迈阿密市以北的棕榈滩岛,更是成了美国富人聚集的天堂。棕榈滩岛东临墨西哥暖流,岛上草木茂盛,海滩上满布高大的棕榈树,优越的海洋性环境气候在世界众多一流的旅游胜地中名列前茅。每到旅游旺季,来自纽约等经济发达但冬季严寒的美国北部富翁便纷纷南下。由于棕榈滩岛上汇集的富翁如此多,有人形象地说“美国四分之一的财富在这里流动。”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由于地处偏僻,佛罗里达的土地均价一直较美国其它地方低得多。然而,由于汽车的迅速普及改变了这种状况。第一次大战结束后,许多拥有汽车的旅游者在冬季纷纷涌向佛罗里达,在那里休闲度假。佛罗里达因此变成了有钱人的玩乐之都,非法的赌场、酒吧充斥迈阿密市――佛罗里达最繁华的城市。
冬季的度假热潮,对佛罗里达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1920以前,大多数来佛罗里达的人是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富翁或者来此休养的病人。但随着佛罗里达的旅游业开始兴旺发达,许多年龄较轻的中产阶级开始来到佛罗里达。对他们来说更愿意在这里购买一个冬天度假的小屋或买块土地作为日后定居的理想场所。于是房地产也跟着逐渐繁荣起来。许多眼光敏锐的投资人看准了这一点,便到这里来购买房地产。佛罗里达成了很多人心目中理想的投资地。
(2)政府支持
佛罗里达州政府和各地方当局都全力以赴地改善当地的交通和公共设施,甚至不惜以高息大举借债来兴建基础设施,以吸引旅游者和投资者。到了20年代初,迈阿密近海的200公里地段,各种建设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四处矗立,高尔夫球场、私人俱乐部、休闲山庄、临海公寓――整个佛罗里达变成了一个大工地。
(3)投机盛行
随着房价飙升,羊群效应使炒房成风。有一个数据能说明当时的疯狂:据统计,到1925年,迈阿密市居然出现了两千多家地产公司,当时该市仅7.5万人口,其中竟有2.5万名地产经纪人,平均每三位居民就有一位专做房地产买卖。《迈阿密先驱报》因刊载巨量的房地产广告而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厚的报纸。到佛罗里达投资成了美国人致富的途径之一,开往迈阿密的火车轮船上,挤满了做发财梦的美国人。
一时间,无数的财富竞相投入到佛罗里达,市区街道两侧的房屋均被高价买下,甚至连郊区尚未规划的土地也分区卖出。事实上,这些买房的投机者根本不在乎房子的位置何处,因为他们买房子不是为了自住,而是等待它上涨后卖出,从中获得差价。
1923-1926年,佛罗里达的人口呈几何数增长,而土地的价格升幅更是惊人。棕榈滩上的一块地,1923年值80万美元,1924年达150万美元,1925年竟高达400万美元。当时买土地的定金是10%,因此土地价格每升10%,炒家的利润便是100%。与土地相比,房子的价格升幅更是惊人,一幢房子在一年内涨四倍的情况比比皆是,迈阿密地区的房价在3年内上涨了5~6倍
在短短几年之内,佛罗里达的土地价格就上涨了差不多3倍而且价格并没有要停止上涨的迹象,而且房地产热开始传导至佛罗里达附近的州,全国土地价格纷纷上涨。
(4)银行助推
在炒房成风下,一向保守冷静的银行界也纷纷加入。随着房地产价格的不断升高,银行批准贷款也不再看借款人的财务能力而专注于房地产的价格。
投资者很容易地从银行获得贷款,佛罗里达当地银行宽松的贷款条件给这股房地产热火上加油。一般人在购房时只需10%的首付,其余90%的房款完全来自银行贷款。投资者只需支付一定的利息,就可以坐等一个好时机将房子转卖出去,而售价往往是原价的两倍以上。还清贷款后,所赚得的利润可达十倍以上。
1.3、崩溃及影响:飓风、房价暴跌、股市崩盘、1929年大萧条、蔓延成世界经济危机
在房地产最疯狂的那几年,人们的口头禅就是“今天不买,明天就买不到了”!
投机的心理基础是预期未来价格的上升,一旦这种预期走向非理性的道路,投机需求中的“羊群效应”便会日益明显,资产价格将按照人们的预期被一步步地推高,而风险也在持续累积。这时候的高价格实际上是非常脆弱的,只要有任何的风吹草动,转手交易的下一个买主不再出现,泡沫的破灭就是必然。
1926年9月一场飓风袭击佛罗里达州,最终引发佛罗里达州房地产泡沫破碎。一场大飓风以每小时125英里的速度横扫佛罗里达,整个地区立刻变成废墟,飓风引起的海啸将佛罗里达的两个城市夷为平地,状况惨不忍睹,这次天灾摧毁了13000座房屋,415人丧生。美国气象局把这次飓风描述为:“可能是有史以来袭击美国的最具破坏性的飓风。”飓风过后,昔日繁华的佛罗里达州一片狼藉,一些地方的海水涨到了二楼,人们只能爬到屋顶逃命。
1926年底,不可避免的崩溃终于来临了,迈阿密的房产交易量从1925年的10.7亿美元急剧萎缩到了1926年的1.4亿美元。许多后来投入房市的人开始付不起每个月的房贷,于是破产的连锁反应就此展开。人们纷纷抛出自己手中的房地产,导致房价暴跌。持续狂热4年之后的佛罗里达房地产泡沫终于被飓风吹灭。
飓风之所以能吹灭佛罗里达州房地产泡沫,根本原因在于当地的房地产价格过高,而飓风不过是一个诱因。房地产泡沫一旦破灭,将导致整个资金链的断裂,大量房地产企业面临破产,银行爆出巨量坏账,甚至最终引发金融危机。美国佛罗里达州房地产泡沫破灭之后,导致许多企业和银行破产,一些破产的企业家、银行家或自杀或发疯,有的则沦为乞丐。据说美国商界大名鼎鼎的“麦当劳教父”雷·克洛克,当年因这场危机而一贫如洗,此后被迫做了17年的纸杯推销员。股票传奇炒手杰西·利弗莫尔也参加了这一游戏,他甚至认为佛罗里达的土地价格会继续攀升,可见身处史无前例的大泡沫之中股神也无法保持理智。
紧接着,这场泡沫又激化了美国的经济危机,结果引发了华尔街股市的崩溃,最终导致了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经济大危机大萧条。
2、日本1986-1991年房地产泡沫
1985年日本经济空前繁荣,“买下美国”“日本可以说不”盛行。在低利率、流动性过剩、金融自由化、国际资本流入等刺激下,1986-1990年日本房地产催生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泡沫,仅东京都的地价就相当于美国全国的土地价格。随后在加息、管制房地产贷款和土地交易、资本流出等压力下,房地产大泡沫轰然倒塌,随后房价步入漫长下跌之旅,日本经济陷入失落的二十年。
2.1、形成:经济繁荣、广场协议、日元升值、低利率
(1)80年代初日本经济空前繁荣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日本保持着高速经济增长。1964年东京奥运会,1966年大阪世博会,日本向全世界展示了从战败阴影中复兴的国家形象。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日本连续赶超意大利、法国、英国和德国,成为亚洲第一强国和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强国。日本制造的产品遍布全球,日本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大量投资和收购。日本的贸易和制造业直逼美国,在电子、汽车、钢铁、造船等领域更是超过美国。日本经济规模达到美国一半,外汇储备超过4000亿美元,占世界外汇储备的50%。1985年,日本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美国人的银行、超市,甚至好莱坞的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和纽约的标志性建筑——洛克菲勒大楼都成为了日本人的囊中之物。
日本经济进入了令人炫目的鼎盛时期,在空前繁荣的背后,一场危机正在酝酿当中。
(2)广场协议:阴谋?阳谋?
1978年,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由于能源价格大幅上升,美国国内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现象。1979年夏天,保罗·沃尔克就任美联储主席。为了治理通货膨胀,他连续三次提高联邦基金利率,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
这一政策使美国联邦基金名义利率上升到20%左右的水平,吸引了大量的海外资金流入美国,导致美元大幅升值。从1979年底到1984年底,美元汇率上涨了近60%,美元对主要国家的汇率甚至超过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前的水平。
美元过强导致美国对外贸易逆差大幅增长。为了改善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状况,美国希望通过美元贬值来增加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1985年9月,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英国等5个发达国家的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决定五国政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使美元兑主要货币有序地下跌,以解决美国巨额的贸易赤字,史称“广场协议”。
“广场协议”签订之后,五国开始在外汇市场抛售美元,带动了市场投资者的抛售狂潮。美元因此持续大幅度贬值,而世界主要货币对美元汇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日元的升值幅度最大,三年间达到了86.1%。
这并不是美国第一次干预外汇市场。1971年12月,日本曾与美国签订《斯密森协议》。根据协议,日元对美元的汇率从1美元兑360日元升值为1美元兑308日元,涨幅为18%。此轮汇率改革导致了1973年日本地价的上涨,但由于石油危机的影响,仅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