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之前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生活在大城市,何以立足?回顾过去发展的三十年,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统计表明,1978年至2016年的38年间,中国的gdp年均增长超9.67%,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3%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这些对我们地直接影响是什么?
首先说吃,民以食为天。30年前的大米.面粉一般价格在0.17元,而现在的价格在1.30元左右,上涨了接近8倍。副食价格就很惊人,蔬菜价格由平均5分钱一斤上涨到平均1.50元一斤,涨幅30倍。肉食价格,以猪肉为例从0.82元到现在的平均6元,上涨了7倍还多。牛羊肉的价格至少达到10倍以上,食用油的涨幅大概也有7倍多。想一想,真的是很吓人啊。
再说穿的,现在一套象样的衣服怎么说也得一二百以上吧,30年以前,20元以内就可以解决问题。所以,衣服的价格相对于那个时代上涨了18倍。
下面这个题目就是住。30年前的住的都是土房平房,烧的都是木材和煤炭,对环境污染很大。再看现在,家家都步入了电气化时代。都喜欢使用对大气没有污染的燃料。
最后看下出行,现在有人骑自行车,有人骑摩托车,有人开私家轿车,当然,也有人爱坐出租车。这些都不具有代表性,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乘坐公交车,30年前的车票5分钱,现在的车票是1元,整整上涨了20倍。
不要惊讶:可能你平时不关注这些,只是觉得生活水平提升了,如果你关注政策,关注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变化你将会更惊讶!
回到主题,对于生活在一线二线城市的你来说,是否感到压力特别大,压力大是对的,证明你还在奋斗,但是你得了解政策的发展与你赚钱的速度能否让你能幸福的在城市生活!
在农村生活与生活在大城市:归根到底,大家都是出来卖的。你能卖什么,决定了你的收入最终落在什么档次。而一个人能合法地卖的东西,无非就四样:1 卖信息,2卖钱,3卖他人的注意力,4卖自己的时间
最高端的,靠卖信息赚钱信息不对称是白手起家最快的捷径,越不对称,越来钱。古代消息迟滞,商旅靠a地买,b地卖的差价就能赚取巨额财富,这是因为“什么东西在哪里稀缺”的信息是差价的关键,一旦掌握,就站到了价值链的上游。
就我观察,许多高级打工者,因为最初没本金,只能从底层打工干起,但一旦做到高阶,掌握大量信息资源之后,几乎都会从做业务切换到做信息掮客,rainmaker,靠撮合行业内的交易来赚钱了。
这种撮合交易只需要牵线搭桥,连本金都不需要,只要做成一单,一年里剩下的日子就可以歇着了,这种钱赚起来,可比自己亲力亲为,当老黄牛要划算的多。
垄断了信息交换节点的人,往往在体系中拥有最大的议价权,什么都不需要自己干,光靠制定游戏规就能赚钱。
我身边一位资管公司的小头目,团队10个人,2015年项目分成1000万,自己一个人拿走850万,手下9个人分剩下150万,活都是手下干的,自己轻轻松松。手下那些人因为处在信息链的下游,所以汤是有的,肉是没的。
更low一点的例子有吗?也有,就是经常被白领们嘲笑的房地产中介。
尽管这十几年来穿着廉价西装的中介们一直被认为和洗剪吹是一个档次的,但这波房地产交易大潮确实让这个行业赚的盆满钵满,许多屌丝因此逆袭成功。
话说现在北上深一套很普通的市中心房子,哪个不是千万元起跳,这其中的中介费按2%算就是20万,一年只要能做成几单,性价比远超天天加班到深夜的白领们。
而与此对比,现在一个新三板公司上板前的法律审核,律所收费也就区区15万,律师收了钱还要承担法律意见书的责任。而房产中介根本没啥责任,既不需要文凭,也没见他们做太多事情,十几万、几十万的中介费轻松入袋。
赚卖信息的钱,天生就要要比和赚卖时间的钱容易些。除了商业掮客,还有权力掮客,更加无本万利。
性价比最高的,靠卖他人的注意力赚钱
所谓的注意力经济,其商业模式可以用一句非常久远的大忽悠话来概括:“全中国只要每个人给我一块钱,我就是亿万富翁了”。
这句话大概20年前就有了,在90年代末第一次互联网泡沫时不知道忽悠了多少美国投资者,后来事实证明绝大部分都是胡扯。
现在20年过去了,技术手段可以让一个在边远小县城的人在一秒钟之内把钱支付给上海写字楼里的某个人,这句骗了20年的大忽悠话终于有了实现的可能。
注意力经济这个东西的规模其实很好计算,假设一个人一天24小时,除了工作8小时睡觉8小时外,还有8小时闲暇时间,那么注意力生意就是在抢这8个小时。
而一个人愿意为闲暇时间支付的开销是固定的,那么简单的计算就能得出平均每分钟的注意力停留时间值多少钱,再乘以关注数,papi酱之类的网络红人就可以开始定价叫售了。
所谓得屌丝者得天下,在卖注意力这个行当体现的淋漓尽致,一台电脑一根网线,一年几百万上千万的来钱,无本万利,玩的就是群聚效应和屌丝经济。这些新经济的现状有时会让许多传统的,循规蹈矩好好读书上班的人心里不平衡。
就比如说网络直播,我知道在比如陌陌直播这类的平台上,一个脸蛋还不错的漂亮姑娘月入十万不是问题,凭的是什么?
男屌丝够多,男屌丝手机有支付功能,满足这两点就够了。
第一个条件以前一直有,第二个条件最近几年才达成,所以对于这些姑娘来说,这个以前自己根本不敢想也想不到的神奇的时代就这样来到了。
(玩陌陌的人都知道,这个星光值100就等于一元人民币,赚了多少一眼就能看出来)
网络直播为屌丝提供了以最小成本获取和美女互动的虚拟体验的可能,你并不能说这没有意义。
最不划算的,是靠卖自己的时间赚钱
大部分人,没本金、没人脉,空有时间,便只能靠卖自己的时间来赚小钱,俗称讨生活。
我本身也是专业人士,所以很理解那些靠卖时间的人的困惑。
普通人感冒了去医院,几十块钱诊疗费,必须要有本科以上,考取医师资格,实习1-3年,取得医生资质的人才能开单。但老百姓一辈子90%的收入买个房子,就一群洗剪吹中介在操作然后凭空收十几万。
普通女孩子从小刻苦念书,工作后披星戴月,加班加到颈椎出问题也不过就那么一个月几千一万的,网红直播们撒撒娇,唱支歌就一年上百万的入账。
这样想想,确实很难让循规蹈矩一辈子的人接受。
卖时间的钱赚的最为辛苦,是因为同质化竞争者以十亿计,卖时间的人面对买方几乎没有议价能力,只能在食物链的最下游任人宰割。
这当中聪明一点的人,靠逼着自己念书、进修、升职来增加劳动效率,能多赚那么一点。而大部分智力无法支持提升劳动效率的人,就只能靠增加劳动时间长度来增加收入。
凌晨3点就起来摆摊的重庆小面夫妻,和加班到天亮的职场精英并没有质的分别——他们的收入和自己的劳动时间长短挂钩。
想要跳出卖时间的泥潭,关键的关键,是降低劳动边际成本,或者寻找能降低劳动边际成本的领域。
有人曾经讨论为什么顶级的对冲基金比起顶级的投行业务,赚取的财富要高出一个数量级,恐怕也正因为如此——资金管理规模增加10倍等于收入增加10倍,工作时间并不呈线性地也增加10倍,可能只需要多花一倍,甚至和原来差不多。而那些收入增加10倍,工作量也跟着增加10倍的人,就只能在继续依赖卖时间。
人一天只有24个小时,意味着靠卖时间来赚钱,是有产能上限的。这就是为什么卖时间赚不了大钱的关键。
最轻松的,是用钱来赚钱
房产增值、房租、利息、股权收益这些都算靠钱赚钱。
年薪几十万,不如拆迁户。
对于普通人而言,在这个时代,个人财富增长的主要载体就只有房产增值。什么都不如买房是过去十年来中国的社会共识。但很多人没有再往深去想?为什么啥都不如买房呢?
答案是,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资本回报率增速高于劳动回报率增速的时代。
阶层固化的一个重大标志,就是资本回报率开始高于劳动回报率:房价只要稍微涨一点,普通白领辛辛苦苦攒了好几年的收入瞬间前功尽弃,赚的再多也追不上资产增值的速度。
你们看那些投行精英,一堆又一堆sellside的人以跳去buyside为上岸目标,体现的也是劳动回报率和资本回报率的差异。
现在只有极个别的行业(如互联网),其劳动回报率的增速才有可能高于资本回报率的增速,所以这其实也可以作为判断一个行业是否是朝阳行业的标尺。
香港人把买房叫“上车”,把工薪阶层购置的第一套楼盘叫“上车盘”,其实特别形象——想象一群人跟着汽车跑,只要你能跳上这辆车,你就是在车里坐着躺着,也比外面那些追着跑的人要移动的快。
这,就是是靠钱赚钱的魔力。
当靠钱赚钱和前面说的信息垄断相结合时,威力就更大,有人在国内某景点外承包了一个庙,稍作装修,一年的纯收益是400万,接下去躺着数钱就好。
中国赚钱五大规律
1、政治敏锐
从70年代末开始到80年代初,搞投机倒把的个体户是第一批发财者,而这些人往往是被主流国营经济拒之门外,被逼无奈才出去闯的。到了80年代中后期,发财的人又从体制外回到体制内。依托村或者集体社,利用自身在原有社体制内的声望或者职务(村长,支部书记),集资办起了加工厂的人成为第二批暴富者,这一波机会和体制转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苏南模式(华西村)最为典型。
华西村家家都是别墅
90年代早期的价格双轨制改革和90年代后期的国退民进。不知道有多少人利用国有资本变卖的机遇,抓住了廉价买卖产权的机会。2000年开始到2005年。加入世贸又给出口加工业带来历史性的机遇,货代、纺织品出口都养肥了大把没有文化的沿海小老板。2005年的时候随便开个什么矿,之后的商品大牛市会让你的钱多到用麻袋装。至于商品房改革、股权分置改革、资本市场的发展更是和每个家庭的财富息息相关。以前老有人说看新闻联播致富这个梗,其实是有一定道理的。大的暴富机会,中国在过去20年出现了不下十次,最大的机遇几乎全都和政治格局变化息息相关。其基本特点是一波流。一波三五年让你赚个饱,但这波赚完还想继续赚,几乎不可能。煤矿、进出口加工,这才几年而已,现在已经在生存线上挣扎。
2、从无到有在中国,要预测社会未来的走向,一个最简单、最基本的思路就是:“中国在走美国的老路”。这也就是所谓的ctc(“copy to china”)的基础。可以说是中国最近20年所有新兴行业的一条发展主线。这条主线之清晰、之连贯,和前面所说的靠政治趋势赚钱的一波流的短暂易逝形成了鲜明对比。从90年代末期到2000年初的中国第一次互联网泡沫开始,一直到最近这3年的第二次互联网泡沫,几乎所有成功的,体量在百亿美元以上的新兴企业,其产品最初的雏形,都是一个“中国版的美国xx”。解决稀缺是一切生意的根本宗旨。赚钱这回事,其根本意义,是“为他人解决问题”,而所谓利润,无非是为他人(社会)解决某一问题的酬劳。而从无到有,从0到1的事情,从满足稀缺性需求的角度,要远比从1到10的事情值得去做。从经济学角度来讲,最紧缺的东西才是最有价值的,故而得到的回报也不可同日而语。bat这些搬运工起家的巨头,解决的都是从无到有的局面,之后那些跟风的早已在格局上输了,只能吃几口残羹冷炙而已。3、roe思维
如果从财务上来解释这一点,那就是roe(股本回报率)= 利润率*周转率*财务杠杆比率。注意这三者是乘数关系,所以利润为负的情况下,你的失败也会被这个放大器给放大。但即便如此,所有赚了大钱的人,几乎没有不用到杠杆的,敢下注本来就是企业家精神的一部分。我在之前的回答里说过,穷人是手里有多少资源才敢做大事情,富人是先想到要做多大事才开始考虑要如何筹措资源。熟练运用财务杠杆的前提,就是敢于去动“本不属于自己”的资源的意识,或者说的再直白一些,敢去借别人手里的资源来为我所用。巴菲特扣除杠杆的收益率不过13%左右。被自己有限的资源所限制,说明自己无法掌控资源的流向,依然只是资源的奴隶。再谈一下周转率。即使是低利润,只要有高周转率一样可以在短期内获得发展。比如很多人排队的绿茶和外婆家,菜价便宜但翻台率高。当利润很微的时候,提高周转率依然可以提升roe。卖珠宝和卖烤串哪个赚钱呢?很难定论。珠宝的单品利润算下来可能比较高,但周转率太低。反之,烤串利润率低但周转率要大大增高。假设同样的资金投入卖珠宝和卖烤串,并且假设珠宝3个月一个资金回笼的周期(从生产到物流到销售),烤串一天一个周期(从生产到销售),那么在假设两者都可以销售出去的情况下,也许卖烤串比卖珠宝更赚。此外,中间型行业和智力型行业通常有望达到更高的roe,主要是因为资产较轻的关系。
4、了解自己
没错,研究自己比研究他人,研究金钱更重要。我们最大的问题,就是对自己的了解远远没有自己以为的多。能赚钱不代表自己就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