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
文博会
一项对全球22个国家1.1万名受访者的调查显示: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国家形象明显提升,超过半数认为中国“历史悠久、充满魅力”。这与近年来的国家文化建设紧密相关,对内不断繁荣和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对外不断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加强人文交流。回首2017年,一系列文化建设成果一一浮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优秀传统,树立文化自信;推动文艺创新;不断发展壮大文艺队伍;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报告站在时代和全局的高度,深刻阐述了文化和文化建设的地位作用,深刻阐明了在新时代以什么样的立场和态度对待文化、用什么样的思路和举措发展文化、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和目标推进文化建设等重大问题。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共十九大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努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加强理论武装。这是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关键。
中共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加强理论武装,最重要的任务、第一位的要求,就是坚持不懈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共十九大精神上来。
围绕中共十九大提出的一系列新的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论断、重大举措,围绕干部群众在学习贯彻中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和存在的思想困惑,2017年11月1日,包括3名政治局委员在内的36名中央宣讲团成员奔赴各地宣讲。10天之内,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经全覆盖。
继《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以22个语种全球发行640余万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累计发行近7000万册之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出版。这本书连同2014年9月出版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生动记录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集中反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脉络和主要内容,为全党全社会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共十九大精神提供了权威教材,为国际社会增进对当代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了解提供了一把钥匙。
读者正选购《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是一个民族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的重要反映,是一个国家价值观念和思想文化影响力的重要体现。巩固壮大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离不开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
2017年,哲学社会科学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着力提升学术原创能力,推进中国学术理论创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各类项目2.5万余项,各类成果验收结项1万余项,各类研究专著出版1.2万多部。
首批25家试点智库的工作频频创新。“智库能量”成为站上国际舞台、阐明中国理念的重要力量。
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建设和创新传播手段。传播力决定影响力。意识形态建设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传播能力建设。
多层次、立体化的现代传播体系基本形成。尤其是坚持以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深度融合为重点,打造了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竞争力强的新型主流媒体和新型媒体集团,提高了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实现我国整体传播力量的跨越式发展。
2017年,“报网端微百花齐放,文图音视争奇斗艳”。其中,人民日报客户端的《穿越时光,这是我保家卫国的样子》创下迄今为止单个h5产品访问量最高纪录;新华社“国家相册”栏目推出的微视频《大道之行》,综合运用图片、视频、3d动漫等元素,展现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多彩空间。
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互联网是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最前沿。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就要把互联网建设管理运用作为重中之重,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2017年,正式施行的网络安全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一系列管网治网的法律法规,为加强网络管理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
“净网”“秋风”“护苗”等一系列剑指网络违法有害信息的专项整治先后开展,一大批违法违规网站、微博账号、qq群、微信群组等被依法关闭。
2016年以来,清理网上色情低俗庸俗信息1800余万条、虚假和谣言信息900余万条、涉侵权盗版有害信息370余万条。
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使各类阵地成为传播先进思想文化的坚强阵地。同时,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
近年来,直面“没有硝烟”的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宣传思想文化战线敢于发声亮剑,有理有力有节批驳西方宪政民主、“普世价值”、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和观点。《西式民主怎么了》《资本主义怎么了》等系列读物,《西方新闻自由只是传说》等电视片,引导干部群众廓清思想迷雾、增强自信。
培育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中共十九大报告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新的重大部署,反映了我们党在价值理念和价值实践上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近年来,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努力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努力展现中华文化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2017年,“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持续开展,秉承“长中国人的根、聚中国人的心、铸中国人的魂”宗旨,深入挖掘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焕发时代活力,打造爱国节、文化节、情感节,树立节日新风。
广泛地在新闻媒体、街头巷尾传播的“图说我们的价值观”公益广告,选取诗词、楹联、书法、剪纸等传统文化形式,深入浅出地讲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时代价值。
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宣传思想文化领域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或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为己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或春风化雨般地“在人的心灵里搞建设”,久久为功,浸润于社会生活场景,又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推动形成人人参与、人人践行的生动局面,把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比如,广东佛山结合当地南狮、粤剧的特色文化,设计推出一套特色宣传画,在城乡广泛布置;又以雕塑、园艺为载体,建成一批“孝德”“法治”“家训”主题文化公园,把核心价值观融入生活。
在内蒙古呼和浩特的中学里,教室、多功能厅、操场,随处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栏,润物无声,在学生中间入耳、入脑、入心、入行。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共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国家、民族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人民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全社会思想道德主流始终是健康向上的。
抓住理想信念教育这个根本。在各种时机和场合生动传播爱国主义精神,让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根植于灵魂深处,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国是家、善作魂、勤为本、俭养德、诚立身、孝当先、和为贵。”电视上,一个名叫“梦娃”的小女孩呢喃细语。这是“中国梦我的梦”主题公益广告。“梦娃”形象亲切可爱,中国梦的内涵因此直抵人心。
2017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南京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这是中国连续第4年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以史为鉴,才能走好未来的路。
抓好道德建设这个基础。时代呼唤精神聚力,事业有赖榜样引领。2017年,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部门评选表彰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58人。中组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录制的《榜样》专题节目播出,不忘初心、永葆本色的龚全珍,鞠躬尽瘁的“樵夫”廖俊波,巡航南海、为国争光的“战神”刘锐……激励着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
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很好地推进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
抓好道德风气养成。衡量社会文明程度高低,很重要的是看文明风尚、精神风貌、人文氛围。
中共十八大以来,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加强和改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深化。科学知识普及,科学精神弘扬。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雷厉风行,横扫腐朽落后文化。
孝老爱亲、诚信教育、公益行动、学雷锋志愿服务,强化着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与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厕所革命”等活动同频共振。
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艺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进入新时代,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讲话精神的正确指引下,社会主义文艺感国运之变化、发时代之先声,在为新时代鼓与呼中展现出新面貌新气象。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向。从新疆边防哨所到海南三沙群岛,从高铁工程建设工地到地震洪水灾区板房……数万人次的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社区、农村,开展慰问演出、采风创作、文化惠民活动,祖国大地上到处留下他们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脚步,广大文艺工作者也收获着思想的升华和创作的激情。
文艺创作繁荣。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以及民间文艺、群众文艺等各领域,涌现出一批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艺作品,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
2017年,适逢中共十九大、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香港回归20周年,《将改革进行到底》《法治中国》《大国外交》《巡视利剑》《辉煌中国》等电视专题片生动讲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中国故事”,成为党员干部的“必修课”和百姓家庭的“必追剧”;电影《建军大业》《血战湘江》《湄公河行动》好评如潮,《战狼2》以56.83亿元创造了国产电影票房的最新纪录;《鸡毛飞上天》《急诊科医生》《春天里》等现实题材电视剧持续引发关注。
中央财政支持优秀戏曲剧本创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组织院团到农村演出、组织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古老的艺术形式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更多观众。
推动文艺创新。创新是文艺的生命。广大文艺工作者不断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提升文艺原创力。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优秀传统,树立文化自信。如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在内容、节目模式、制作上都做出了全新开创,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传下去。
纪录片《记住乡愁》、电视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重新唤起国人的诗心和对文学的温柔记忆,并以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引发观众们强烈的情感共鸣。这都印证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我国的文艺作品不断登上世界舞台。《国民大生活》等电视剧在多国引发“追剧”热潮;网络小说在北美地区、东南亚国家受到热捧;电影《时间都去哪儿了》,由来自金砖国家的5位导演合拍,创造了中外电影交流合作的历史。
文艺队伍不断发展壮大。造就了新的一批德艺双馨名家大师,培育出一批高水平创作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