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作出了“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一重大政治判断,这对我们准确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发展阶段、新的发展目标、新的发展要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们党历来重视文化建设,自觉承担发展先进文化的历史责任,高度重视运用先进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踏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
党的十九大站在时代和全局的高度,深刻阐述了文化和文化建设的地位作用,深刻阐明了在新时代以什么样的立场和态度对待文化、用什么样的思路和举措发展文化、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和目标推进文化建设等重大问题,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学习贯彻十九大,文化建设就要从十九大划分的新时代历史方位出发,在实现中国梦、完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基本实现现代化、创造美好生活等方面承担起新的历史使命,这一光荣使命也必将带领广大文化工作者进入一个新时代。
文化建设要为实现中国梦添动力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第一次系统提出来的,在十九大上作了进一步强调。“四个自信”的提出,创造性地拓展了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的谱系,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性的信念体系,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有了更加明确而开阔的文化视野,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达到了一种更新、更高的整体自信水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相并列,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结构。这一新认识新定位新判断,拓展深化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我们党深入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重大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重大创新。
中华文化是中国道路的历史来源。我们常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讲道路不能不讲文化,讲文化则不能不指向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11月8日在接待美国总统特朗普时自豪地说,文化没有断过流,始终传承下来的只有中国。我们这些人也延续着黑头发、黄皮肤,我们叫龙的传人。对中华文化的自觉和自信,从根本上有助于增强和丰富对中国道路的自觉和自信。
坚定的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特别是对培育共同的情感认知和价值认同,形成共同的民族理想意义深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领导人民在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创造性发展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新的“精神标识”和精神家园,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竭的精神动力。坚持文化自信,就是要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神高地,激发全体人民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历史自豪感,坚定对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坚定信念。
文化建设要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铸灵魂
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一直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这方面的认识。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一手抓精神文明,一手抓物质文明”的“两个文明”建设。十六大延伸为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十七大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一直到十八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才逐步形成。十九大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了这一实践成果,并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上升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八个明确”的基本内涵和“十四个坚持”的基本方略之一。
“五位一体”总布局是一个有机整体,“一体”决定“五位”,“五位”服务于“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五位”中的每一位都有其不同的地位和作用,“五位”之间也是相互作用、互为条件、缺一不可的。其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障,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而文化建设是其中的灵魂。只有坚持“五位一体”建设全面推进、协调发展,才能形成经济富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公平、生态良好的发展格局。
十九大报告强调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只有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引领,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凝聚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有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全体中国人才有了同心同德、凝神聚气的核心灵魂。总之,要跳出文化看文化,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上来确立文化建设的正确定位,自觉承担起文化建设铸造灵魂的重要使命,通过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思想保障、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文化建设要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扛指标
党的十九大在规划“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时,把“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列入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指标之一。
1991年,国家统计局与计划、财政、卫生、教育等12个部门的研究人员组成了课题组,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小康社会的内涵,确定了16个基本检测和临测值。这16个指标把小康的基本标准设定为:(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500元(按1980年的价格和汇率计算,2500元相当于900美元);(2)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2400元;(3)农民人均纯收入1200元;(4)城镇人均住房面积12平方米;(5)农村钢木结构住房人均使用面积15平方米;(6)人均蛋白质摄入量75克;(7)城市每人拥有铺路面积8平方米;(8)农村通公路行政村比重85%;(9)恩格尔系数50%;(10)成人识字率85%;(11)人均预期寿命70岁;(12)婴儿死亡率31‰;(13)教育娱乐支出比重11%;(14)电视机普及率100%;(15)森林覆盖率15%;(16)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县比重100%。
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除了在主要经济指标方面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外,在文化建设方面提出: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十七大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其中,提出要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
十八大对主要经济指标作了调整,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在文化建设方面也提出了四点要求: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必须使之深入人心;第二,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使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第三,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必须实现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第四,文化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元素,要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必须要使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
从以上的历史进程可以看出,无论是实现小康、建成全面小康,还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小康、文化建设现代化都是不可或缺的一块,而且都有相应的指标来衡量。文化建设不是软任务,而是有硬指标;文化是国家的软实力,也是国家硬实力的组成部分。
要实现十九大提出的,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就是要响应党中央号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积极投身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来,以文化复兴推动民族复兴,用文化强国推动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文化建设要为美好生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文化建设要立足新时代,始终抓住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推动文化新发展,从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针对社会主要矛盾的两个方面,文化建设也有两个层面上的任务,一是解决好美好生活需要中的文化生活新需要;二是解决好文化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在满足生理需要的物质生产极大丰富后,精神文化生活则是实现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等其他高层次需要的重要条件。我国现在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绝大多数百姓也是丰衣足食、生活无忧,人们开始向往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更加美丽的生态环境、更加健康的心态环境。对实现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再仅仅停留在物质富足方面;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成为提升生活品质的重要方面。越来越多的人,将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作为衡量美好生活的一个重要维度。生活,已向广大文化工作者发出了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的重大需求。
但是,文化发展同样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当然,这种文化的不平衡、不充分,都是在动态变化之中的。目前来看,高楼大厦之中难觅图书馆、博物馆,说明文化事业的基础还相当薄弱;当广场舞大妈与小伙子争抢篮球场时,说明我们文化娱乐设施还相当匮乏;农村文化生活的贫乏与城市许多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闲置浪费并存,说明文化建设不平衡确实存在;当传统媒体被互联网文化冲击得四零八落时,说明我们的文化创新能力还不够;韩流文化和好莱坞电影仍是年青人追求的时尚,说明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还很有限;当颓废的娱乐至死文化广被诟病时,说明正能量文化发展还很不充分,等等。解决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仍是文化建设的一项最基本的任务。
十九大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办法只有一个,大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要通过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通过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对此,湖南广电责无旁贷,也必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作出自己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单位:湖南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