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来源:本文摘自由中信出版社出版罗永浩著作的《创业在路上》。笔记侠作为合作方,经授权发布。封图设计&责编| 丽丽第2582篇深度好文:7148 字 | 10 分钟阅读
全网首发·读书笔记·创业
本文优质度:★★★★★口感:现穿羊肉串
笔记君邀你,阅读前先思考:
《创业在路上》基于app出品的视频节目《长谈》,集结了罗振宇与罗永浩的8小时对谈精华。
从“与创业、与产品、与用户、与投资人、与高管、与员工以及与自己的关系”这7个维度,解读罗永浩的创业人生。
带你提前感受真实的创业状态和决策场景。
以下enjoy~~
距离罗永浩上一次出书已有8年时间。
那时的他,更像是一个生猛的段子手,带着强烈的理想主义气质,用独有的表达方式吸引了互联网世界无数的关注者。
但罗永浩显然志不在此。
他喜欢的行业是瞬息万变、充满颠覆、“不存在百年老店”的科技行业,他潜心研究了多年的学问也不是脱口秀,而是工业设计和人机交互。
2012 年,他创办锤子科技,立志要做出东半球最好的智能手机。
创业6年,推出4款手机,尽管在工业设计、人机交互和用户体验上收获了无数赞誉。
但对科技行业来说,他是个突然的闯入者,这种赞誉也未能让他站稳脚跟。
产能、资金、人才、渠道......创业者遭遇的一切问题,罗永浩都完完整整地遭遇了好几遍,且每一次遇险都暴露在聚光灯下,看上去似乎比普通的创业者更加狼狈。
这一切,都被罗永浩完整地记录在新书中。
这一次,他的身份就是一个普通而又典型的创业者。
在2018年月出版的新书《创业在路上》中,罗永浩从创业、产品、用户、投资人、高管、员工、自己等个维度,讲述创业心得和锤子科技的成长之路。
作为一个真实且独特的创业样本,他们经历过哪些“坑”,踩过什么样的“雷”,有过什么样的“悲剧”都以最真实的状态呈现出来。
一、谈企业管理:
管控公司最重要的三件事
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大同小异,最重要的永远是这3 件事:找钱、找人和定战略方向。
我自认为在找钱这件事上做得不够专业、不够好。
但也有些一起创业的朋友说,我这种心态叫“得了便宜还卖乖”。
他们说你一个相声演员跑到科技界创业年,融资差不多10亿,还说自己的融资能力不行,那其他人都不知道该怎么活了。
听他们这么说以后,我心里感觉好受了一些,但是仔细检讨,其实我们在资本运作、金融运作这方面,并不是一家很强的公司,而且是偏弱的。
包括能融资能力也是由其他方面的长板带动的,而不是因为我们在资本运作这方面做得足够好,这使得投资人产生了错觉。
这点我必须承认,也就是说我们在找钱这件事上做得并不好。
回顾中国这些年热火朝天的创业大潮,投资机构签完了投资协议在最后一刻出现意外,没汇款,导致创业公司死掉的例子比比皆是。
所以任何时候,只有银行款项到账了才表示融资成功,其他的不管过程和细节看起来多么顺利,都不能当真。
相应的,在钱到账之前,也不能提前就拒绝你正在洽谈的其他机构,免得两头或多头都没着落。
2016 年,我们经历过一次非常“逼真”的融资,对方签署协议后拖了很久,既没说取消,也没说继续。
对方的影响力很大,他们不汇款导致跟投机构都不敢汇款,都在观望。
这样拖了足足半年后,我们的资金断链快坚持不下去了,曾一度计划把公司贱卖掉。
为了操办卖公司的流程,我们只好主动提出取消协议。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其实原因不重要,反正能肯定的是,对方不是故意害你,大家都是做生意的,他这样做一定有他的理由或难处。
重要的是你不能没有防备,而因此倒闭。
其间有另一位行业大佬要给我们投资,我们更希望拿到之前那家机构的钱,所以一开始虽然没有拒绝这位行业大佬,但中间确实故意拖了一段时间。
后来发现苗头不对的时候,行业大佬的心思也转移了,投资也就没戏了。所以要记住这个血泪的教训,有拿钱的机会一定马上拿。
而在找人这件事上呢?最近这两年我还是有一些心得的,因为前3 年,坦率地讲,我几乎没在找人上投入什么精力,这件事做得很业余。
比如招一个人力资源主管,他就能招聘总监以下的那些员工,包括普通员工、管理层的经理和资深经理。
初期,总监基本上全靠自己去招,因此在这方面必须投入很多精力。
并且我有轻度的社交恐惧,所以我对出去和陌生人结识、交朋友、套交情或者吃饭聊天,始终都有一些顾虑。
这个特点导致初期我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差,可以说在找人、找钱方面其实都没做好。
怎样才能让世界上最优秀的人与你共事?
作为创业者,我犯的第一个较大的错误,是在找人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
除了技术驱动型公司,或者创始人本身就是科学家出身,否则 ceo 至少要把30%~50%的时间投入在找人上。
锤子科技起初在这方面投入严重不足,不是因为我不懂这个道理,而是因为我有严重的社交恐惧症。
如果某个饭局上有6个人,其中人我不认识,我的压力就会非常大,很可能就找个借口不去了。
这是我的个人问题。如果你们没有我这样的毛病,就更应该投入大量的时间去找人。
我准备请一位书法家朋友,写上一幅“警告!你该出去谈人了”的字,贴在我办公桌的对面。
希望你们也能引以为戒,保证至少用30%的时间出去谈人。
关于挖人的三个要点:1.术业有专攻,不要自己花笨功夫硬磨;2.要舍得给钱;3.重点击破、有的放矢。
关于第三件事,我明确了大的战略方向,但是今天来看的话,我当时过于依赖所谓的专注了。
企业专注是必须的,但专注的同时,如果企业的主营业务变现得不那么快,没有那么理想的话,企业还是要想一些办法,实现一些收入和利润的。
因为如果企业降维攻击到那些相对容易的领域里,是能找到一两个项目快速变现和产生一些利润的,以此来补贴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级的核心业务。
这点我们当时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但是初期我们在这些方面比较懒惰,做得不够好。
有人批评我,说我战术上勤奋,战略上懒惰,我觉得他说得很准确,我是有这个问题。
所以总体上头3 年,我在这件事上做得不是很好,甚至是不及格的。
二、谈产品:
审美有标准吗
一个商业上的好的设计,既要兼顾创新、差异性、设计上的美感,还要兼顾公众的接受度,这几点是同样重要的。
公众的审美中很重要的一点是,绝大多数人在这方面都没有信心,这使他们会盲目地选择一个权威的产品跟风,即盲目崇尚强者。
最终导致的结果是,iphone 被认为是电子制造业的美学权威。
即使当它做了一个极其丑陋的东西,除了在美学上有判断力的人会有自己的言论外,那些没有判断力的人,会跟在“权威”后边,并且说持有其他观点的人不懂审美。
这是人类社会的常态。
所以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在iphone 出金色版之前,国内只有深圳的山寨机厂商敢做金色手机,主流大厂没有一家敢做金色的。
因为大面积的金色
(小的装饰块不算)
显得土,这是人们的共识。
但是iphone做了金色手机之后,全世界都跟着做金色的,所以这个世界的盲目程度,远远超出了我这个文艺青年出身的企业家的想象。
而我们为什么也跟着做,不是我们美学上不自信,相反,我们的美学在专业领域里,基本没有争议,大家都说好。
但是公众反馈说我们的商业思维不成熟,所以一定要妥协。
因为我们做的是2c
(给消费者)
的电子消费品,而不是艺术品,作为商品就要有追求,争取能从审美上引导顾客。
而且在企业不够强大的时候,引导的步子不能迈得太大,要妥协,同时又不能迎合。
这个度是比较难把控的。
三、谈用户:
要把用户变成产品的粉丝
“罗永浩粉”和“锤粉”早期重合度是非常高的,现在重合度越来越低。
因为我们的市场和公关都有舆情监控和调查,初期买我们手机的人,有相当高的比例是支持我的人去买的,所以经常出现的情况是他们买完了自己不用,而是送给别人。
今天,我们纯靠产品本身转化的粉丝、支持者其实是非常多的,无论是从调研报告还是日常的观察都能看到这些数据。
比如我们的论坛里会有人反映,本来在说手机,为什么一会儿又扯到老罗本人了,让人很无奈。
另外,我想借这个机会再澄清一下,粉丝经济的载体通常是一个20 美元左右的东西,这是全世界通行的商业规律。
你注意看,从粉丝身上挣钱的明星,都是通过卖一本书、一张光盘、一张电影票,这种是单价20美元左右的东西。
如果他卖上千元的东西,在商业上成功的案例几乎是没有的。
所以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崔健做手机销量不如我的原因,崔健的粉丝比我多很多,并且消费能力极强。
所以,有一些人不了解这一商业情况,说我有1300 多万微博粉丝,可以转化为销售量,这是完全错误的观念。
我也有很多偶像,但是如果他做的东西不是我感兴趣的,我不会因为是他的粉丝就去买单。
四、谈员工关系:
我害怕和员工一起乘电梯
我有社交恐惧症,所以如果电梯里的7个人中我只认识一个,便会使我非常紧张和为难。
甚至有时候电梯门一开,我发现里面人没满我也不进去,等着乘下一趟。
但是公司亏损不可能坐私人电梯,所以我还是要和大家一起乘。
我不知道他们怕不怕我,我想应该是不怕吧,因为他们见着我总是很高兴地打招呼,这让我更紧张了,我希望他们别跟我打招呼。
我直属的几个部门的员工肯定是比较害怕和我同乘电梯的。
因为我要求太苛刻,他们无论怎么样,都会被我找出一大堆毛病。
还有工业设计部门的人,一年大概只能听到我夸奖他们一两次,剩下的基本以批评为主,这也是我想起来比较内疚的地方。
其他部门的人应该不会怕我,尤其是工程师部门,因为我不懂技术,我对他们有一些盲目的敬畏,导致我们公司从创业到现在,看过我脸色的工程师应该只有一个人。
他后来走了。
五、谈个人生活: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无法兼顾家庭
在中国互联网创业的大潮中,绝大多数创业者都疲于奔命,完全无法兼顾生活和家庭,都是全力地拼,没日没夜地拼。
当然,也会有一些例外。
我确实见过奇葩的例子,比如陌陌的唐岩。
他非常轻松地完成了创业、上市和漂亮的盈利等一系列的成功,但他在全程中几乎没有过特别疲惫、特别拼和特别劳累的时刻。
虽然他自己谦虚地说是运气好,赶上了风口和时机,但我觉得不是这样。
因为他是我这辈子见过的非常聪明的人之一。
这样的人毕竟是极少数的,绝大多数人一定要把自己的创业定位成:一旦走出这一步,就是一条不归路;一旦走出这一步,肯定无法兼顾家庭。
所以,你要和你的家人充分地沟通,自己还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当然可以用一些方法来改善这个问题。比如把家搬到公司对面,那你中午至少可以回家吃饭。
有段时间,我在公司的正对面租了房子,所以我走回家只要3 分钟。
当我发现由于对老婆关照不足,导致她情绪比较糟糕的时候,就会有意识地和她一起吃个午饭,改善一下她的情绪。
但是从本质上说,兼顾家庭这件事一定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做不到的。
我觉得所有创业者都应该对此有心理准备,要不然可能走到某一天,比如你事业成功了,婚姻却失败了,这个结果是不是你想要的?
你要提前想好,如果你不在乎,那是你的选择。
六、谈自己踩过的“雷”
创业者需谨记:跨越自身的盲区
很多创业者,不一定都是在自己熟悉的领域里创业,有很多离开大企业自己去创业的人,选择的是一个全新的领域。
在这些跨界者的创业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有一些可怕的盲区,这些盲区的真正可怕之处在于——你不知道你不知道。
以我自身的经历为例,我们在整个创业过程中,由于存在陌生领域里的盲区,发生过很多值得反省和非常遗憾的事情。
从来没想过:发布会可以有赞助商。
以近期刚刚遇到的一种情况为例,从2013 年开始,我们每年至少举办一次或两次大型的发布会。
由于发布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现在每次发布会都有20多家网络媒体直播,同时在线观看的人数会达到几千万,因此被誉为科技界的春晚。
我们在成功地运作了这样一个影响力巨大的活动之后,竟然才发现完全可以为这样的活动做商业广告植入并获得赞助。
之前我去参加“得到”的一场活动,发现在活动场地门口有品牌手机和汽车的赞助牌。
一般来说,这种活动如果有那些体面的大厂商赞助,不但可以产生更多的收入和更大的影响力,对活动本身也是一个综合的加分项。
我们以前由于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