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养猪的条件和准备

一、在选址环节减少养殖污染生态养猪场的选址和建设要符合当地政府的畜禽养殖区划。
(1)如果政府未划定养殖区和禁养区,在场址的选择上,应尽量选择在偏远地区、土地充裕、地势高而干燥、背风向阳、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排水顺畅、污染治理和综合利用方便的地方建场。
(2)猪场建设要以养殖规模的大小和饲养方式来确定,猪栏的结构模式要能够提高土地利用率。
(3)生态养猪区应充分考虑周围环境对粪污的容纳能力,把养殖污染物资源化、无害化,形成与当地种植业相结合的生态种养模式。
(4)过去许多集约化猪场过多考虑运输、销售等生产成本问题,而忽视其对环境的潜在威胁,往往将场址选择在城郊或靠近公路、河流水库等环境敏感的区域,以致产生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有些甚至危害到饮用水源的水质安全。最后不得不面临关闭和搬迁,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二、综合利用废弃物,提高养猪收入
(1)生态养猪改变过去传统单一养猪经营模式,运用“猪—沼—草(林、果、渔、菌)冶等生态养殖和商品有机肥生产等成熟技术,综合利用废弃物,达到增收减污的目的,这是养猪场做强做大的必由之路。
三、提高饲料转化率(1)有条件的养殖场最好采用膨化和颗粒加工技术,破坏或抑制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及有害物质和微生物,以改善饲料卫生,提高饲料养分的转化率,减少粪尿排泄量。
(2)同时必须注意各类添加剂在猪饲料中的合理应用。
(3)在饲料中辅助添加益生素、酶制剂、酸化剂、氧化抑制剂、吸附剂、纤维素或寡糖以及除臭剂等,可以大大减少猪粪尿中氮、磷和臭素的排出量。(4)资料表明,添加一定量的益生素,能够调节猪胃肠道内的微生物群落,促进有益菌的生长繁殖,使饲料在猪消化道的降解率上升15%,同时能提高氮的沉积率,使排放到环境中的氮源减少15%~25%,从而减轻氮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四、延长生态链,提高资源利用率(1)在形成“猪—沼—草(林)—猪冶生态种养结合养殖模式的基础上,应不断延长生态产业链,应用循环经济技术,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废弃物资源。
(2)如利用沼气发电,利用沼液种植农作物,利用干湿分离的猪粪生产有机肥,供应无公害农业生产使用。
(3)利用新鲜猪粪养蝇蛆,利用发酵后的猪粪养蚯蚓,再用高蛋白的蝇蛆和蚯蚓养鸡、养猪,可以节约大量蛋白质饲料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