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韩学年
▲树龄580多年的国宝级古黄杨《天人工物》(摄于2007年)
编者按:
说到品松丘,盆景人都不会陌生,它是中国盆景艺术大师韩学年老师以山松为主题的私家盆景园。每年到这里参观学习的盆景爱好者络绎不绝,包括不少国外盆景友人,是爱松人学习和赏松的圣地。品松丘摆放着近两百件经典的山松盆景,还有一些大型的杂木盆景,其中让人过目不忘的就是这棵干径达40cm、树高及横展幅达3米,树龄达580多年的国宝级的古黄杨——《天人工物》。此珍宝可谓是近二十年来盆景界关注度最高的一棵树,接下就让其主人韩学年大师为您亲述《天人工物》的前世今生,文章分三期在本平台《一树一故事》栏目连续刊出,敬请留意。
古黄杨《天人工物》之释疑
——韩学年
▲1999年羊城晚报报导
最早获得该黄杨信息的是1999年羊城晚报报导,另一是2001年当地顺德报,期间附近盆景园场曾陆续收得派发该树的推介信息,盆景坊间已有好奇和议论,也存疑惑。报载:该树高二点七米,覆盖面积九平方米,行内专家鉴定树龄五百年,根古蟠虬树姿优雅,下雨之前树会出现雨珠,晚间如荧火虫般闪光。由于未见实物只观图片,五百年的树才这么大?树显雨珠与荧光,有此灵气?
▲2001年顺德报报导
收藏后曾先后向原收藏者了解几个方面情况:如何发现,树生长于什么环境,树的形态为何生长得如此苍劲曲虬,树龄如何断定,树显雨珠与荧光有什么特定条件?转让价多少,为何转让等。他们前后婉转解答:树是另有人发现并附介绍费才带得察看,树转让是十万元,加各种费用约十三万,树的主人家已外出多年,村中已无亲属,商谈转让也费不少波折,树植于一大户人家门前,门前有栓马石,据村民回述已好几代人见证此树,以此推算该树有几百年,因当地小孩时常攀爬,长年累月的践踏,把枝杈压平而横向生长形成如此状态,但雨珠与荧光他们是听村民所说。
▲移挖前的生长状态
这作答,是否是口耳相传或推测?又不解,栓马石应是大户人家才有,大户人家门前保存得这树也合情理,但广东地区历史上应无骑马代步风气,难道此地靠接外省有此习俗,至于树龄又如何举证?这次走访,得到了部分真实的信息,对该树的形成条件也有点推理性认知。
山区小山村四面环山,成一小盆地,小山环抱,小溪常流,清新空气与湿度,非常合适黄杨的生长。有一个大的空间,数十米内无高大物体,最近的大建筑物也只十数米外的三四米高的祠堂,他们可能把此误作大户人家,石柱桩也误作栓马石吧。该树所处环境空旷,独木而生,四面沐阳光雨露可均衡生长,没有丛生树为争阳光而竟直徒长,这是天然的条件。祠堂是村中的公众活动主要场地,祠堂前的地圹也是小童聚玩的地方,此处唯一的一棵树,成小童日常攀爬的“玩物”,黄杨枝条坚恝,幼树起承受着数代小童踩压使枝条横向且顽强生长,数代小童的攀爬踩踏,折又复长,日积月累,旷日持久形成了婉转交错蟠曲多变的枝条,至今踩踏迹象仍明显,这小童行为却是无意且天成造艺,我收藏后改题《天人工物》,这人是意表小童,离开小童攀爬踩踏绝不可能生长成如这般的形态,再加之历数百年的风霜雨露雕琢,岁月留痕,这是自然与人为的巧妙杰作,天人共艺锤铸成神奇工物。
▲横枝踩踏痕迹
从我翻拍得的一个移树前的图片所看,虽只拍得局部,可看到该树生长旺盛但无护养,野生状态,处于公众活动场地,主人也远离家门,在以草木树枝作柴火的山村,这么多年没遭到人为有意与无意,及风霜雨雪天灾,虫蛀蚁啄祸害而造成丁点损伤毁坏,没一条枯枝腐托,健康完美生机勃勃,那是幸存与神奇,也体现出这黄杨品种极良好的生命力。
▲树顶踩踏痕迹
去到实地,原先的疑点有些释解后,却生发一个更大的不解?传统的观念,祖祠是宗族祭祀拜祖场所,选址筑造讲究风水,该祠堂虽没像一般祠堂于前方挖圹纳水,但也有一条常流小溪,门前的树木一般被视作风水树,偏远山村的风水信仰应更浓,树木应是不可随意移动,但这敞转让,不单是把树移动,而是转让,十多年前以不算少的十万元卖出也毫无异议,也无人提出要分得一元八角,这次与三位村民闲聊也全无提及,这只有公认是私有物并对树移动无影响风水的前提下才可以顺利运作。私人初植才能确定是私物,几百年生长于祖祠前的树,已历数代难道有立字为凭?或此树先于祠堂已有?数代后已开枝散叶,人丁兴旺吧,俗语说“拆间祠堂分不到一块瓦”,这树却独有继承者?挖树装车哄动小村却转让顺利,连串不解。静思,唯自我推理释疑,感悟到是历代村民的和睦、懂理、守约、朴实的民风体现,那疑惑也消。
▲蟠虬曲折的枝托婉若游龙
资料介绍,黄杨耐阴喜光,我第一次到大埔专门了解黄杨养护方法,他们建议半阳散光的环境,我看原收藏者家及他们附近几个养植黄杨的盆景场,数量不少,全是山采雀舌黄杨,有地植有盆养,半阳比全日照的生长状态确实好很多,作为经验我架棚布百公之五十透光率的遮光网,盛夏时喷雾加湿,生长也可以,收藏初的前几年,我放植于市郊花场,但几年后搬到公司摆放不宜架阴棚,四面受阳,生长却比花场好,我与盆友当时估计分折花场靠公路,可能受汽车的废气影响,但通过这次探源,我却多了点体会,该黄杨幼树始,几百年都处于四面受阳之地,附近无遮无掩,已适应了受阳环境,阴棚反而改变了它原有的生长习性,适得其反。
至于树的年岁,探源了解也没有得到村民的解答,收藏前后有350年或500年报导,原收藏者的估算580年,几百年段算至十位数没有依据如何作证,几个年岁应都是估算成口耳互传。我收藏至今鉴赏的各方人士也不少,多有议论,但都缺一个权威性的鉴定,近年经多方类比后,我与盆友也有一个推理的估算。
▲1999年移植于收藏者严永标先生的阳台用砖围植
▲另面
▲约一年后上定做的水泥盆题《群龙荟萃》
▲严先生与家人牌文字:树高2、7米 直径33公分,树龄 580年树重280公斤覆盖面积 9平方米
▲2001年送陈村“第五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参展用圆及角铁做盆另一收藏者刘腾云先生送展留影
(中篇)
上一期回顾:
古黄杨《天人工物》之探源
未完待续,敬请留意下一期:
古黄杨《天人工物》之收藏
鸣谢:感谢韩学年老师授权发布!
岭南盆景公众号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 id: lnpjsj
想要阅读更多原创文章,敬请关注《岭南盆景》微信公众平台: lnpjsj ,分享最有价值的盆景文化。小编微信: lnpj179 欢迎投稿、留言参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