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梦想改造家》让许多中国观众认识了来自日本的建筑师青山周平,从那之后,青山周平在网络上迅速蹿红。那是青山第一次参与私人住宅设计,某种程度上也是国人第一次感受到普通人的居住问题原来可以通过设计获得如此巨大的改变。
青山周平在社交媒体上的粉丝和拥护者几乎超过了国内任何一位建筑师,包括张永和、王澍等国内知名的建筑师。但对于此,青山显得十分淡然,他说,自己想做的事并没有因为被媒体关注而改变,反倒让他的设计理念有了被更多的人所感知的机会。
青山君是80后,也是北漂一族,来北京已有10多年,这些年里,他亲身经历中国房地产的起伏,作为以建筑师,他竟没有在北京购买一套房子,而是一直住在老北京的胡同里。之所以选择住在胡同里,是因为青山认为这种没有围墙的家居生活才是最理想的生活,在这样的空间里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可以不停地发生联系。
在他的眼里,胡同口的蔬菜水果摊儿,就是他家里的冰箱,家门口附近的餐馆是他的厨房,离家不远的咖啡馆就是他的书房和办公室……在青山眼里,这些都是家的一部分,家的延伸。他认为家应该是开放的,家应该跟城市融合在一起。
青山君对家和家庭有着独特的观察和理解,他说,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拥有了房子,但越来越没有家。中国现在的年轻人是缺少家的概念的一个群体。他们在城市里可能有小的房子,但是从早晨到晚上 一直在外面工作,晚上回家基本上就是一个人生活。这种房子也不能说是他们的家。
青山说,家的概念一直在变化,现在的视频直播很火,他曾看到一个直播网红说,每天会准时去做直播,因为那些粉丝就像是她的家人。而对于那些粉丝每天到家,打开电脑,打开直播间,他们就知道主播一定在那里。每天回家一定在的那个存在,其实就是家。
所以,这是作为建筑师的他一直在思考,如何通过空间设计,来改善社会的状态,因此他做了400盒子的项目,这个项目入选了原研哉先生发起的house vision的中国部分。
青山君身上有一种温文尔雅、低调而谦和的气质,这种气质也体现在他的设计中。他为胡同里的大妈改造房子,也接受酒店、画廊老板的设计委托。成名后的青山周平被越来越多的事情占据着时间,他坦言自己是随性的人,计划性和时间管理都做的不好。有的时候,他也会感到压力,但与团队的人一起讨论问题是最好的消解压力的办法。
我们的访谈,在青山周平的工作室里进行,那是一间看上去十分普通的办公间,墙壁淡白,裸露着纹理的三合板拼成的书架上摆满了书籍和青山获得的各种奖牌奖杯。在短短2个小时的聊天中,我们感受到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设计师的理想和抱负。
可能由于媒体的缘故,很多人以为青山只擅长改造小的住宅,但作为职业建筑师,他认为这是别人对他的误读。他希望以后通过一些建筑项目改变别人对他的看法,他也希望有一天自己的建筑作品可以得到专业的认可。
青山说,他的建筑师职业生涯才刚刚开始。但显然,相比其他人,他已经有很多更好的机会。
[hi设计=hi,青山周平=青山]
我在专心做建筑和研究有趣的生活方式
hi:最近在忙些什么?
青山:我本身是建筑出身,最感兴趣的地方还是建筑,之前我做的改造的项目和室内的项目知道的人多一些,但建筑上我们还没有完成的项目,所以我们现在工作的重点是想做完整的建筑作品出来。
我们现在正在进行的建筑项目比较多,但我们做的建筑项目一般都选择比较小的,一般做的是几百平米到一、两千平米的这种规模的建筑。最近即将完成的是上海的一个小画廊,这个很小,就二、三百平米。
我们同时也在做房子改造的项目,比如苏州的老院子,北京的几个四合院。包括比较正常的室内设计,比如商场。我们现在也在做一些产品的设计,跟家具品牌合作,做一些家具,所以各种类型的项目都在做。现在项目的邀请很多,我们想做一些有趣的或者是一些新的概念的东西,包括400盒子的那个项目,现在也在进行。
▼house vision理想家 400盒子的社区城市
hi:400盒子的项目开始落地了吗?
青山:400盒子的项目我们现在在做深化的设计,这个项目可能会结合一下新的技术。有点像共享单车,他们的品牌在共享单车实现这种系统的时候结合很多技术,比如蓝牙。共享单车的系统是很革命性的东西,同样这种革命性的东西会带来很多问题,比如像共享单车随便停放的问题,那怎么办?
一方面是有问题,一方面是通过新的技术或者新的想法来解决它。这个也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吧。我们可以否定它,因为有各种问题,同时我们也可以有新的想法、新的技术去解决它。我觉得这两个态度是很不一样的,所以很多人其实是看我的想法的时候,也会提出很多问题,因为这个想法是跟过去的生活方式很不一样的,所以会有很多问题出现。
但是,这些问题其实对我们来讲,反倒是很可能变成我们设计的一个特点。最后还是看我们怎么把这个问题变成亮点?比如有很多人睡觉比较晚,而有的人就会很早睡觉很早起床,那他们在空间里面怎么解决这些问题?我在想怎样通过手机或者感应器,或者智能化的技术来解决它。比如说温度,有的人喜欢温度高,有的人喜欢温度低,那这些都是存在一些问题的,通过智能化的设备我们就可以知道现在哪个地点是比较安静的,温度比较高,或者是比较亮的?哪个卫生间是空的?我觉得未来,在400个盒子的项目里大家可以看到这些东西,这其实也是比较有趣的方式,这些内容我们现在都在研究。
hi:这个项目有很多的研究和探讨,有点像实验。
青山:对,就是一个实验,所以我们很幸运的能做这样有梦想的年轻人,一般来说,如果只是想做赚钱的项目,就不会做这个东西。
hi:这种复合型的理念您应该是最早将它落地的,在这个过程中有和其他的建筑师探讨过这个理念吗?
青山:我们本来是house vision平台上的一个方案,很多建筑师也提出未来的居住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概念,在这个平台上,我跟很多建筑师一直在讨论这个问题。因为house vision是原研哉先生发起的,他也很喜欢我的这个项目,原本他希望我的这个项目可以和muji合作,因为muji也是一直在做公寓的改造项目
我们其实有去中国的南方去看,比如福建、广东这些地方,那里的城市里面有很多没有人用的工业建筑,这个盒子是一个工程的东西,所以就简单做个硬装,直接把盒子的概念都放进去,这个可能是比较系统化的,像产品一样最后变成一个系统。这个也是跟原研哉先生有探讨的事情。
hi:我们看到你对于家和家庭的概念独特的理解,这或许是做400盒子的一个出发点。现在人们在家这个概念上,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
青山:现在中国大城市里面的年轻人,越来越失去了我们传统意义上那种家的概念,这里有很多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过去几十年中国快速的城市化、城镇化,很多家庭都搬过家,原来的房子都被拆掉,人们搬到工业化的楼房里。这是很多家庭几十年来的一个变化,过去小时候和家人一起生活的那个空间已经没有了。现在在上海、北京的年轻人春节的时候回家,可能父母的家还在,但是那已经不是原来小时候住的房子了。但是在日本,还有其他很多国家,都不是这样的,我现在如果回日本的老家,父母住的地方是我原来小时候住的房子,我小时候学习的桌子、用的房间都在,过去成长的那些痕迹都在。那其实是家的一个记忆。但,现在很多的中国人是没有这个东西的。
所以我认为中国的年轻人是缺少家的概念的一个群体,包括他们自己在城市里面的家也一样。他们可能有小的房子,但是从早晨到晚一直在外面工作,晚上回家基本上就是一个人生活。这种房子也不能说是他们的家。
家庭一直在变化,家也一直在变化。现在的视频直播很火,我之前看到一个直播网红就说,他每天到那个时间,就会来直播,因为对那些粉丝来讲,那个直播间就是他们的家。因为对于很多在城市里的人,来说每天到那个时间回到家,打开电脑,打开直播间,他会知道主播就一定在那里。其实,每天回家一定在的那个存在, 就是家。所以,从这样的一个思考来讲,我们作为建筑师应该做什么样的设计,做什么样的住宅,这是我考虑的一个问题。
我们忽略了建筑领域跟社会的连接
hi:梦想改造家播出后,很多人都觉得您是一位擅长改造的设计师,但其实您还做了很多商业空间的项目,那这些商业空间项目和改造有什么不同?
青山:对我来讲是没有什么区别的。我希望做的是不同模式的,我要做店铺的话,不是说好看不好看的问题。像我们之前做的未读书店,对我们来讲其实不只是做好看的书店,我是想做跟过去的书店不一样的店,因为现在城市里书店的功能越来越不一样了,过去的书店是像新华书店那样的,主要是卖书的空间。但现在我们想买书的话,一般在网上买更方便更便宜,那人们为什么要去书店?我们为什么要设计书店?这个是做未读书店的一个出发点。
我们一般做项目的时候,都是从这样的角度去考虑的,像我们现在做酒店,现在社会中的酒店究竟是一个什么东西?比如海南那个项目,我们把共享的理念跟度假酒店结合在一起,过去的度假酒店都是比较封闭比较私密的,过去人的方式是不想跟别人打交道,只想自己有一个游泳池。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有一个可以一起做饭的地方,这种地方可能跟本来不认识的人一起共用,所以这是一种新的模式。
社会在不断变化的时候,人们的需求也在随之变化,我希望去探讨一个本质的空间模式,根据这个空间模式去做具体的设计,这样设计就是比较有内涵的,不只是好看与不好看的层面,所以我希望所有的项目都有一种新的视角。我选择项目的时候也会考虑是不是有机会去这么做,如果没有这样的内容可能我就不太感兴趣。
▼未读书店
hi:我看到您还做了原麦山丘的一些店,现在怎么看这样的项目?
青山:原麦山丘是最早期跟我们合作的,是属于比较正常的商业室内项目,所以对新的生活方式新的体验没有那么多,如果我们现在有同样的项目的话,可能不会那么做,或者不接,因为那个是简单的商业项目。
hi:自从梦想改造家之后,您就被贴上了标签,大家觉得您是一个擅长做改造小空间的设计师,但事实上这个其实是一个误读,那对您会不会造成一定的误解?
青山:其实我觉得这个也没关系,我也没有那么在意。我会利用这个东西,中国很有趣,我做的项目是那种很小的改造项目,但是有些客户是让我做跟这个完全不一样的东西,所以我觉得这也不是很大的问题。当然我希望通过未来几年的作品把标签改变,虽然那个标签是我感兴趣的一部分,但不是我主要的兴趣所在。
hi:有很多知名建筑师都做过一些标志性的建筑,但似乎他们却都没有您在中国的民众中这么有影响力和知名度,您觉得哪一种更有意义?
青山:其实这几年我很清楚地感觉出这两种意义的不同。建筑也好、室内设计也好,因为我是建筑师,所以我会去一些比较专业的建筑领域的沙龙活动。我还在清华读博士,所以我也会参加学院派中比较理论性的讨论,因为梦想改造家的影响,很多室内设计领域的活动也邀请我,这就完全不一样。
室内设计师的工作跟老百姓接触的面比较广,可能所有的老百姓都需要装修,所以室内设计师的活动都比较接地气,没有那么多理论的东西。而且室内设计领域的活动会比较有钱,因为很多企业很多材料商会赞助。而建筑师的活动一般都是没有钱的,因为这里面的企业一般不需要这种广告。而且建筑师的活动更理论化,没有老百姓的参与,学院派就更加偏理论一些。
当然没有反对学院派,但我们应该反思,我们建筑这个领域会不会太封闭了,跟社会失去了连接,我们服务的对象都是大企业、房地产公司、政府这些,可能他们只是社会中的一小部分,但有可能95%的人是建筑师没有顾忌到的一个群体,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很多人通过节目认识我的原因也是因为建筑师之前在做的事情都没有被老百姓看见,偶然的通过节目看到,所以就会有那样的效果。
▼原麦山丘
无论什么样的时代都需要个人的独立思考
hi:您觉得国外的建筑师和中国的建筑师有什么不一样?
青山:比如说日本,建筑学里面也有结构、机电和设计的部分,但都是在一个建筑系里,比如我大学本科的时候,我们是上四年级的时候才选专业,一年级到三年级大家都是学所有的东西的,第四年的时候才会分结构、机电和设计专业。中国的话,建筑学院里面是没有结构设计和机电设计的,这些都在土木工程里面。目前来讲在中国能理解设计的结构设计师是很少见的,有许多建筑师也没有跟结构设计师很好的结合在一起。这是比较明显的一个区别。其实,有许多建筑师是需要结构设计师的帮忙才能完成的。所以很多国外的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