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镇银行不高兴!

最近整个同业都在转发评论洪偌馨的《村镇银行大败局》,有朋友还感叹,“这篇文章写的不错”。我依稀回忆起某天确实点开这篇文章,看了三分之一就关了。印象不深。
最近在休假,偶有时间。再次点开这篇时,还以为吴晓波开始关注农村金融了,原来是个误会。可有个趋势不能否认,自媒体评论员太多、钱难赚,市场逼的你们开始放下身段关注农村金融,这是好事。可按这个逻辑,是不是该自评一篇《自媒体评论员大败局》。
接下来,我们以洪偌馨《大败局》(以下简称《文中》)为底稿,从所谓的大败局“大在哪里”、“败在哪里”、“谁的失败”、“是阶段性还是盖棺论定”四个角度试图反驳一二。因本人只有本科学历,念的还是地方性大学,除略懂一点实务外,文中难免出现一些句语不顺通。请见谅。
“大败局”大在哪里?
1
公开信息显示:截至2016年年末,全国已组建村镇银行1519家,各项贷款余额7021亿元,仅相当于一家中型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而截至2016年底,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105.19万亿元,2017年这个额度为119.03万亿。前后分析,村镇银行贷款余额占比为0.67%左右。请问作者,你认为这个“大败局”的大,是哪里大?2017年末全国村镇银行机构达1601家,近年公开市场化转让机构数量约为57家左右,占比约为3%。再问作者,你认为这个“大败局”的大,是哪里大?
“大败局”败在哪里?
2
《文中》第一标题为“带着光环而来”,而内容却在阐述“村镇银行门槛低”,你引述的2006年监管文件显示,村镇银行最初功能为“支持新农村建设”。而历数历年政府工作报告,“普惠金融”提法最早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才有所体现。乡村振兴战略,在2017年十九大报告中最早提出。请问,我们带着光环而来,光环在哪里?
《文中》说:“但前景不佳、盈利艰难却是村镇银行普遍面临的现状。”请问,盈利艰难是村镇银行的专利,还是所有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现状,还是整个银行业的大背景。按文中所述,某国有行年报显示的27家村行净资产回报率roe实现了8.25%。这个数据是低于部分农商行,而高于部分农信社的。请问作者,你所说的败,是败在哪里?
此外,股权转让行为是市场行为,发达国家银行业并购重组并不罕见,更是一种市场化较充分的体现。每个市场主体的角色与分工,要随市场的变化而变化,这是一种市场务实,也是家常便饭。按你洪偌馨的逻辑,一些部委的设置调整该怎么解读呢?
“大败局”是谁的失败?
3
《文中》第二标题“翻不过的高山”中陈述:“2011年,当时的银监会曾下发过一份《商业银行村镇银行子银行管理暂行办法》的征求意见稿,但这个方案提出后却没了下文。一直到2018年1月,银监会终于下发文件宣布,开展投资管理型村镇银行试点。回到2011年前后,因为批量化发展方案的缺位.......”还说,“这其中的bug在于,有管理能力的大银行动力足.......”
最后居然得出结论:“管理难、发展难、盈利难成为了村镇银行成长过程中翻不去的“高山”。前后逻辑矛盾暂不提,按作者所述,顶层设计被耽误了七年时间,请问作者,你所说的败,是指谁的失败?
《文中》说:“一个坐享政策和时代红利、手握市场和资本资源的银行业机构为何走到了今天的境地?”《文中》又说:“尽管村镇银行获得了政策的大力扶持和引导,但缺乏市场化根基的它一直未能走出一条可持续的商业路径。”前面说我们手握市场和资本资源,后面说我们缺乏市场化根基。作者已经混淆视听、偷换概念甚至在胡言乱语了!
2006年《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准入村镇银行的目的,是解决“覆盖率、供给、竞争”三低问题。而12年后,这个问题貌似还在解决。请问作者,你所说的败,是指谁的失败?请问作者,你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懂行的人反思一下,十年过来,请问,“红利、市场、资源”在哪里。如果有的话,它不是村镇银行的因,而是村镇银行的果!是数万村行人奋斗十年的结果!!
“大败局”是阶段性还是盖棺论定?
4
《文中》说:“……不良贷款率3.23%。但要知道,这个数据基本是现在村镇银行的最高标准了。”注意:公开信息显示该行2017年末,全国自设82家村镇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66%。此处,作者避重就轻,顾左右而言他,请问,你选择性的使用数据,是什么居心?
作者一会拿村镇银行跟社区银行比较,一会跟民营银行比较,罔顾不同机构“面对不同的客群、开发不同的产品,采取不同的价格,使用不同的渠道”的事实。一会又跟互联网银行比较,“一种不依赖资本金、网点、员工数而可以持续发展、不断下沉金融服务的可能”。
我们知道: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是支农支小,他的市场在乡镇村屯。我们同时知道网商银行、微众银行做的是一块细分市场,客户首先具备互联网粘性。虽然获客成本低,那是平台红利,而不是政策红利、市场红利。但你要知道那个平台基础,是两代互联网人前赴后继打造出来的。他们在那个创业过程中,获得了无数如作者般的嘲讽和否定,2001年互联网危机时,人们纷纷盖棺论定,那时候没有鲜花和掌声,看客们比作者还冷漠。今天回头去看历史,一些人企图蹭农村金融机构困境的热度,踩低捧高。这就是评论界的不负责任的态度!
村镇银行的困境
5
1 、定位问题。截至2017年末,村镇银行机构组建数量已达1601家,其中中西部地区机构占比65%;县域覆盖率达68%;全国758个国定贫困县和连片特困地区所辖县市中,有416个已设或拟设村镇银行。来到这片市场,村镇银行的定位本身是带着政策性、公益性,同时承担着乡村振兴、精准扶贫、普惠金融的社会责任。政策是公益性目的,市场化引导;市场是个高风险、高成本、人海战术、劳动密集型市场;资本资源也仅是注册资本金300万以上,单一民营股东占比低于10%。而作者漠视村镇银行的功能与定位,仅从“赚钱了、没赚钱”入手,浅入浅出,只在外围打转,试图通过给村镇银行泼盆脏水,博取流量。
2 、所谓的政策红利。村镇银行目前利率定价上限低于或不高于其他机构,而其它监管标准可是按照高杠执行。同时,我国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但目前仍存在利率价格“双轨制”,存贷款方面仍有基准利率,同时价格上限由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决定,或由人行窗口指导。部分的村镇银行受产品、价格、渠道、体制等短板制约,发展负债业务受阻。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对村镇银行利率上限设置未给予竞争力优势,使深处三农市场的村镇银行先天面对高成本、高风险和低收益三大劣势,市场发展信心和动力不足。村镇银行作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和市场补充,并未获得真正的市场地位。如果说财政补贴政策是对村镇银行的支持与激励,那么有条件放开存款利率定价自主权即是对村镇银行进行市场解绑。这才叫政策红利,懂吗。
3、法人高成本的问题。村镇银行的困境不是资本充足问题,是成本高,尚未实现规模经济的问题。单点型法人机构的成本收入比高,这是常识,不是特例。因为规模效应还未发生,边际收益在递增。
4、舆论力量。2017年10月,财新网以一篇《1500家村镇银行何去何从》挑逗我们情绪,文中几处缺陷不提,其不以量化的数据说话,一味的打压唱衰,是目前舆论导向的典型代表。
回到这篇《村镇银行大败局》。这位作者,只抛论点,对论据、论证模糊化处理,大段摘抄公开信息和数据,用顺叙、倒叙、插叙方式,将机制性弊端进行简单罗列、堆砌,勉强拼凑了5000字,下了个似是而非、前后矛盾、博眼球的结论,内容无法支撑标题,典型的急功近利和投机主义。30多年市场经济历史的农村信用社改革,也刚初具成效。而对10年历史的村镇银行想一棒子打死。
一味唱衰的评论者们一副嫌弃嘴脸,带着傲慢与偏见,不深入调查研究,轻易妄下结论。让我们领悟到了何为跑得比西方记者还快。唱衰的评论者们从未提出任何解决方案,而是把水搅浑,贩卖焦虑,以博取关注。
中国证监会主席刘士余同志曾经痛批资本市场“野蛮收购”,希望资产管理人不能当土豪、妖精、害人精。我也提醒一味唱衰的评论者们不要当评论界的土豪、妖精和害人精!
来源:村银网
作者:常显瑞
本文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公开渠道,版权归原作者和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