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的发展从来都不是独立事件,而是与科技、消费市场、产业结构搅动在一起的“蝴蝶效应”。
2014年,新媒体特指以微信、微博、今日头条为主要平台的新型自媒体、机构媒体。“新”主要体现在传播介质上,跟纸质媒体、电视媒体、pc端网站形成对照。
2015年,在“两微一端”,也就是微博、微信和新闻客户端之外,新兴的图文、音频视频平台兴起,并且争相拿出真金白银鼓励内容创业;面向不同圈层的垂直内容开始出现,竞争日趋白热化;脱颖而出的头部内容获得风险投资的青睐,中长尾内容通过广告实现收益。
我们渐渐发现,“新媒体”或者说“自媒体”,不仅在革新“传统媒体”、“大众媒体”,也发展出了完全不同的生态。于是,“内容创业”的概念被提出,2016年年初新榜大会的主题是“内容创业之春”,就是对过去一年新媒体生态最直观的洞察。
蝴蝶的翅膀在继续扇动,底层技术、互联网平台、消费者心态、从业者思路也在持续变化。这一切,在2016年产生了不寻常的结果。纵观这一年新媒体的发展,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从2014、2015年中可预见、继承性的情况,也遭遇了许多难以预见的、突变性的新方向。在我看来,变化主要体现在下面三个方面:内容形式、平台载体,以及商业变现。
首先,是内容形式发生了变化。
继承性的是音频视频内容占据更长的用户时间。
相比较于图文,音频视频内容更适合碎片化时间消费。尤其是10分钟以内的短视频,用快节奏、密集信息量,给人们提供了新的娱乐消遣方式和获得资讯、新知的途径。
新的内容形式快速风靡,还解放了思想创意。以“papi酱”为代表的“网红”就是从短视频里走出来,成为新的文化符号。
突变性的是移动直播开始抢占注意力。
这个在pc时代已经成熟的内容形式,突然来到了移动时代,成为几乎所有大型互联网公司杀入的领域。移动直播一出世,就与品牌传播联姻,成为营销的新式武器。
其次,平台载体上的变化。
继承性的是内容平台激烈竞争。
毋庸置疑,内容平台是最活跃的内容创业拥护者。各类新闻客户端、视频网站、短视频app、音频fm百花齐放。
突变性的是工具平台也加入争夺。
淘宝、京东、uc浏览器、手机百度、wifi万能钥匙加入到争夺内容的行列,这是始料未及的。工具类互联网产品的一大优势是流量大,劣势是粘性不高,用户易迁移。工具的多端点与内容的高粘性相结合,不仅是稳定流量的好方式,更是开拓了新的营销渠道。这里典型的就是电商平台,手机淘宝开设了“达人号”为商品导购,实现了内容与店铺的双赢。
最后,是商业变现的变化。
继承性的是新媒体广告、电商收益飞快上升。
移动广告市场的盘子本身在不断增大,而人格化、有亲近感的新媒体不仅能够获得阅读点击,还能定制出有温度、有调性的品牌传播策划。
内容电商也在如火如荼地展开。2015年电商还只是少数头部内容的尝试,2016年已经扩散到了育儿、时尚等一大批垂直类内容中。这些公众号通过推荐与内容匹配的商品,制造爆款。根据“新榜”调查,每7个新榜指数800以上的大号,就有一个在做电商。这是一个惊喜的现象,说明了内容与零售业有了更深刻的联系。
突变性的是知识付费的大幕提前拉开。
长久以来,人们一边羡慕着欧美国家内容版权的价值,一边又继续享有免费却低质的信息。人们相信付费时代的来临,却不免对眼前摇摇头说:不,还不是现在。但在2016年,知识付费的风突然刮来了。
首先是2016年上半年“在行”推出“分答”,用付费提问、付费偷听的方式,吸引了明星、大v参与,爆红网络。同期,知乎推出了live,用户只花9.9元就能与专业人士直接交流。“罗辑思维”上线了 “得到” app,全面进军内容付费领域。上述产品大获成功,也鼓励了后来者去主动推动知识价值的变现。
总结下来,2016年的新媒体具备四个“更”字:衍生更丰富的形式、覆盖更全面的平台、获取更高的商业收益、调动更大的社会能量。我们把这一现象称之为内容的迭代。
内容迭代没有终点,只有不断的开始。2016年的继承与突变也将成为2017年内容迭代的起点。新媒体的未来会怎样还未知。我们要做的就是时刻感知科技、市场、产业结构的细微变化,捕捉大时代赋予的崭新机会。
特约撰稿:徐达内 知名内容创业服务平台“新榜”的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