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合肥各街区纷纷开起了24小时便利店,连网红罗森便利店都落户合肥。不知道在时间上、地理位置上都更便利顾客的各色便利店鳞次栉比,会不会让超市生态圈出现危机感呢?
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我们几乎每次去逛超市,都会发现有不少类目的商品在打折。如果遇到节假日,更是推出纷呈的大减价、大促销。这个时候阿姨党、奶奶党就会双眼放光,感觉此时不买更待何时!
但是同学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超市会经常打折促销呢?难道不会亏本吗?永远都是薄利多销的吗?
这个现象让码字酱有了关于大数据分析的些许思考。
超市为什么经常打折、大减价?真相是……
大型商超进行促销的方案其实都是经过大数据分析制定的。特价商品时常变动,或者固定某一天为打折促销日,从而提升客流量,加大促销商品的销量。或随机将某种蔬菜价格上涨,会使得注意到价格差别的这部分顾客转而购买其他品类,没注意到涨价的顾客便奉献了这部分溢价。
另一方面,有些顾客在货架前挑选、比较,很久才出手购买,有些顾客则相反。所以,对商超来说,最好是用高价套住忠诚的(或懒惰的)顾客,再用低价吸引住便宜货买家。中间价位往往没有好处,因为价格不够高,无法从忠诚顾客那里多赚钱;价格不够低,无法吸引便宜货买家。但这还不是问题的全部。因为如果价格保持稳定,那么即使对价格最不敏感的顾客,也知道在哪里能买到较为便宜的商品。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商品的价格不应始终坚持高价或低价,而应在两个极端之间有所跳动。
价格定位策略之所以有效,是因为顾客一次购物跑两家超市比较麻烦,故顾客常定一家商超作为日常购物的根据地;而超市的特价商品总是在变动之中,逆向思考“大减价”的行为,即把商品平时的价格看作折扣价的溢价,而非根据平时价格对照大减价时的折扣价。因此通过调整价格的溢价,往往能够实现意外的盈利。
另外,超市常使用心理学上的“晕轮效应”,将食品、日杂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定低一些,经常有买一送一等促销活动,让顾客在视觉上获得满足感,让你形成这家超市比较便宜的印象。同时,很多消费者会有“买得多比买得少实惠”的惯性思维。其实,很多商品的大包装价格都比小包装贵。这种情况大多存在于休闲食品中,如饮料、薯片等。更有部分商家悄悄提高商品价格后再附送赠品,当然还有许多超市常将快过期的商品与正品捆绑销售,使得消费者往往忽略它的生产日期。
经过大量的数据采集,消费者的习惯都可以通过数据模型来表现,这一切策略都能够被大数据所控制。比如这个令我们不置可否的结论:在你触手可及的地方的商品销量往往是最好的。总而言之,当大数据分析运用于零售市场,消费者往往就被套路啦。
这些只是关于大数据分析最浅显的应用思考。学好专业的大数据分析,成为优秀的大数据分析师,能够适应更多领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