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产业发展是精准扶贫工作的有效载体,是增加贫困户家庭收入、实现脱贫目标的必由之路。通过各地努力,精准扶贫产业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在推动精准扶贫产业发展中衍伸出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
一、主要表现
一是精准扶贫产业项目选择脱离实际。实际工作中针对每户贫困户制定脱贫计划并未经严格论证或者脱离本村实际,只是表现在书面上有脱贫产业扶持计划,实际上施行起来效果大打折扣。
二是精准扶贫产业项目组织实施难。农村贫困户多存在缺劳力、缺技术,承受风险能力低,前怕狼后怕虎,实施项目畏首畏尾。
三是市场供求信息把握不准,缺乏市场风险监测预警机制。由于贫困户本身文化程度低、信息来源有限,上级又缺乏统一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导致种植的农产品供大于求,原计划产业发展带来的利益达不到。
四是村级精准扶贫产业规划不合理,生产的产品没有销路。上级有关部门加大了对村级精准扶贫产业产业检查督导力度,动辄就追责、纪律处理,致使一些地方迫于应付,在精准扶贫产业只考虑有没有,至于可持续及产业效益很难顾及到,造成资金、资源的浪费。
二是对策与建议
一是建立网络扶贫产业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整合各地各级产业发展情况,建立一个精准扶贫产业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即使发布产业信息,从而对各地产业发展的方向给予信息方面的指导,通过这些指导,使贫困村及贫困户科学规划精准扶贫产业项目,规避市场风险。同时面向社会发布贫困地区精准扶贫产业发展需求信息,吸引各类企业参与贫困地区特色资源开发、特色产业培育。
二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参与精准扶贫产业发展。充分调动企业扶贫的积极性,引导各类企业通过投资办厂、招工、劳动技能培训等多种形式,参加村企扶贫产业共建。
三是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精准扶贫产业。政府提供政策、资金、信息支持,把贫困户组织起来成立专业合作社,统一种植、养殖,统一管理、统一营销,从而规避市场风险,保证不减低贫困户的收入。
四是建立科学考核机制,避免盲目发展精准扶贫产业。发展精准扶贫产业上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发展扶贫产业要充分整合各种资源形成规模以规避市场风险。乡级扶贫吸引可以辐射到全乡镇各村、一个村的扶贫车间也可以辐射到全乡镇甚至周边乡镇。在扶贫产业考核上要灵活,不要拘泥于形式上一村一个扶贫产业,避免造成资源上的浪费。
结束语: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要加快构建精准扶贫产业支撑体系,建立长效政策机制,让广大农民都尽快富裕起来。
【声明: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