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举行。3月2日下午,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举行。这是2018全国两会的头两场新闻发布会。这两场新闻发布会中,记者们都提出了哪些与经济相关的问题,两位发言人如何作答?……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3月4日上午11时在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厅举行新闻发布会,大会发言人张业遂就大会议程和人大工作相关的问题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其中,关于房地产税法进展、制定外商投资基础性法律等经济相关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加快房地产税立法是重要任务
q&a
新华社记者:现在距离到2020年全面落实税收法定原则只剩3年时间,但现有18个税种只有6个税法,剩下的税收立法修改任务还很艰巨,请问社会关注的房地产税法进展如何?到2020年全面税收法定的目标能否如期实现?张业遂:税收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依法治税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落实税收法定原则是党中央提出的重要改革任务。全国人大常委会认真贯彻这项改革任务,研究提出落实税收法定原则的实施意见,经党中央审议通过,明确了改革路线图和时间表。一是今后开征新税的,应当通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相应的法律。二是对现行的税收条例修改上升为法律或者废止的时间也作出了安排,那就是力争在2020年前完成改革的任务。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已先后制定了环境保护税法、烟叶税法、船舶吨税法,修改了企业所得税法,加上此前制定的个人所得税法和车船税法,已经制定了6部税收法律。今年还将制定耕地占用税法、车辆购置税法、资源税法等,并且将修改税收征收管理法。剩下的任务确实很重,全国人大常委会将督促有关部门按照实施意见确定的时间节点要求,抓紧相关税收法律的起草工作,尽快将相关税法草案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力争按时完成这项改革任务。房地产税立法是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加快房地产税立法是党中央提出的重要任务,由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和财政部牵头组织起草,目前正在加快进行起草完善法律草案、重要问题的论证、内部征求意见等方面的工作,争取早日完成提请常委会初次审议的准备工作。
“一带一路”建设还处在初期阶段q&a
中国日报记者: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周年,想请问发言人您如何评价五年来“一带一路”的建设。我们也注意到,有人认为“一带一路”是中国的地缘战略工具,不知道您对这个说法怎么看?张业遂:今年是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五周年。五年来,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一带一路”建设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成果包括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取得一系列早期收获,政策沟通不断深化,合作机制不断完善,各领域合作广泛开展。从取得的这些成绩可以看出,“一带一路”倡议顺应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符合共同发展的普遍愿望。说“一带一路”是中国的地缘战略工具,我认为这是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误解。“一带一路”是一个以互联互通为重点,以互利共赢为目标的经济合作倡议,是希望通过实现优势互补,为世界经济增长和各国的共同发展创造更多的机遇。“一带一路”的原则是共商、共建、共享,所有参与方都是平等的伙伴。“一带一路”建设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平台,不排斥或针对任何国家,对所有有兴趣的国家开放。在过去的五年中,全国人大常委会已决定批准我国与“一带一路”合作国家签署的多项条约和协定,将继续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最后我还想强调一点,“一带一路”建设目前还处在初期的阶段,像所有的新生事物一样,出现这样那样的挑战是非常正常的。我们欢迎有利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积极、建设性意见。相信只要各方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加强沟通协调,“一带一路”建设必将取得更大的发展。
计划制定促进和保护外商投资的基础性法律
q&a
法制日报和法制网记者:2018年立法计划有哪些立法项目?五年立法规划大概什么时候编制?现在我国对外开放力度不断加大,外界对制定外资基础性法律很关注,请问我们有没有具体的安排?张业遂:立法工作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重要工作,目前初步安排,2018年将制定或者修改20多部法律,包括民法典各分编、有关单行税法等。同时将做好授权决定和改革决定相关工作,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立法工作计划将在大会后及时公布。关于五年的立法规划,这个规划正在编制中,将在广泛征求意见、充分研究论证的基础上,形成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为了适应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要求,全国人大常委会计划将原来的“外资三法”整合,制定一部新的促进和保护外商投资的基础性法律。主要有以下几点考虑:第一,坚持开放发展,实行互利共赢的战略,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第二,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并举的方针,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第三,坚持为外商营造透明、稳定、可预期的投资环境,保障外商合法投资的权益。第四,坚持外商享有国民待遇条件,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继续紧盯环保工作不放松
q&a
中央电视台记者:污染防治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打的三场攻坚战之一,我们已经看到了,自2015年史上最严环保法实施以来,确实有多项环境指标都出现了改善,也让我们看到了法律制度的力量,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确实这场攻坚战当中还有不少的硬骨头要啃,所以我想请问发言人,人大接下来打算怎样继续发力,在立法和监督上会有什么样的新作为?张业遂: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下,各级党委和政府、各部门和社会各方面扎实工作,攻坚克难,环保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说到环保,大家都注意到,在过去的几天,北京地区的空气质量确实不太好。但是我想,我们大家都能够感受到,在过去的一年里,北京地区的蓝天白云确实是更多了。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每年都把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履职尽责的重点方向。立法方面,坚持用最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先后制定和修改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环境保护税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六部重要法律。另外还及时地批准了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等有关条约,逐步构建起系统配套的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在监督方面,先后检查了环境领域六部法律的实施情况,听取审议国务院七个专项报告,运用专题询问、审议整改报告等方式,加强跟踪监督,全面推动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有效实施。201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将继续紧盯环保工作不放松,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法,修改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审议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报告,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执法检查,努力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
3月2日下午,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举行,大会新闻发言人王国庆向中外媒体介绍本次大会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王国庆在回答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提问时表示,委员们认为尽管去年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但我国经济发展稳中向好、好于预期,不仅“颜值”高,“气质”也相当好。
中国经济“颜值”高 “气质”好
q&a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请问发言人,政协委员们对当前的中国经济形势、对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对突出“高质量”有何评价和分析?王国庆:2017年中国交出了一份很提气的经济年报,经济总量突破82万亿,几乎相当于全世界gdp排名第五至第十,也就是英国、印度、法国、意大利、巴西、加拿大等六国的总和。6.9%的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也是可圈可点。在全国政协1月份召开的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座谈会上,委员们认为尽管去年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但我国经济发展稳中向好、好于预期,不仅“颜值”高,“气质”也相当好。具体表现在运行稳、就业稳、物价稳、国际收支稳,同时结构趋优、动能转换、效益提升的态势更加明显。展望2018年,委员们认为继续向好、稳中有进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我国经济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委员们认为,发展经济要紧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深刻把握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特征,把提质增效、转变发展方式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一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二要坚决防范各种风险;三要务求改革取得实效;四要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五要切实完善民生保障机制。有的委员也说,实现高质量的发展,还要有高标准、严法治和好文化。没有高标准就不会有高质量;有了高标准还必须有严格的法治保障;好文化就是要培育和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的根本遵循。所以只要我们切实领会和把握,认真贯彻并落到实处,新时代中国经济的发展一定会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继续发挥世界经济增长的“压舱石”和主引擎作用。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继续发力助力
q&a
人民日报记者:脱贫攻坚是近两年来的一项重点工作,在对扶贫工作的审计中时不时曝出一些问题,不少问题已公开报道。请问发言人,政协委员们在调研中是不是也发现了类似问题?委员们认为怎样才能从源头上解决这类问题?王国庆:在过去五年里,我国的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的进展。6600多万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也在大幅下降,我们说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当然在这么大的攻坚战中出现一些问题也是正常的。全国政协去年召开的一次专题议政性常委会的主题就是“实施精准扶贫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为了掌握实情、找准问题,在常委会召开前100多名委员分赴75个贫困县走村入户,开展了时间跨度长达4个月的实地调研。说到这儿我想到,当时我在报纸上看到一篇报道。这篇报道中说,去年4月中旬的一天,地处陇东黄土高原上的环县,那时候还寒风依旧。在耿家村,村外黄土飞扬的一条小路上,走来了两位身穿深色休闲装看着像干部模样的人,还有一位是个年轻小伙子。他们过了两个斜坡就进了当地村民赵永堂的窑洞。赵永堂只知道这两位看着比他们村长还大的“官儿”,坐在炕沿上跟他聊,有说有笑地拉家常。拉家常当中就在问精准扶贫政策在村里的落实情况。这两位就是我们精准扶贫监督性调研组的政协委员,他们没有带“随从”,也没有开车进村,就这么进去了。也就是这种“微服私访”让他们真正地了解到,刚脱贫村民怕又返贫的担忧,听到了扶贫项目过于集中、地方配套负担太重的抱怨,掌握了检查考核过多过繁、基层干部疲于应付的实情。经过深入调研,委员们在形成的40多份调研报告当中,在常委会议的讨论发言中为解决存在的问题发声出力,他们提了很多很好的建议。比如要统筹优化资源配置,确保精准聚焦贫困人口脱贫,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如期脱贫。比如要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又比如要在拔穷根上下功夫,筑牢持续稳定脱贫基础。还比如要切实关注各种风险隐患,积极主动防范化解。还比如要力戒形式主义,改革考核方式,为扶贫考核“瘦身”。当然他们也建议要加强专项培训,提高基层干部的扶贫工作能力水平等等。今年全国政协还将围绕解决深度贫困地区脱贫问题召开专题议政性常委会议,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继续发力助力。
协调推进城镇化和乡村振兴
q&a
农民日报全媒体记者: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人们关注这个战略和正在推进的城镇化建设如何衔接。请问发言人,政协委员对此有何思考和建言?王国庆:2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今年的一号文件,这是党中央连续15年发布关于“三农”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这说明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一贯的高度重视。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看到我国广大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深刻变化。但我们也注意到,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三农”短板日益凸显,一些地方就出现了产业“空心化”、农户“空巢化”、人口“老龄化”等等问题。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城乡同步迈向全面小康的步伐。党的十九大报告里面两次提到乡村振兴战略,并把它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坚定实施的七大战略之一。前面说到今年的一号文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又做了具体部署。乡村振兴战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升级,是一个全面振兴的综合概念,内涵十分丰富。它既包括了经济、社会、文化振兴,也包括治理体系创新和生态文明进步。乡村振兴要顺应农民的新期盼,要立足国情农情,坚持以产业兴旺为重点、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