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企业管理的中国功夫——《易经》

《易经》
我们谈中国人的行为、中国人的能耐,总离不开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只要穷究中国人行为和能耐的根源,总会追溯到中国文化头上,从而回溯到诸子百家的学术思想上。但是,中国从古到今那么多斑驳庞杂的学术思想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说,“易为中国学术思想的根本”。《易经》其实也分好多支脉,其中“周易”影响最大,此外还有“归藏易”、“连山易”等等。近代有学者考证,儒家思想来自周易,道家思想来自归藏易,墨家思想来自连山易,而阴阳家、纵横家、法家、名家、兵家等,无不渊源于《易》。
《易经》作为中华的原典之一,堪称中国管理智慧的源头,同时也是中国功夫的本原。《易经》原理贯穿天、地、人三才之道,凝聚着中国文化在漫长的文明发展过程中对自然和人生规律探索的经验成果。《易经》原理影响着中国人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包括高深莫测的太极功夫,也是源出易理。在现代管理中,《易经》也能彰显出其独特的价值。研究表明,易道管理的核心就是把对世界的认知和自身的价值,在实践操作的基础上密切结合起来,这样一种决策管理模式,包含着许多具体的经营策略,涉及了预测、计划、决策、组织、沟通、变通、控制、用人原则等诸多现代管理学中所关注的问题。
可以说,中国人的管理功夫,几乎都深深地蕴含在《易经》这部书中。那么,《易经》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难道它仅仅是作为求签问卜之用么?目前学界虽然对《易经》的价值尚存有许多争议,但有一个事实无可辩驳:那就是,《易经》的诸多思想和理念,早已深入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成为国人民族心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点,单从我们现在的语汇中还流行着许多《易经》成句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出来。像经常被一些人挂在口边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等,便是源出自《易经》。
在《易经》中阐述了许多非常高妙的哲理,到今天却成了许多为我们所耳熟能详的十分通俗的谚语,流传久远。例如:易经中的“四知:知柔、知刚、知微、知彰”所提的刚、柔关系,就演化为老百姓经常所说的“先礼而后兵”了。还有今天一些流行的词汇,如“革命”出自革卦,“无妄之灾”出自无妄卦,“观光”出自观卦,“制度”出自节卦,“否极泰来”出自否卦、泰卦等;还有人们经常说的“以不变应万变”、“万变不离其宗”等等乃是流于《易经》中“执经达权”的通俗表达。可见,《易经》这部书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影响多么巨大。于是我们大体上可以了解,为什么中国人一直在变,却又变来变去永远是中国人?主要原因在于中国思想有一个总源头,那就是《易经》。
“易经”的“易”字,可作“变易”讲。也就是说,这本书是用来阐扬天下万物繁衍生息演化的一般规律的学问。整部《易经》,从头到尾,都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永恒的变异的世界,向读者灌输着“变易”的思想。天地万物的一切变化,均归于阴阳两极、四象八卦、六十四爻之中,变幻无穷,神秘莫测。区区一个八卦,竟能包罗万象,囊括天地,不能不让人惊叹它的神奇,佩服先人的智慧。
既然《易经》的大道,能适用于天地万物,那么它对现代企业管理,是不是也会有所裨益呢?我们在这一章中,将会领略到把《易经》和现代管理结合起来的无穷妙处。在了解易理大道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在中国影响深远的阴阳五行及其相生相克的原理。
阴阳五行与管理
阴阳五行说跟八卦易理总是联系在一起的。“五行”指的是构成自然界万物的五种基本元素——金、木、水、火、土,它反映的是古代中国人朴素的自然观。人们通过对五行在自然界中生存运行的特点和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总结出了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这一理论至少形成于战国之前,但直到今天仍然影响深远。
1.1 “五行生克”理论的内容及其起源
古人的认识很简单,理解力也有限。最初人们根据白天黑夜相互交替以及气候的阴晴变化等现象,认识到自然界有阴阳二气的区分;随后通过观察,人们从生活中又归纳出万物可分为金、木、水、火、土五大基本元素这个符合直观经验的道理。在明确了这一认识的基础上,人们又从水流向下、火焰向上,树目有曲有直,金属可延伸变形,土壤宜于种植等现象里,归纳出了“水润下,火炎上,木曲直,金从革,土爱稼穑”这些特征;又从植物可以生火,火后必有灰烬(土),土中埋藏金属,金属冶炼成液体状(水),水又可以滋润万物的直观经验中形成了“五行相生论”;又从水来土掩,木镐掘土,刀斧凿木,火能克金,水能灭火等现象中形成了“五行相克论”。这是早期人类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朴素认识,当然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多少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成分。五行相生,具体说来,就是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而五行相克,则是指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大约中国人对“五”这个数字的偏爱,他们通过向外推理,五行就发展为五色(青黄赤白黑)、五味(酸甜苦辣咸)、五方(东西南北中)、五岳(泰、华、衡、嵩、恒)、五脏(心肝胆脾肺)、五官(眼耳鼻喉舌)等相对立的整体,甚至认为就连政治上的王朝更替,也与“五行”的交替秩序有关。这样,整个世界就被有条不紊、结构清晰地描绘成一幅由金、木、水、火、土排列组合成的循环运转的大图画。
“阴阳”、“五行”原是两个独立的整体,到了《吕氏春秋》那里,则被糅合成一个整体,形成了新的宇宙图式。在这个宇宙图式中,万物被描绘成了一个井然有序、时空交叉、互相联系的网状系统。这个网状系统不仅是两维的、平面的,而且是立体的、多维的,使自然、社会、人形成了一个同源、同物、互感的庞大系统。这个宇宙图式奠定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模式与理解模式,使几千年来中国的哲学、科学、艺术有了一个可以依据的整体理论框架,无论它是否准确,毕竟在那个时代里它是理性的最高成果,由它而形成了我们这个民族对宇宙万物的“分类原则”与“联系原则”,形成了我们这个民族“逻辑思维”的特殊方式,形成了我们这个民族独具特色的天文学、医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科学知识,形成了我们这个民族的思考与行为方式。
当然,阴阳五行说不尽符合现代科学对自然界的认识,但也不宜将之完全归于封建迷信。它毕竟在客观上反映了一种朴素的自然观,而且五行相生相克理论多少也有一定的事实依据。只要对其加以批判继承,还是可以发现它有很多合理的因素,对现代生活和现代管理极富启示意义。
1.2 “五行说”与现代管理
如果我们把这一套自然界的规律运用在企业界中,也能演化出一套精巧别致而又周密完备的“管理五力互动作用系统”。美国著名战略管理专家迈克尔波特就提出过一个决定企业竞争优势的行业分析框架,它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取决于它所处的行业中五种力量的相互影响。这五力分别是:供应商讨价能力,需求方还价能力,竞争者的争夺,替代品的威胁,行业内潜在进入者的挑战。五种力量此消彼长,决定着企业市场竞争的成败。
波特的这套理论,用来针对企业所处的行业环境进行分析、制定战略计划,它的重心偏向于企业外部。但是在企业内部管理中,是不是也能找到支配企业兴衰成败的“五行”呢?中国人在这方面显示出了卓越的智慧。套用阴阳五行学说的原理,我们认为,支配现代企业管理的,也可以归结为五种力量,它们正好和“五行”一一对应,这五种力量互相促进、相互制衡、生生不息。具体来说是下面的关系:核心动力——土,决断力——金,应变力——水,创造力——木,激发调和力——火。如果企业中这些力量能够协调配合,将是事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金木水火土这五行,配以十位地支之数,正好代表了天下五个方位。分别是,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中央戊己土。它们各主一方,协调共生,可保天下太平。
管理决策者要有一个动力,这动力一定是一个中心的力量,叫做中心土,黄土的土。这个中心力量要深厚、稳健、有旺盛的生发力,这就是决策的动力,管理的核心。决策工作是中心化的。
决策确定计划,执行人员要有实现计划的决断力,这决断力能提升他对世界的认识,产生一种领导力。用中国五行观念讲,就是土生金。金表示果断,是一种力量。
有了这种领导力量,管理者才能面对波涛万顷的世界而不惊;进而产生一种智慧,掌握市场的规律,灵活应变。这叫做金生水,因为水象征智慧,渗透力极强。
企业的基础力量是生产力,包括创新能力。搞好市场调查,适应市场需要才能正确掌握生产,制订并调整生产计划。这计划就像树木一样茂盛地生长出来。“木”有很强的创造力。对于市场的应变力刺激了创造力,这就是水生木。
企业生产发展了,要迈向更高的层次,就需要吸纳更多的人才,激发人的积极性。高涨的积极性就像火一样。职工对企业有火一般的热情;企业对职工像火一般的温暖。火是文明的象征,企业要建立自己的文化。生产的持续发展促进企业文明,这就是木生火。此外,要使众多人才都能发挥自己的潜力,并能密切配合,形成最佳的整体效应,就需要一种协调人事的协和力。
人事协调得好,企业上下都热情高涨,就能充实决策者的信心和意志,形成新的决策动力。这就是火生土。
企业的核心动力、决断力、应变力、创造力、激发调和力,互相交织、掺杂在一起, 共生共荣,彼此协调并相互促进,一定能创造出和谐、奋进的管理氛围和企业文化,使组织发展大业无往而不利,如同自然界孕育的天地万物一样,生生不息。
《易经》的管理法则
产生于二千多年前的《易经》,字里行间处处都闪烁着管理智慧的光华。《易经》堪称是人类智慧的精华,具有深刻而实用的管理哲学思想,具有通变而不乱变的措施,可以协调管理者的行为,调节管理者的管理功能。运用《易经》的管理法则,人们就可以通达变化之道,根据不断变化的情况(时空),适时适度地采取相应措施,使事情得以顺利地发展。
《易经》的初始结构是八卦,传说是我们的祖先伏羲氏在六千多年前创造出来的。八卦最初所代表的,同样是天地万物乃至整个宇宙。八卦是指: 乾为天、 坤为地、 兑为泽、 艮为山、 离为火、 坎为水、 震为雷、 巽为风。八个符号代表四对彼此具有某种对称性质而以和谐共存的自然物或自然现象,构成宇宙自然系统。古代先哲舍去这些自然物(现象)的具体物质属性,而抽象出其中有哪些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的属性,如阴阳、刚柔、动静、虚实、上下等。
根据中国哲学“天人合一”的观念,宇宙自然和人类社会是息息相通的;天道即是人道,任何人或其群体都是一个小宇宙,因而都可以抽象出相应的八卦宇宙结构模型。建立这样一个模型的目的,在于考察其各对称依存的因素是否阴阳平衡;如果发现某方面阴阳不平衡,出现阴盛阳衰或阴衰阳盛,就要采取措施进行调和,使阴阳恢复平衡,使整体和谐发展,生机盎然。按照《易经》的哲理,不论大宇宙、小宇宙,都应该是对称和谐的;否则,就要及时加以调和。如果调和不了,这个小宇宙就只好消亡了。
现在我们把企业看成一个小宇宙,先从内部结构到外部环境,从物质条件到精神因素进行整体观察,找出四对具有关键作用的对称依存的因素,参照先天八卦的类比内涵排定位置,就是一个《易经》管理模型:乾为天,代表领导;坤为地,代表职工 ;离为火,代表生产;坎为水,代表市场 ;兑为泽,代表激励;艮为山,代表法制;巽为风,代表债权;震为雷,代表债务。 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几乎都离不开这四对关系、八大要素。
《易经》认为:阴阳二气相反相成、相得益彰,阴阳的相依并存以及变通和合的关系,也等价于其他一些观念,如刚柔、动静、虚实、有无、上下、表里、新旧、损益、寒热、升降等作用的具体表现。由于阴阳关系的普遍性、多重性和互相转化性,任何整体事物或事件,均可解析为重重叠叠、层层蕴含的对称依存关系。透过这种思维方式和模型,我们才能深入理解事物变化的契机,真正掌握管理之道。
《易经》管理的原理
《易经》的原理,高妙深远,远远不止卜卦算命那么简单。易学是一门探究、洞悉宇宙万物运行规律的学问,其中蕴含了许多深邃的哲理,对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文化传统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即使在现代管理中,《易经》所包含的这些原理,仍然大有用武之地。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易经》中的哪些原理,值得我们记取。
3.1 乾坤原理
乾、 坤是象征旺盛的生命力不断进取的精神。正如《易经乾卦》所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体运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多么强健啊!领导者要效法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不断增强自身和企业的生命力,永不停息。除此之外,还要教育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