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经济总量从全球占比1.8%增长至全球的14.8%,人均gdp从384美元增长到了9280美元,世界500强从0家增长至115家,中产阶层从0增加到2.3亿,汽车产量从10万增长至2940万辆,消费了全球每年奢侈品的70%。
这个国家的所有人、所有家庭、每一条街道、每一栋大楼,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几乎所有的历史学家,都看到了中国的变化,但是不知道该怎么解释它。西方学者对中国经济崩溃的至少五次预言,也至今通通失效了。那么,我们到底做对了什么?
“中国改革的成功,是人类行为的意外后果。”在2017年12月30日的吴晓波年终秀上,财经作家吴晓波在他的跨年演讲中给出了答案。
“我们真的非常非常幸运,生活在一个好的商业时代。”吴晓波认为,过去四十年的中国改革,中国需要向一些人致敬:农民工、企业家、奉行地方政府公司主义的地方干部以及创业者。同时,他表示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具有她自身的内在性和动力源,改革开放的四大动力是:制度创新、容忍非均衡、巨国效应、技术破壁。
这其中,制度变革是这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源;容忍发展的非均衡让最想致富的人先致富了;巨国效应下的人口基数、人口红利,给很多中国企业造就了巨大的优势;而作为一种不可逆的动力,技术破壁成了中国这一后进国家、发展中国家,不断进步迭代的重要原因。
此外,吴晓波还认为这四十年来,中国的发展,是一轮接一轮浪潮的结果。
1980年代,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是一个全球化背景下产业大转移的结果;1990年代中期,中国劳动力成本也开始提高,制造业开始出现饱和了,互联网经济的出现让中国赶上了产业革命的末班车,同时赶上了互联网革命的头班车;在全球制造业产能过剩的背景下,中国又出现了中产崛起和供需错配;瞭望未来,以新能源革命、材料革命、基因革命等等为代表的技术革命,与中国的资本和内需增长,发生着重大的应和。
从1990年代中后期以后,互联网对中国发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冲击,改变了人和消费的关系、人和商品的关系、人和服务的关系、人和金融的关系,从去年开始改变了人和资本的关系。
而到了2018年,随着2017年新中产的崛起,跨境并购倍级增长,人工智能穿透产业,整个ipo市场出现了量级的增长,垄断的加剧,吴晓波对2018年中国与世界的发展趋势做出了自己的预测:
1、美国挖坑全球竞填;2、买好资产投穷国家;3、大城聚能中部崛起;4、屌丝谢幕零售再造;5、机器人重构制造业;6、5g商用想象物联;7、创业降温;8、足球街舞文娱狂欢。
以下是吴晓波演讲的精华内容,经钛媒体编辑:
一年前,在上海喜玛拉雅大观舞台举行的年终秀上,当时我提出了八个预测,今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已经实现了哪些?以及,我将对2018年的趋势做出八个预测。
复盘2017
1. 新锐中产渐成主流,工匠精神再造国货。
我们非常荣幸地看到了中国新中产的崛起。在今天的中国,无论是生产一瓶水,还是生产一件衬衫,如果有人说“得屌丝者得天下”,你们还信吗?这是一个已经慢慢被边缘化的种族。
中国2.4亿的新中产,这是一群享受精致生活的人,在座的各位已成为推动中国经济消费的主力人群。
当他们站在舞台中央时,“崇洋媚外”这个词已经不存在了。你别跟我说“伦敦人喝什么茶”“纽约人开什么车”,我们更相信中国市场上本土消费者的力量,以及全世界所有的商品都在卖向中国,而要卖给中国人,还必须会讲中国话。
所以,在今天无论是外资资本或中国本土资本,都面临一个问题,就是要重新塑造每一个商品,它可能是一个茶杯垫子、一双皮鞋、一个音箱、一本书等等。新中产崛起的背后,2017年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景象——工匠精神重新回来了。
吴伯凡老师也讲到,无论这个国家的种族之间怎么样互相陌生,亦或互相难以理解,但你必须要用工匠精神去做好每一个商品。因为有人开始愿意为工匠精神买单了。
2017年5月,我请了200个中国的新工匠在无锡灵山小镇拈花湾,开了两天的“新匠人养成营”,我非常高兴地看到,90%是80后、90后,年轻人重新回到小产品本身去创造产品。
在这个意义上,中国所有的驰名商标,所有的百亿企业,所有的三十年、五十年、百年公司,全部烟消云散。我们只相信一件事情,那就是你能否做出一件符合我审美的好商品。
2. 跨境并购倍级增长,人工智能穿透产业。
这也变成了事实。在2017年,人民币是全世界最野蛮的并购货币。
2016年4月,我和100多位企业家去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德国的企业家看着我们,疑惑“你们来干什么”“你们跟工业4.0有什么关系”?
2017年4月再次去,已是完全不一样。因为在整个2016年,中国资本对德国资本的并购增加了8倍之多。我们大概收购了超过100家德国的隐形冠军,甚至2017年年初,德国联邦政府出台了相关法律,非欧盟国家对德国公司的并购需要报备政府,非欧盟国家主要指向中国。
跨国并购出现了倍级增长,但倍级增长背后我们也看到了巨大隐患,在接下来的预见2018中,我会跟大家讲这个点,人工智能开始穿透产业。
3. 资本市场频繁换壳,理财恐慌持续蔓延。
我说对了半句,理财的恐慌持续蔓延,如果你手上有100万,你会问“我该怎么办”,如果你手上有1000万、1亿,依旧会问“我该投什么”。在公开市场找不到好的资产标的物,构成了今天中产阶级最大的恐慌。
资本市场频繁换壳并没有发生,在2017年我们看到的是,2016年中国所有的资本都去买好的资产,好资产在哪?在公开市场上,在产业经济中。这些好资产,资本怎么能尽快将其兑现,如果是一家转型非常成功的服装公司,就去买一家上市公司,把资产装上去。这是2016年可能看到的景象。
但一年后的2017年,这并没有发生,为什么没有发生呢?如果发现服装行业一家成功转型的公司,想买壳将它装进去。那你别干了,我来干,我直接让它上市就行了。2017年我们看到的景象是,整个ipo市场出现了量级的增长。
在2015年、2016年买了一堆壳的公司,全部把壳砸自己手里了。上周,新三板的一家公司,其市值最高曾达1300亿,如今只剩下了1%-2%的市值,被证监会严令退市。它手上有无数壳,曾被称为“壳王”。这是一件值得鼓掌的好事。
4. 新兴垄断挑战公平。
今天讨论这个问题,心情仍然非常沉重,我有时候做梦时会想,如果有一天中国bat加上美国谷歌、微软、苹果、facebook、推特,8家公司找一个小镇开一个会,世界会怎么样?会非常不太平。
因为2017年,全世界出现的500家独角兽公司中,有300家是这8家公司投资的,他们不但控制了我们的时间,控制了我们的社交,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即将控制我们的未来。可能在人类历史上,都从来没有看到过那么大规模的来自于市场竞争所产生的新型垄断。整个行业都不知道怎么对付它们,甚至整个法制都不知怎么对付它们。
新型垄断挑战公平,这个在2016年底我们看到的景象,一年后的今天,非常抱歉地告诉大家,垄断还在加剧,公平继续遭到挑战。不知道明年这样的景象有没有可能得到缓解,但从这一年的情况来看,我非常不乐观。
5. 全球通缩政经动荡。
去年,我们看到的是,每一个国家都跟中国一样产能过剩,中国好一点是因为有新兴的中产阶级存在,欧洲、美国、日本已经没有任何机会了,因为它们国家中产阶级的发展已到顶点了,这就是唯一的区别。
中国的需求端新中产的出现,推动了整个中国产业经济变革的可能性。所以2016年底我们看到全球通缩的景象,在今天仍然没有得到改变,各个国家的领导人都在干两件事,第一件事在自己国家的边上加紧盖篱笆墙,第二件事是加紧印货币。
这就是我们看到的2017年的景象。到了2018年,我们也对2018年的趋势做一个小小的预测,看看明年这时,到底说对了哪些,说错了哪些,说漏了哪些。
预见2018的八个预测
1.美国挖坑全球竞填
今天美国的总统是特朗普。要是十年前有人跟我说,特朗普会成为美国总统,我一定以为他疯了。但一年过去了,事实上,特朗普很可能成为第二个里根。至少他干了两件靠谱的事:第一、修复中美关系,从中国拿走了2000多亿美金的订单;第二、推出了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减税计划。
今天是全球化社会,税收是什么?第一,税收是一个国家竞争能力的获取,第二是国家跟另外一个国家进行竞争的能力。为什么很多人把企业搬到新加坡去,为什么在开曼群岛办一个企业?因为免税。
今天全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在自己国家挖了一个大坑,要两样东西,第一是人才,第二是资金。这是过去两个月发生的景象,这件事情会成为2018年全球最重要的国家之间的竞争。每一个国家都问在自己,美国挖了一个大坑,希望把人才和资本引过去,那我们怎么办?我们只能干一件事,咱家也挖坑。
给大家看一张世界地图,颜色浅的是税交得少的,颜色深的是“万税”国家,大家可以看看全世界税负最高的地区有哪些。
2017年世界各国企业总税负对比图
2018年,随着全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美国所得税开始下降,全世界的第三大经济体日本也开始战略性减税,我们希望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减税。
2.买好资产投穷国家
今天全世界最大的泡沫是什么?人民币,中国的经济总量只有美国的一半多一点,人民币的发行总量却超过了美元发行量。有泡沫是好事,问题是有泡沫以后怎么办?
三十年前,日本跟现在的中国一样,也有泡沫。日本当年的泡沫大到什么地步,大到东京地区土地价值总和相当于美国国土面积所有土地价值总和,加上纽交所所有上市公司市值总和。
当泡沫很大时,日本人特别嗨,认为自己很快会成为第一大经济体,要把美国的好东西买走,买了美国最高的楼、最好的棕榈滩、最大的电影院以及俱乐部。美国人特别高兴,因为日本人用泡沫买了美国人的泡沫。
三十年过去了,中国人非常感谢日本人带给我们的教训。我们不能拿泡沫去买人家的泡沫,那是傻子才干的事。我们拿泡沫买别人家最好的东西,即买好资产投穷国家。
2002-2017年中国对外投资增长图
什么叫买好资产呢?2002-2017年这15年间,中国对外投资额增加了将近20倍(18倍多一点),但为什么2016到2017年时,出现了陡状的下降?就是因为在2017年,有几个人犯了日本人三十年前犯过的错,去买楼、买海滩、买酒店、买电影院、买足球俱乐部。这些都是非标资产,都是泡沫。
中国人以非常土豪的姿态,甚至比日本人当年更土豪的姿态去买这些泡沫,傻不?为什么出现陡状下滑,因为2017年政府把这些傻人请回来了。
最大的问题在于,如果他们拿自己的钱去买这些当然无所谓,但他们在中国地区的银行大规模举债,拿大家的钱去买人家的泡沫,这不可以。
那要去买什么?要去买别人的机器人公司、医药公司,要去买别人最好的资产。所以,在2017年度的这次调控后,2018年我们会看到,跨国并购会继续加大,但资本将趋于理性化。
那什么又是投穷国家?我们当年也是穷国家,现在稍微有点钱。穷有时候是一个优势,意味着这是一个后发展国家,有机会。
前两天有个90后同学,跟我说,他从新加坡留学回国,在他爸爸的服装厂工作,他爸爸派他去缅甸办服装厂,他不知道该不该去。
我跟他讲,缅甸今天的人均gdp相当于中国的1982、1983年,缅甸曾经是南亚地区最大的粮仓,有非常好的生产水稻的平原,缅甸有1亿左右人口,那里的人民非常温顺。缅甸有孟加拉湾最好的海港,中国的石油管道从缅甸通到昆明。
这么一个一亿人口的南亚国家,拥有广袤粮田、资源的国家,给它20年的和平,它会怎么样?会成为南亚地区非常繁荣的国家,二战之前的1940年,曾经的首都仰光就是当时南亚地区经济最发达的城市。
这位同学的爸爸为何要把服装厂从广东搬到缅甸,因为在今天的缅甸,1块钱人民币能买3个玉米,缅甸女工的月均工资仅为东莞女工的十分之一,你说该不该搬去?
这就是今天发生的景象,这些后发展国家就是三十年前的中国,只要给它以和平,中国的很多经济模式,管理经验,产业能力,都可以通过“一带一路”的方式进行输出。
中蒙俄经济走廊,蒙古国“草原之路”,越南的“两廊一圈”,柬埔寨的“四角战略,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国周边的这些国家和地区比起中国,经济落后了十年、二十年乃至三十年,但这些国家正在出现新的商业机会。
所以在2018年,“一带一路”战略和中国国内的产业转型、消费升级,将形成一种呼应性关系。它会变得越来越真实,在中国经济发展和转型过程中,我们仍然会看到货币适当泡沫化,仍然有很多中产阶级在中国买不到好资产,出现理财恐慌。而其中一部分人以及这个国家,正以国家能力的方式,将慢慢形成中的人民币泡沫去干一件事情,用它去“淹没”全世界。
3.大城聚能中部崛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