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宁波富二代不甘做“配角”,争当“主角”带公司成功上市、年产5亿

张君波
(君禾泵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张君波:
摆脱“配角”命运,进军水泵领域
2017 年 7 月 3 日,宁波的上市公司队伍迎来新成员——君禾股份。随着上海证券交易所清脆的锣声响起,时间仿佛穿越到十多年前的那次“争执”。当时,“君禾”二字尚未诞生,华义塑料在宁波同行圈内也算是小有名气,作为某水泵企业的配件供应商一直合作良好,本以为稳稳当当的业务,不曾想有一天,却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遭到对方的“抛弃”。
“下游供应商没有核心竞争力永远只是‘配角’。”当时已开始慢慢接手企业的张君波和父亲张阿华同时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父子俩通过反复思考商讨后,决定进军水泵领域,争做“主角”,直指水泵的核心部件——电机的研发。然而此举却受到了大部分亲朋好友的反对,围绕是否进军水泵行业的话题也争论许久,然而最后,父子两人还是力排众议,决心摆脱“配角”命运,成立了君禾泵业。
“那年,父亲 52 岁,我 28 岁。”张君波后来回忆说,“在华义时,基本上都是父亲在冲锋陷阵,因为有了君禾,我要与父亲一起实现人生的升华。”
君子以德,禾生天下
君,君子以德,取自张阿华女儿君珠、儿子君波的名字;禾,禾生天下,出自《广雅·释草》:二月开始生长,八月成孰,处四季之中,得阴阳之和(禾)。
“君子以德,禾生天下。”这八个字既包含了张阿华对公司未来战略愿景的构想,也是对儿女寄予的厚望,更是对君禾使命与理念的诠释。
父子齐心,其利断金。在“创一代”张阿华、“创二代”张君波的带领下,今天的宁波君禾泵业股份有限公司已经成长为国内规模最大的新型家用水泵生产企业
,拥有4个产品系列、近千种型号家用水泵,年生产能力近300万台, 年产值达5亿余元 ,产品远销8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全球水泵产业优秀的制造商。
一路走来,君禾的发展历程充满了艰辛与抉择,凝结的是其敢于转变的勇气和积极创新的毅力。 面对当前经济爬坡过坎、产业转型升级的时局挑战,君禾相对于其他同类企业,多的不只是作为家用水泵产业全国单打冠军的自信与从容,更多了一种变挑战为机遇、战胜经济周期的底气与实力。
“禾生天下”,而随着君禾的上市,其在更大市场上的布局正在徐徐展开,从2003年创立到2017年上市,十几个春夏秋冬, 君禾从泵业“黑马”发展成为行业翘楚,又锐意进军资本市场,这背后离不开父子两代人的坚持和付出。
全产业链布局,开启君禾新未来
在君禾成立后不久,凭借独立研发出的核心部件电机成功问世,父子两人合力主导的水泵产业很快水到渠成。第二年,君禾的销售额从原先仅有的几十万元突飞猛进,冲至1700多万元,并在后来的5年中持续保持着超高的增长率。
2008年,当金融危机萧瑟而来,已逐渐站在市场第一线的“创二代”张君波意识到: “金融海啸表面上看是一场危机,实际上对于君禾而言,是一个契机。”
这与父亲张阿华对于市场局势的判断再一次不谋而合,所以在其他同行开始收缩的这一年,君禾却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延伸产业链
,挖掘整个产业链上下游新的经济增长点。
君禾投资数千万元,在安徽芜湖进行电缆电线配套基地建设,尝试在另一个产业集聚地实现关联性的产业延伸。“面对金融危机,我们选择加快速度进行建设,第一期工程在2009年就全面投入生产。第二期工程又上马四条生产链,加足马力向前进。与此同时,另外的几家零部件、原材料等相关配套生产,也纷纷开设或扩大了新的产能。”张君波说得有些轻描淡写,但在其时却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胆魄。基地建设成果显而易见,到2010年下半年,芜湖君禾电线电缆有限公司已成功向市场推出自主品牌的电线电缆,经济效益良好,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远销至匈牙利、意大利等国家。
君禾产业链的延伸发轫于安徽,却不止于此。 随着对铝业和电机产业的大胆投资,宁波君禾铝业有限公司、宁波君禾电机有限公司的应运而生,君禾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供应链。换而言之,只要涉及到水泵上的主要零部件,君禾全由自己的全资子公司供应,保证了在产品品质和价格的竞争中的主动地位。
对于市场的精准把控,也同步纳入了君禾的延伸计划。君禾先后在近10个国家和地区注册商标,以提升知名度,深入国外市场。
修内功重研发,强化核心竞争力
企业转型,最绕不开的就是产品这个话题。 再完善的产业链若没有强大的研发给予支撑,也只是纸上谈兵;再惊人的销售额若没有过硬的产品给予动力,也只会是昙花一现。张君波认为,一个企业少不了创新,而创新驱动是企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这与父亲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一直强调的 “研发是发展的根本” 不谋而合。
在张君波的传承之路上,父子之间关于企业经营上的小矛盾虽有,但是两代人对于企业大方向上的把控却总能想到一起。“所以我认为这可能是最好的一种传承形式,我们有着一脉相承的经营理念,这在传承过程中是企业不可多得的幸运。父亲是我最好的老师,是我的人生偶像。”父亲张阿华看着日渐成长起来的儿子感到非常欣慰,“既然我们没有大方向上的冲突,那么细节上的事情,他大可以放手去做。”
在张君波的推动下,早在2007年,君禾根据不同的产品主导定位,推出全新的花园泵系列,进一步抢占精细化、中高端产品市场。而产品结构调整,也进一步成为产品研发的动力。君禾每年投入1000万元以上的资金进行技术改造,每年研发的产品品种一直呈现递增态势,近年来每年研发十余种新型水泵。张君波表示,“我们的专利总拥有量已达 174 余项,而且公司还不断完善硬件设施。在建立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的基础上,我们将加大投入使中心的硬件标准达到国家级实验室水平,更有利于我们时刻占据市场制高点。”
“机器换人”战略的实施,是君禾内功修炼的另一种方式。
提高企业自动化水平已成为大势所趋,“机器换人”是必然的选择,君禾顺势而动是抢占先机的明智抉择。君禾泵业旗下的子公司君禾电机,通过“机器换人”,产值翻了一倍,员工却减少近三成,其中企业自主研发的第四代自动绕线机流水线,可以把人工从 20 个降到 4 个。
“流水线之间的竞争也推动着产品的品质越来越好,效率越来越高。更大的收获是我们获得了特别多的客户的认可,客户因为流程的稳定而对企业的产品更放心,这是我们最大的收获。”张君波欣慰地说。
当转型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尝到甜头的张君波更懂得了研发的重要性 。 “市场就在科技的不断投入中。” 基于此,君禾每年都在科研上投入大量的成本。
以人才为本,聚力发展
老一辈的企业家对于“人”往往非常关注,而到了张君波这一代则将“人”上升为“人才”的高度,这是“制造”走向“智造”的必然。所以
“以人为本”更多的是“以人才为本”
。张君波在宁波市“创二代”联谊会的某次分享会上说过:
“在我看来,每一位员工都是君禾财富的创造者,留住人才更是留住君禾的‘根’。”
在转型升级的道路上,不总是风和日丽。在经济疲软、订单相对较少的困难时期,君禾提出“不裁员,团结起来,靠研发、靠管理来过冬”的号召。在张阿华和张君波的思维里,员工与企业是统一而不矛盾的,辞退100名员工,一年也才省几百万元。如果开发出一个好产品,一年的利润也不止两三百万元。有了这些老员工,君禾延伸产业链后不用担心生产跟不上,更保证了后续发力的动力源。
在父亲的基础上,如何将更多的“人”变为“人才”成为了张君波进一步谋划的事情。 他一直希望能够打造一个“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职境,先是投入 10 多万元建立了“君禾员工教育学院”,让员工参加网络课堂学习;同时为提高员工素质、提升企业人才竞争优势,还组织起英语培训班、钳工培训班和安全生产培训班等不同层次和教育内容的全员培训工程,并组织所有管理人员外出考察名企,参加不同层次的受训活动。
在授人以“渔”的同时,父子两代人一样重视授人以“鱼”。 这里的“鱼”不止包括劳动报酬,也包括劳动环境。每个月20号准时发放工资,让员工踏实工作;每年为员工做免费体检,关心员工身体健康;让优秀务工人员传帮带外来人员,通过乡音宣讲帮助他们尽快融入工作;开展多项党建活动,创造大家庭的温暖氛围;利用多方面资源,支持优秀员工落户本地、扎根甬城。
“让每一个君禾人在君禾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创造价值。”
张君波希望能够打造一个企业与员工一起成长的命运共同体,因而推出了“健康快乐成长、员工素质提升、乡音宣讲促进、企业文化建设和新宁波人安居”的五大工程,加强育人留人的力度,共同助推君禾做强做大。
“上市只是起点,我们的路就在脚下,我们的梦就在心中。”张君波告诉他的全体员工,“我们将一如既往地以‘成长为最具社会价值的中国家用水泵民族品牌’为使命,砥砺奋进,坚定前行,缔造君禾‘务实、稳定、卓越、科技’的长青伟业。”
如果说,在早前的“华义”,张君波是个“富二代”;那么到了“君禾”,在从“配角”向“主角”的升级中,张君波也以实际行动完成了向“创二代”的完美转型。 作为君禾全球化布局战略中的少帅和先锋,他对市场的精准把握,对研发的高度认知,对人才的深刻领悟,支撑着他在困难时坚守发展的定力,进入资本市场后保持清醒的定位,不骄不躁,谦虚谨慎。而这一切,均源于父亲,正如他所说的,父亲给予他的责任和担当,努力和勇气,是他一辈子最大的财富。
本文来自宁波名人,创业家系授权发布,略经编辑修改,版权归作者所有,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 下载创业家app,读懂中国最赚钱的7000种生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