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只能给中韩造船陪跑了很多人都喜欢用日本造船业水平来力争日本的强大。只不过自2008年后,日本造船业每况愈下,如今已经沦为了中韩两大造船巨头的陪衬:以2017年的统计数据来看。全世界前10的造船巨头中,中国两大造船巨头分列第一和第四位。总收入略高于分列3、5、6、7位的四家造船企业。而日本仅剩三菱、住友两大集团分别居于第2和第8位,总收入也远远不及中韩两国企业。以去年全球造船业完成订单量来看,中国共完成2379万总吨为世界第一大造船国;韩国完成2218万吨为世界第二大造船国。日本虽然仍居世界第三,但完成总吨位仅为1304万吨,与中韩差距甚大。
全球航运业并不繁荣目前日本造船业萎缩的原因,主要有两大方面,即外因和内因。世界航运业的萎缩,大量造船厂无法获得订单。虽然航运业在2010年、2014年和2017年小幅度回暖,不过整体上供大于求的情况并没有得到缓解。目前,世界三大造船业强国:中、韩、日造船业景气指数都处于极度不景气区间。有机构预计2018年全年航运业预计需求将增长3.2%,供给将增长3.1%。这意味着航运虽然整体回暖,但行业前景仍不火爆。当此之时,一些企业选择关闭造船厂进行产业转型也是在所难免。
造船基本是日本的命脉所在而在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签订的一系列国际条约,又限制了各国政府对于出口民船建造的补贴。这对一直以来依靠政府补贴获得成本优势的日本在与中韩的自由竞争中败下阵来。在上世纪90年代初,日本造船厂或船公司可以从日本输出入银行得到相当于船价55%的融资,其余资金又可以以市场利率从商业银行筹集。由于日本政府提倡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船舶建造。当造船厂建造lng船、lpg船时,其融资的利率又会大幅降低。而这些优惠条件受限的时候,日本造船业也自然而然的开始显现出疲态。
人员成本上升 缺乏竞争力日本造船业遇到的内因又要分为几个方面。首先是人的因素,我们知道造船业本身只负责船舶“零件”的“组装”。其附加值主要来自于子系统安装和模块精焊等“体力活”。而今天的日本一来人力成本过高,二来其相对于中韩的技术优势已经不能通过压缩工时和提升工时效率来取得对中韩的成本优势了。于是在供大于求的大环境引导下,船东更愿意在价格更低的中韩订购新船。此外,技术工人较为恶劣的工作环境也使得大部分日本人对这一工作望而止步,而技术工人数量的减少又使本来已经很高的人力成本继续抬升。
没有军舰输血 根本运营不下去由于民用造船领域已经没有太多的利润可图,日本造船业的发展也开始显现出一种“美国化”的倾向:即通过提高军用船舶的附加值来维持造船厂的盈利。比如:日本建造一艘摩耶型驱逐舰的成本大约为15.2亿美元。如果考虑到美国出售给日本的宙斯盾系统并不比其自用价格贵太多,以日本造船业第三大国的身份来看,这总价实在高的有些离谱——作为对比韩国宙斯盾舰的吨造价要低出40%以上。
造船比技术 也要比规模和速度唯一能解释日本舰艇高昂造价的原因,就是日本政府其实是在变相的补贴日本的造船厂。而既然有了自卫队这只“铁饭碗”,这些能造军舰的造船厂对民用船舶的建造自然也不会太过上心。相比,中国一口气造的052d、055舰 ,仅仅一个造船厂就是8艘,10艘的建造。相比于日本几年才造一艘,这速度简直和我们没法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