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叫投资异类?第一因为我喜欢投异类创业者;第二我也是异类,我进入投资行业时既没有人带,也没有方法论,几乎对投资一窃不通。虽然曾做过二级市场,但也亏了钱,我对二级市场情况了解的很模糊。所以说我做投资是“从0到1”的过程,在此期间我走了很多弯路、花了很多冤枉钱。
01
基金裂变,不走寻常路
2011年,我用400万投资了50家公司,失败率高达90%,最终只剩下5家公司,而帐面回报是3600万,这样的收益完全是靠运气,但是运气也有原因,我讲完后你们就知道这个运气是从哪里来的。
2012年我做了一个3000万的基金,投了42个企业,从12年到现在四年多,一共失败了21个,活了21个。这里所谓的失败就是死掉的和我认为死掉的。死亡21个其实并不算多,12年账面收益是9000万。
2014年做了一个4000万的基金,到现在,这个基金已经翻了6倍。14年底到15年做了一个1.5亿的基金,共计投了72家公司,失败了20家,最好的10家账面已经已有3亿的账面收益。
后来我们发现要想把基金做大,自然资金多、合伙人也会多,每个合伙人都要投票决定是否对项目投资,但是我们发现每个人对自己的那一票并不完全负责。
天使投资主要靠直觉,喜欢就投。但是这种做法未必是完全合适的,因此后来我们就裂变,让每个合伙人主要负责一个基金。
目前我们有6个子基金,对所投项目统一做投后管理,所以我们有6个管理公司,这点和其他基金不同,成为了一个异类。对别人来说是一个平台不断的做大,而我们是不断的裂变。
02
元认知,提高思考能力
元认知就是我们审视自己思维的一种能力。其实做哲学家也好,做投资人也好,任何一个伟大的企业家最终都有这样的能力,就是不断的思考自己的思维方式。
这相当于在大脑里占了两个人,一个是自己,一个是超我,当你做了任何决策都会产生两个声音,这两个声音在不断的博弈。比如当我直觉喜欢什么东西时,用理智找到一些不喜欢方面;我直觉不喜欢时,理智又会告诉我一些喜欢的理由。
正确的认知才能指导正确的行为;正确的行为才能导致正确的结果。有限的认知一定会影响我们的行为。
40 岁的你和 20 岁的你看待同一样事肯定有不一样的认知、行为和处理方式,毕竟过了 20 年我们成长了很多,如果你 20 年后和 20 年前看待事情一样,那就说明你并没有成长。
有时我和创业者交流时并不看好他,而我也没有充分的理由驳倒他,往往这种时间我就反问他:“你觉得你十年后看你今天这个东西还有多大的变化?如果没有变化是因为你看的远还是因为你这十年没有进步。”
03
赚钱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我们都在想赚钱或者是已经赚到了一些钱,但是我们想像马云、比尔盖茨一样,赚到百亿美金。
但是到底什么是赚钱?有没有人认真的思考过。如果你没有认真的思考,你的行为就会走弯路。
有些人 20 多岁就可以变成亿万富翁,有些人到了 40 岁还找不到路,而这个世界上大部分人都没有找到赚钱的路。最有趣的体现于英文的赚钱就可以用很多不同的单词表达:
wage 体力劳动报酬,指简单劳动或体力劳动者所得的“工资、工钱”,通常按周、日结算。
salary 非体力报酬,通常按月,有时按季或年计算。多指白领,一个月领一次薪资。
pay 就是你给别人做一些活,别人付钱。
bonus 公司发奖金,在工资之外发一些奖金,但是通常也就是几个月的工资。
上面的这些有一个共性,非常容易算到天花板,而这个共性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背后的逻辑是他们在廉价出卖时间,他们不是赚钱,他们在用时间换钱,只不过是有些人的时间贵一点,比如一个小时 5000 美金的大律师;有些人的时间便宜,比如说出租车。
我们大部分人毕业后都在这条路上,但是这是大部分人的必由之路,我们必须要走这条路,但是你要知道走这条路的目的是到另一条条路,真正赚钱的路:
gain 低买高卖。
interest 理财产品,以钱赚钱。
profit企业利润,分红。
royalty 授权费、专利费
tax 国家的赚钱方式,收税。
我们每个人也可以想想我们个人的赚钱方式是不是可以到更高的层次,不封顶的商业模式,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所以我们年轻的时候通过努力,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认知,然后才能摆脱出卖时间的怪圈,真正的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