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网 记者 徐武
进入5月底,曲靖市场上的本土车厘子已经越来越少,而走进位于马龙区月望乡下营村的大棚车厘子试验基地,却是另一番景象。各个品种的车厘子挂满枝头,紫色、深红色、红色、粉色……鲜艳欲滴,摘下一颗品尝,汁多味美、香甜可口,妙不可言。
“马龙区土肥站与云南省农科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从2016年1月开始在实验基地试种2亩设施栽培(大棚)车厘子,经过3年的实验研究和艰苦努力,今年终于取得了成功!”马龙区土肥站站长赵德柱看着压弯枝头的一串串车厘子,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记者了解到,在马龙区,车厘子种植已有一定规模,车厘子采摘也成为一个备受欢迎的体验观光旅游项目。每年4月下旬到5月下旬的周末,采摘园里游人络绎不绝,车厘子也是供不应求。既然车厘子种植已经有了成功的经验,为何还要研究大棚车厘子种植?两者有何不同?
赵德柱告诉记者,适合北方生长的车厘子,种植到南方,技术上属“高难度”。马龙区于2009年12月,在通泉街道白坡村民小组露天试种车厘子100亩获得初步成功。经过多年的努力,在克服自然条件影响、突破技术难关等方面取得一些成效,截止2018年2月底,全区露天种植车厘子达1560亩。但是,马龙区露天种植的车厘子,果子的大小、产量都与北方车厘子相差巨大。
“马龙春天气温比北方高且干旱,对果树开花不利;而夏季湿度大、风大,果实易裂果和落果。但是采用大棚种植车厘子,运用滴灌、喷灌、水帘、遮阳网等现代化农业设施,能够控制棚内的湿度、温度、土壤水分,避免因低温或高温、干旱或涝灾影响挂果率,还能减少成果的裂果、落果情况。此外,大棚与外部自然环境隔绝,基本杜绝了鸟害、虫害以及农药的施用。同时,引进壁蜂授粉,提高了果树种植管理效率;增施有机肥,减少了病菌的影响。实验成果表明,大棚种植的车厘子,果实个头比本地露天种植的大2倍,品质、口感都更好。”赵德柱介绍,经过检测,大棚种植的车厘子成熟果实的糖度最高达23%,平均18%,最大果实重量超20克,单株车厘子最高产量达21.6千克,品相和产量已达到了北方车厘子的水准,口感和味道也不输进口车厘子。
“大棚车厘子是马龙区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带动当地农民致富奔小康的一项优势产业。”赵德柱给记者算了一笔帐:今年实验基地大棚车厘子平均每株产量约8.6千克,按照每亩大棚栽90株,平均亩产774千克,每千克果园采摘价160元计算,大棚车厘子亩产值达12.38万元。前二年总投资14万元,包括大棚、车厘子大树、水帘、电、滴灌、有机肥等,当年栽当年挂果,第一年初挂果控制在亩产300千克,第二年盛果期亩产控制在700千克,前两年亩产车厘子共1000千克,每千克按160元计,前两年总产值16万元,除去14万元的投资,每亩还有2万元的利润。第三年亩产约800千克,每千克按160元计,亩产值约12.8万元,除去当年的有机肥、水、电等费用约2万元,每亩纯收入超10万元。每户只要种植一亩大棚车厘子,相当于20亩烤烟的收入。
“随着果树长大,以后每年产量都会逐渐增加,只要管理得当,一株果树可以产果20年。刨去5年一次大棚翻新和每年水电、肥料、人工费用,即使由于车厘子种植增多,市场价格下降,每亩产值也能有比较稳定的收益。此外,大棚车厘子可以通过控制温度、湿度等因素,提前或推迟果实成熟和上市时间,抢占市场窗口期,保障果子价格。”赵德柱介绍,今年开始,将在马龙区大力推广大棚车厘子种植,帮助农民增收致富,计划10年内大棚车厘子发展到1000亩,可实现年产值近亿元。同时,也欢迎全市各地对大棚车厘子种植感兴趣的企业和个人前来咨询、考察,马龙区土肥站将免费提供技术支持,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大棚车厘子种植,助推曲靖高原特色农业发展。
采访手记:
由于大棚安装了水帘等控温控湿设备,购买壁蜂授粉,使用菜油渣、废烟叶、腐叶土配比堆捂发酵有机肥施肥管理,产出的车厘子果肉丰满,汁多味甜,记者随机采摘一颗品尝,讲真,甜到了心里,薄薄的果皮已融入果肉的香甜中,满口的脆爽。马龙区这几年种植了很多车厘子,小编也去过好几家采摘,但大棚种植的果子的确不一般。
就大家关心的“本地车厘子价格比进口车厘子还贵”问题,赵站长表示,目前,由于投入成本高和产量供不应求,马龙本地出产的车厘子价格的确处于高位,但是本地车厘子的口感和品质一点不比进口的差。水果最讲究新鲜度,智利美国的车厘子虽好吃,但新鲜度不行,它们一般是七成熟时被采摘,然后再通过一个月左右海运运到中国,水分以及口感与刚摘下的相比差别还是挺大的。
赵站长还表示,他也希望能加快车厘子大棚种植的推广力度,不管是农户还是投资商,他们非常乐意将这一科研成果技术提供给大家,让更多的人种植车厘子。果子多了,市场供需平衡,价格也就下来了,几年以后,预计本地车厘子的售价会降到现在的一半,甚至更低。今后的马龙区,还将引进更多品种的水果和花卉种植,让市民和外地游客无论何时来到马龙一年四季都有水果采摘、有花观赏。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会让更多的人了解马龙,爱上这片美丽的土地。
赵德柱:农业科技的推广人
马龙区农业局土肥站站长,政协马龙县第九届委员会委员、常委,政协曲靖市第五届委员会委员赵德柱,于1988年7月参加工作至今,30年常年在农业生产第一线从事农业科技推广及研究工作。
2006年至2011年,主持完成菜用型高产马铃薯合作3810选育及应用项目;2009年至2015年主持完成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项目;2011年至2012年,主持完成马龙县大坝塘片区1.3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2013年11月至2014年10月,主持完成了马龙县马鸣乡新楼房5000亩中低产田地改造项目;2017年主持完成了下营片区2.13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获中央、省、市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奖、科技进步奖、五一劳动奖章、十大创新人物奖、优秀政协委员、优秀提案、优秀社员称号等奖28项。其间撰写的有关农业科技方面的论文、论证报告、试验报告217篇,103余万字,刊登在核心期刊的有5篇,刊登在国家级期刊的有18篇,省级期刊的21篇。任副主编完成的云南绿肥生产利用回顾与展望论著,31万字,2011年12月由云南科技出版社出版。
据赵站长介绍,今年开始,他们将大力推广大棚车厘子种植,帮助农民增收致富,计划10年内大棚车厘子发展到1000亩,他们将向种植户无偿提供种植技术指导,有意向投资的客户可以电邮给珠江网编辑部zjwnews@163,小编将咨询电话发给您哦。(因个人工作手机号码,所以不便公开发布,请大家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