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甲方指房地产开发公司,作者:pc)
我是如何到甲方的
读书的时候有一段时间,可能源于媒体的渲染,只要一听到“开发商”,心里总不自觉地会在这个名词前加一个定语“黑心的”。这是对“开发商”的第一印象。
之后慢慢的,有更为具体的印象,比如:开发商把设计任务交给设计院,施工任务交给建筑施工公司,售卖任务交给销售代理公司,自己啥都不会,啥都不干,就获取了巨额利益。
那个时候,我就打心眼里瞧不起开发商,心里默默的告诫自己,毕业后一定不能去开发商工作,对此还和想去地产公司工作的同学有过激烈的讨论。
眼看研究生马上要毕业了,大家纷纷出去找工作,我也是这学生求职大群中的一员。目标单位是现代院(华东院,上海院,都市院等)、同济院、奥雅纳等一系列高上大的设计公司和工程咨询公司,然后可能由于自己研究生所学专业方向和自己导师在建筑设计领域的知名度,我的求职并不顺利。
有一个面试可能扭转了我的就业方向。在众多设计院中,有一家我实习了8个月的设计院,师傅本意留我,却因为同班同学导师的关系,仅有的一个名额于我就越来越远了。不甘心放弃我还是按照流程投了简历,被通知去面试。
第一轮面试是英语面试,考察应聘人员英语水交流水平。我和面试官全程英文谈的很愉快,顺便给介绍了一下老家特产红富士苹果。顺利通过,第二轮面试我们的是该设计院各所的副所长或者所长团。进去之后,我开始展示自己的ppt介绍自己,像作报告一样,我还沉浸在刚才面试的愉悦之中,整个介绍很顺利很轻松。我介绍完自己之后,现场大约停顿了那么几秒钟,显然各位已经提前确定好录用名额的所长们,需要想一会儿用什么借口拒绝我。
第一位发言的是一位女所长,她问我家是哪的,我回答之后便说那边空气环境已经如何如何改善之类的话,然后建议我去甲方。我说:“这个我会认真考虑的”。结束之后,没有意外,我没有被录取。
眼看时间一天天过去,我内心当初的坚持开始向现实妥协,毕竟农村出来读书数十载,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无法养活自己还是很有讽刺意味的。我认真的考虑那位女所长的话,投了几个房地产公司,被通知去面试。
面试的同学们,各个西装革履,意气风发。正常流程一般都是简历筛选、纸质考试、无领导小组讨论、即兴演讲,然后人力面试、专业面试、公司总经理或董事长面试。
几个面试下来之后,我发现自己的竞争对手非常优秀,教育背景普遍非常漂亮,很多都是学生会长,演讲能力、思辨能力很强,一心只忙学习的我,有种败下阵来的感觉。
非常幸运有两家top10地产公司通知我去总部面试,而时间恰好在同一天。我只能选择舍弃一家,选择距离老家就近的,也方便照顾年迈的父母。
到总部之后,经过3轮面试顺利通过了,我留在了地产公司的设计部。就这样,我从一个讨厌开发商的人,却最终选择去开发商公司工作,生活就是这么喜欢开玩笑。
甲方设计管理微感触
毕业后,收拾完行李回家两周之后,我开始了自己房地产公司设计部设计管理岗位的职业生涯。
第一天被就被分配看图纸,我们称之为图纸内部审核(与之对应的是第三方审图机构进行的外部图纸审核,外部审图主要审核设计强条是否违反等,而内部审图,则更关注建筑本身的设计品质,比如商铺面宽和净深的比例是否合适,面积控制是否合理,产品是否好用等等)。过了大约一周时间,我们带着自己的问题,去和设计方沟通解决内部审核所提出来的问题。
没啥工作经验的我,看啥啥对,提不出什么有价值的问题(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意见大楼施工过程,才发现这图纸设计问题不是一般的多),简单提了几条原理性的问题。
我们主管设计的副总经理,还有建筑、结构的同事,从建筑平面布局到消防系统设计,再到核心筒剪力墙布置、办公室格局划分等,提了很多问题,有些问题很轻松就解决了,而有些问题却是从使用功能、设计规范等方面讨论了很久,说服设计方之后,才可以解达成一致意见。
我明显意识到,做设计管理工作,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是做不好这个工作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作经验的积累,我越发深刻的意识到,原来建筑设计可不仅仅是找一家设计院画完图就完事那么简单,产品品质如何,是否符合市场要求,最终能否按照预期价格卖的出去,这都跟地产公司的设计管理工作直接相关。
我们非常喜欢专业的、能力强的、负责任的设计师。好的设计师一定是能够带着你成长的设计师,相反,不合格的设计师,就需要你去告诉他应该怎么设计,应该如何解决设计中遇到的问题。
一个奇怪的问题是,专业、负责、高效等等这些正面的词汇,通常会集中出现在一些设计师身上,这些人我确实接触过一些,但始终不是多数。工作中,牵扯和设计师沟通的问题,就不免会有些不愉快的经历。
有一家设计院,来这边刚成立分公司,就从做我们公司的项目开始。刚开始合作还算愉快,但越往后,交流越困难。图纸设计问题很多,而且解决问题的效率极其低下。工作中有些问题讨论,一旦超过下午五点半,他们就有个很“厉害”设计负责人在群里面回复说:“能不能不要在下班后讨论工作的问题?”
面对这样的设计师,我也只能呵呵了。
不出意外,没过多久,这家分公司被本地主管部门点名批评,待不下去破产了。
其实设计师这三个字分量很足,但在国内,或者由于设计费用过低,或者由于设计院压迫,每个设计人员都处于饱和或者超负荷工作状态,绝大多数计师的目标仅仅是画完图纸。至于成本、业主实际使用效果等问题,考虑的人很少。这种无奈的现状,让很多设计师已经不是设计师了,他们只是画图匠,他们没有时间考虑这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