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风景、不一样的景观:涉县井店镇禅房村了解一下

一、禅房村简介
禅房村位于涉县井店镇东南15公里处,东部隔山与武安交界,南与何家村相连,西与刘家村接壤,一条桃花河从村口潺潺流过。全村现有256户、6个居民小组、791口人,除了外来的媳妇,村民全部为赵姓。全村耕地面积690多亩,均为山地旱作梯田,梯田层层叠叠、宽宽窄窄,石头堰边种着花椒树、黑枣树、柿子树,堰内种植谷子、玉米等小杂粮。禅房梯田的高低落差近500米,如登天之梯,形成极其震撼的“梯田文化”,成为涉县旱作梯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禅房村三面环山,村落呈u型结构,从村口的牌坊到村里还要转五个弯道,走1800多米的路程,道路蜿蜒悠长,“林峦曲径通幽处,梯陇禅房花木深”是该村的现实写照。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古村远离了现代尘嚣,质朴、个性、恬静地坐落在群山的怀抱中。村落依山而建,山上是禅房村民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梯田,远观梯陇层层叠叠,山下是独具特色的石头民居,青阳山(凤凰山)、排牙山(龙脊山)、寨崖山、虎头山等远远近近、大大小小的30多个山头环绕村庄,山上植被丰富,生长着野生的柴胡、党参、知母、连翘、远志、酸枣等野生中草药。村民在这里安逸地劳作生活,至今仍然保持着传统的农耕作业方式和闲适的慢生活节奏,如世外桃源般地存在。
禅房村内有青阳山奶奶庙、关帝庙、观音庙、龙王庙、五圣祠、狐爷洞等历史建筑,石头民居、石板路、梯田、石埢、地庵等也别俱一格,建筑一直遵循着明清始建时期的风格。令人充满对历史的回味与遐想。石房、石街、石巷、石桌、石凳、石碾、石磨、石臼随处可见, 走在清晨黄昏的曲窄小巷中,随风飘来树木、花草的清香,石道上光可鉴影,石墙表面老旧沧桑,石门内驴鸣犬吠,石烟洞炊烟袅袅……让人瞬时心神宁静,仿佛穿越时空,远离喧嚣,回归朴拙,细细品味生活中的禅意。
二、历史渊源
禅房村的始建年代不详,据《涉县志》记载,晋顷公十二年(公元前514年)邯郸被秦兵围困,赵简子为保实力率兵于禅房村一带驻兵建烽火台,现村内寨崖山、虎头山上分别有古兵寨的遗址,由此推断当时禅房就有人居住、活动。
禅房村内观音庙的明代万历年间石碑记载:“河南彰德府磁州涉县龙山社第四里更乐村居民祖翁赵仲信置买山庄之记:自古禅房古佛堂,洪武年间置山庄。东至东岭为边界,西至排牙山共岗。南至大东峧北岭,北至灰水盘道旁,观音救苦为八难,建立香亭万古传。”据赵姓族谱记载,明朝初期,赵氏的始祖赵忠信,从本邑更乐迁来,在禅房置买山庄建屋居住,自此赵姓一族在禅房村繁衍生息。据石碑的记载可见,禅房村最迟建于明朝洪武年间,距今至少有600多年的历史。在清初顺治十五年《涉县县志》记载有龙山乡第四里 “禅房峧”,清嘉庆《涉县县志》记载更乐约“禅房村”,禅房村的村名从明、清至民国,一直沿用到现在。
而碑文中“自古禅房古佛堂”的记载则告诉后人,“禅房”一名的由来远远早于赵氏置买村庄之前,而且与历史悠久的佛寺相关,可惜佛寺在哪儿、古到何时却找不到相关的文字记载,倒是往村东北方向有一个名叫“寺上”的地方,传说是早先寺庙的遗迹所在,但是已经看不出古寺的规制和建筑的框架。曾经的古佛堂怎么会连草蛇灰线的寺院信息都没有留下呢?民间传说在元末明初,禅房村曾经历了一场异常惨烈的战争浩劫,村庄被烧杀抢掠、洗劫一空,整个村子只剩下了一座空空如也的山谷,在民间还流传着 常遇春、胡大海从这里路过,人畜绝迹等说法。因此,明代之前的禅房村的历史,还待有缘人解开尘封的禅房古佛堂的面纱才能知晓。
1、禅房古道
禅房村口的公路是井店到关防的井关线--209乡道,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还条路没有开山劈路通车之前,禅房村口常年流水的桃花河从王金庄蜿蜒着流向古台,阻断了山里人的出行。河南林县、更乐以里(更乐、张家庄、古台以及江家何家等村)的民众要到武安、邯郸,只有顺着河沿,到禅房村口走过石桥,入村后一路向东,穿过禅房村落里仅有的那条窄窄的小路,沿着青石小道前行,经过寺上,再翻山越岭大约走四公里山路,就可以到达武安的李甲、姚家峧村,走出大山,到冶陶、徘徊,前往武安、峰峰乃至邯郸。如今禅房入村的道路已经修成了水泥路面,进了老村的关王阁往里,便是保存完好的禅房古道了。古道两侧是石堰梯田,禅房村现存的一段全长约2华里,最宽处有两米多,窄处仅一人可过,大多是就地取青石铺地,有的齐整、有的随型,历经了悠长岁月、石道上石光可鉴。
在禅房村口桃花河东侧的河神庙里,有一块“公元一九五十年仲春十五日”的《建乐石桥碑记》,记载了在解放初期禅房村口修复石桥的经过,碑文中记载“光绪二十年七月初八洪水横流将桥飘没。迄今五十余载未曾恢复……,今以石峧口建修石桥一座,南通林邑北接武安,实乃交通要道……”,从而佐证了禅房古道的历史地位。
村里的老人们还记得小时候,除了平日里老百姓携亲带眷,牵着头牯驮着行囊,行色匆匆从禅房走过,或走亲访友,或商贾贩卖,还常常可以见到骑着高头大马的扛枪带炮的队伍从这条古道经过。因为穿着军队的服装不一样,也说不清是哪个方面的部队,只是记得马匹很高大,队伍很长,与平日里见的老百姓不一样。
现今乡道、国道、高速公路四通八达,车来车往好不热闹,209乡道的西面又正在紧锣密鼓地修建着太行高速,只能供人畜步行的禅房古道早已没有了往日的繁忙景象。僻静而空旷的小道,只剩下禅房村民通往自家的田间地头劳作时的通道功能。在蜿蜒曲折的古道上,被岁月磨得光滑锃亮的石板路,仿佛还留着往日里骡马嘚嘚盘山而上的蹄印,诉说着遥远的禅房古道故事,曲短而情长。
2、禅房古兵寨
禅房村曾是涉县更乐等地通往外界的重要通道,由于三山夹一沟天然险要的地理环境,易守难攻,先人们在禅房古道经过的三个山头上修建了兵寨,用于防守,至今还能看到用石头垒砌的兵寨遗址。在寨崖山上的兵寨,有一条长约20 米、高约3米的石头墙,沿着山脊而砌,时光荏苒,石头上长满了褐色的苔癣,在石墙的背面留有十九级石阶,登上宽约两米的石墙,禅房村尽收眼底。石墙往北是依山势修筑的大小不一的五、六个地庵子。其中一个保存完好,地庵子里面还留有通风口和瞭望口。其余的遗迹上长满了杂草和树木,其中长在一圈残垣断壁的石缝中的柏树直径约20公分。
禅房村内的虎头山、寨崖山上的古兵寨不仅见证了禅房的风风雨雨,还留下了红色烙印。1939年11月以后,国民党顽固派积极准备反共内战,1940年1月,国民党第九十七军朱怀冰部在王金庄、曹家安、拐里、东坡、西坡、刘家、禅房等村设防。不久将战备阵地转移到刘家村、禅房村东山南北横岭一线。1940年3月6日,担负“磁武涉林”反顽战役主攻任务的八路军中央队与国民党第九十七军在禅房村展开激战,战至8日,九十七军朱怀冰部大部被歼,所余残部2000人逃往河南修武县境内。此次战役共缴获长短枪数千支、轻重机枪120多挺、八二迫击炮24门及其它大量军用物资和俘虏,涉县全境自此获得解放。解放后,村民在山上还能捡到成筐的子弹壳,可见当时战况的惨烈。
3、龙脊山
禅房村的村前有“横看成屏,纵看为柱”的山峰,酷似人的牙齿,名曰“排牙山”, 排牙山前一矮山头,龙王庙修建于此,庙内长有数百年的六七棵古柏,松柏苍翠,林深叶茂。村里的老人们说排牙山在早先的时候还有一个名字叫“龙脊山”, 龙眼在禅房入口处,排牙山是龙头,禅房村内的这一段名为“龙中”,龙尾则向东北一直绵延到武安。
站在禅房村远远望去,参差不齐的排牙山脊确实像极了长着犄角的龙首,后面是巨大的身躯,犹如蟠龙俯卧大地;而换个角度看,这段山脉又像一尊卧佛安然地静卧在梯田之上。在夏末秋初的清晨,山间薄雾笼罩,飘飘渺渺,站在禅房的院落之上远眺排牙山,恰似一道锦屏,云缠雾绕,峰峦叠嶂,仿佛一条巨龙蜿蜒游弋于云端,犹如云龙环绕,气势磅礴。在禅房村入口的河道边,有一处 “龙眼”,另一处龙眼则在临近刘家村的河道边。这座龙脊山龙首朝南,身躯向东北延伸,起起伏伏。在排牙山一脉相连的禅房村灰水道上的山洞里,还有一处常年流水的山泉,泉水清澈甘甜,即便遇到大旱的年景,也是泉涌不断。
两年前,在灰水盘道后面的井子沟,人们挖出来一个山洞,当清理出松软的土层之后,发现陆陆续续挖掘出来的溶洞里的石头居然形似石龙,现在初步挖出长约20多米巨石,这一成果的显现为“龙脊山”的传说又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
4、镇山神兽
在禅房村内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蹲着一尊石头雕刻的神兽,它的外形凶猛,貌似麒麟之,怒目圆睁、双目朝天,二分之一的面部是张开的盆状大口,口内四颗牙齿和舌头栩栩如生,却没人说得出它究竟是什么动物的形象。
神兽面向村口的排牙山方向蹲坐,前面两爪直立,身上石纹细腻流畅,流露出威严雄壮的气势,村民说这是祖先留下来的村庄守护神兽,护佑着村内的人畜平安。
5、赵氏族谱
禅房村的始祖赵中信置买山庄后,在禅房村耕田种地、繁衍生息,他的子孙后代由三大股分成现在的六小股,每一股都有自己的族谱,在本股的族人中轮流传递供养,禅房人将族谱称为“案”。 禅房村过年行祖先祭祀仪式,感恩追始,祈求先祖的保佑的习俗传承至今。在赵 家供养的案上,油布已经有些斑驳的岁月痕迹,在案的最上面正中间写着“保本追远”,上面的人物是用手工在油布的绘制的工笔画,画像慈眉善目,身穿清代朝服,头戴官帽,十分细腻传神。
每年过年的大年三十晚上,负责本年度供养的人家,在正房里将本家的案请出,悬挂在供桌前,开始焚香祭祖。他们用盘子摆放贡品,在盘子里按照十字形,将精心准备好的食飵(麻糖和馒头)摆放成四层,供奉在祖传的赵氏族谱前。大年初一凌晨,起五更的族人们便㧟着放着供品的篮子,到本家的族谱的供桌前,虔诚上香后,在供桌摆上自己家准备的食飵,然后在案前供奉跪拜。直到正月十五过完年,案才从墙上撤下来。
三、自然风景及村庄文化
走进禅房村,抬头仰望道路两侧高高石堰上的石头房,看蓝天、白云、青石,听毛驴“昂昂”地欢叫,迎面而来的老乡送上淳朴的笑容和热情的话语,让人恍惚穿越时光隧道,走进石头世界,唤起悠远的静意禅心。禅房村的建筑至今保持着鲜明的地域特色,每条巷每座院都散发着幽幽古韵,丝丝缕缕地透着沉重的历史质感。村内民居建筑以石头房为主,民居依山而建,高低层叠,房屋建筑均是四合院,受地形限制,民居的单体建筑面积较小,建筑物三面封闭,布局紧凑。
“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梯田多、毛驴多、石头房多是禅房村的主要特色。
1、梯田文化
走进禅房村,最令人震撼的便是盘亘在四周高山上的梯田了。由于常年干旱少雨,禅房村的先民用智慧在石头山上建造了旱作梯田,山上坡陡、石厚、土少,要把石头搬到陡坡上,在梯田外层垒大石,中间填碎石,然后从石缝里抠土,从山垴上刨土,担到梯田里。每造一块地就要垒丈把高、半里长的双层石堰,挑近万担土,堰内土层厚的不足0.5米,薄的仅0.2米,村民耕种的辛苦程度可想而知。如今不论从那条山路拾级而上,都能看见群山环抱,眼前徐徐展开一幅丹青画卷,步步有景,景景各异。层层叠叠的梯田,犹如天梯直上云端,而那袅袅的炊烟,劳作的人群,仿佛这画的点睛之笔,给整幅画作添了生机、添了灵气。1990年,涉县旱作梯田被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专家称为“世界一大奇迹”“中国第二个万里长城”。禅房梯田有六百余亩,分布在村周围30多个山坡上,作为涉县旱作梯田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禅房村民赖以生活、生存的命脉,也日渐成为乡村旅游的观光佳境。
在群山连绵间的梯田高低错落,随山势起伏而变,层峦叠嶂,如行云流水,形状各异,层次分明,看梯田如链似带,山丘壑地间绵延数十层,顿觉天高云阔,四周景致一览无遗。在千年时光的浸染下,每一块梯田都似乎有了灵性,一阶一阶,由山脚绵延到山顶,仿佛伸手之间,便可触及天际。在丽日阳光下,蜿蜒曲折的田埂线条交织出流动的光影,令人惊艳。这里告诉您一个小秘密:登山时别着急一股劲儿往山上跑,走上一二十步就驻足回头望一望,您会发现转一个弯就有一道别致的风景,环顾山间被村民整理得曲线极为优美的梯田,会愈加钦佩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体会旱作梯田的魅力所在。
游人看到的是风景,而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禅房人体会的却是生活的艰辛。在村里流传着这样的民谣:“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三山接一沟,没土光石头;下雨遍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