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马来了,我不但会告诉你滴滴是如何估值的,还会告诉滴滴商业背后的底层逻辑,以及其未来发展的各种可能和挑战。
一互联网高科技公司应该如何估值?
1 滴滴公司与一般上市公司估值有什么区别?
作为股民我们一般是在公开市场买卖股票,只要开个户谁都能买,但是你能买到滴滴公司的股份吗?
你买不到
因为他还没有上市,目前他们融资都是和投资人直接见面谈,谈好了签订协议,谈不好下一家,和相亲差不多。
他们这是一级市场融资,和股票市场的融资有很大的区别。
那一级市场的估值是遵循什么样的逻辑呢?
第一阶段:初创期
对创业公司的估值,越是早期就越困难,尤其在天使阶段,真的和相亲一样——看人。
因为我也创过业,见过不少投资人,对此也比较熟悉。
早期创业公司就只有几个人,一份pb,一个产品模型和一个想法,所以作为投资人只能判断你这个人行不行,想法靠不靠谱。
对这些早期创业公司投资的逻辑就是广撒网,一个项目的投资金额很小,一般就50万-300万之间,亏了也认了,比如薛蛮子2015年投了上亿,却一个项目都没有成功,也是醉了。
但是一旦成功了收获巨大,投资100个项目成功一个就足够了。
比如真格基金的徐小平投资了聚美优品的陈欧,投资18万美元占了10%的股份,聚美优品2015年上市,徐小平这笔钱变成了3亿美元,多少倍?1666倍。
第二阶段:a轮到d轮
在这个阶段,一般会综合几个方面来估值:
1 用户量:
用户量是一切的基础,但有个临界点,达不到这个点就价值不大,一般情况下会需要达到行业用户量的30%以上,超过了这个点,一个用户的价值就是按照他的生命周期价值计算的,具体算法是:
1.1 算出一个用户平均的生命周期,有的用一辈子,有的用几个月,几年,所以需要算平均周期,比如5年。
1.2 算出一个用户一年内的平均使用次数,订单量,订单金额
(总营收/总用户量=1个用户1年的价值)
1.3 再乘以5年就是一个用户的生命周期价值,再乘以总用户量就是公司的初步价值
2 用户增长速度
用户增长速度是核心,因为增速快证明你的产品更受用户的喜欢,而且与对手的差距会越来越大,达到一个临界点后对手就没有什么机会了。
3 在行业中的地位
一般情况下只有老大和老二有机会,这个阶段基本也到了d轮了,就是争霸开始,比如摩拜和ofo,早期的滴滴和快滴等,如果老大比老二有20%以上的优势,那么资源就会开始向老大倾斜。
这之后差距就会越来越明显,到了30%以上的市场差距就会开始谈合作,这个阶段一般快的话一年半载就会结束战斗。
4 营收和营收增速
营收和增速是判断行业地位的一个基础,他和用户量是一个硬币的二个方面
5商业模式的可复制性
这个就是看复制的成本和团队的执行能力,比如滴滴这样的公司复制成本还是比较低的,主要是人员,一旦在一个市场打法成型了,那么就直接复制,所以资金和人才是关键。
滴滴的胜利几乎全部都是依靠执行力,靠的是从阿里学来的强执行力。
6 团队能力
团队能力主要看格局,领导力,反而主要领导的专业能力这些在后期不太重要了。
有了前面的数据作为底子,基本上团队的能力也一览无余了,只要不是特别操蛋问题不大。
第三个阶段:上市前期
也就是滴滴这个阶段,主要战争基本结束,天下一统指日可待。在这个阶段估值基本按照上市互联网公司的标准进行估值。
以滴滴公司最近的融资来看,软银一共投资了80亿美元,根据滴滴公布的估值550亿美元计算,软银占比为14.5%。
这个时候可以聊聊王刚了,他和创始人程维原来都是阿里巴巴的同事,程维是销售人员的时候,王刚就已经是中层领导了,后来程维出来干滴滴,王刚给了他70万作为最早的一笔投资,而程维自己掏了10万元,但是具体他占了多少比例一直没有透露,外界也很好奇。
按照通常的惯例来说,早期投资人这个出资比例一般股份不会少于20%,也可能更高,但是滴滴这几年已经融资超过14轮,融资额度已经超过100亿美元,所以王刚的股份肯定会不断的稀释,现在整个滴滴管理层的股份比例为8.4%,腾讯11.4%,阿里9.5%,其他没有一个超过5%的。
假设王刚的股份经过多轮稀释后如果按照4%左右计算,那么价值22亿美元,换成人民币139亿元。
坐着的是朱啸虎,站在的是王刚,他们都是早期滴滴投资人
70万变成139亿,这就是天使投资的魅力
有时候,一个决定比人生所有的决定都重要,哈哈。
再说滴滴,虽然已经是出行领域老大,但没有利润,按照一般的方法估值是不适用的,那怎么估值呢?
所以基本上对他们的估值是按照ps,也就是市销率进行估值。
一般在股市里,公司的市值和他的销售收入达到1:1,就算是合理的
那么2017年滴滴销售收入是多少呢?
按照最近的滴滴公布的2017年数据,总共有74.3亿次出行服务,去除掉补贴之后,假设每个订单平均在15元左右,收入就是1114亿元,假设每个订单平均价为20元,收入就是1486亿元。
但是这一轮的估值是按照550亿美元计算的,按照1美元6.33人民币计算,滴滴的估值是3481亿人民币。
用ps估值:3481亿/1486亿=2.34
远远高于1:1的比例。
二 滴滴的未来发展会如何?
定个位,我们聊这个话题,纯粹是从一个普通的股民,普通的投资者角度去分析,和作为一个创业者是完全不同的角度。
资本市场已经给出了滴滴3400亿以上的估值,那么这个公司未来还有多大空间?是否能达到1万亿人民币?也就是翻三倍?
这要看几个方面:
1 出行业务的增长速度
2 护城河够不够深?
1 增长之路
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滴滴平台上面有司机大约2108万,覆盖了400多个城市,占有87%的专车市场份额,99%的网约车份额。
这组数据意味着什么呢?
2017年全国的私家车数量为1.7亿量,滴滴公司的2108万量占了12.4%,意思是说一部手机就可以住家创业,很多人一两个月就周收入过万,一年多实现月入六位数以上有钱有闲,有梦想的朋友请微我壹伍贰柒捌柒伍柒玖贰壹,一分钟之后与本人作者交流听关于【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每100台私家车就有12.4台在2017年跑过滴滴。我看到这个数字的第一反应是:滴滴在国内的增长基本到头了,至少司机端是如此。而且从现实的体验来看也是如此,并不是司机少了,而是乘客太少了,往往一个司机好半天才能接到一个客户,这就明显是僧多粥少了。
司机比例提不上去了,那有没有可能提高乘客的数量呢?我觉得这条路也非常艰难,几乎没有人不知道滴滴,没有什么市场的空白能挖掘了,都已经占了400多个城市,全国所有的城市加起来也就是600多个,这包括那些地级市,甚至小县城,市场份额也已经达到99%了,还到哪里去挖掘高增长?
那未来滴滴的增长的路在哪里呢?
无非二条路:
1 国际化
把出行业务带到国际市场上去,但是这个挑战是巨大的,一方面中国公司没这方面的经验,国内这一套这国际市场不管用,所以即使腾讯,阿里的国际化之路也是非常艰难,另一方面它的老对手优步早已经把好市场占据了;
2 业务多元化
也就是说不仅仅搞出行,还搞其他业务。只要是最后一公里的服务,有点共享经济意思的业务都要搞。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滴滴推出了送外卖的业务。
难道滴滴不知道外卖业务市场已经是红海一片了吗?
3年前外卖市场的大战比出行大战还要惨烈,连百度这样的有巨大现金流的公司都搞不下去了,而美团与饿了么的大战现在还没有结束。
为什么程维,柳青等还要上外卖业务?
无奈之举啊!
那么多的投资人,全部打印出来需要几页纸,几乎把全中国,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投资者都揽进来了,一个个眼睛瞪的比汽车灯都大,如没有增长,怎么交代?
所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但是经历过千团大战的王兴是个省油的灯吗?能和王兴对着干的张旭豪呢?
他们都是从无数创业者的尸体上爬出来的人,不比你程维差。
外卖,注定是一个万人坑。
2 滴滴的护城河是否足够深?
所谓护城河,就是你的核心业务是别人碰都碰不到的,即使对手看着你赚钱,也只能干瞪眼,因为他做不到。
比如茅台,别人不想搞出一个茅台?不想赚取高额利润?非不愿也,实不能也!
做不到嘛,为什么?其实并不是什么独特的酿酒工艺,而是品牌,因为消费者1000元的茅台他认,而且认的很愉快,因为给了他面子。
这就是护城河,但是滴滴有吗?
没有,补贴一停,屌丝们一半就不坐了,谁推出一个有补贴的平台,立马就删了滴滴,下载了新的应用。
看看现在网络上对滴滴的评价,一片的负面消息。
曾经的王者,得到万人拥戴,以救世主的身份降临,拯救万民于出租车的水火之中,但现在滴滴却变成了他自己曾经反对的人——一个更加可恶的出租车地主。
你曾给予人们的期待有多美好,人们对你的失望就有多深!
可以这么说, 只要有人推出同样网约车,人们立刻,马上,毫不犹豫的抛弃滴滴。
看看美团的口号,也足够霸气的
正因看准了这一点,王兴才在南京搞了出行业务,反攻滴滴的核心。
据说,短短二个月已经做到了10万单一天。
所以,在我看来滴滴的护城河很浅,浅到人们只要卷起裤管就能到达,他的核心业务是非常脆弱的。
头条的信息流广告增长非常强劲,2016年60亿,2017年150亿,2018年300-500亿。
这和滴滴有几个核心区别:
第一,头条这是实实在在的广告收入,是利润,而不是营业额
第二,他的增长速度是滴滴无法比的,2017年翻了2.5倍,2018年2-3倍
第三,增长的质量也不一样,记得我昨天说的网络效应吗?也就是说用户和创造者呈现出良性的循环,创作的内容越多,粉丝越多,他越不会离开这个平台,用户也是如此,创作者越多,用户量越大,正是因为这个内在机制,构建起了互联网公司的护城河。
但是滴滴完全没有这个网络效应,为什么呢?我解释给听
因为滴滴平台一边是司机,一边是乘客,一个司机在单位时间内只能服务一个人,或者一车人,他一天的时间是有限的,一天能跑的订单量也是有限的,所以他的成本就是固定的,要增加收入除了拼命跑其实没有其他的办法,但即使如此也没有用,有时间,成本,体力的上限。
但是今日头条不一样,一个创造者的内容给一百个人看,和给一千万人看成本是一样的,但是对于创作者的收益完全不一样。因为广告主愿意为了更大的流量付出更高的费用。
因为他们的底层逻辑是不一样的。
没有办法,这个世界上有时候就是这样,努力的不一定赚到大钱,比如体力劳动者,有些赚钱却可以不努力,比如茅台
好,给各位小结一下:
1 滴滴是一家即将上市的互联网公司,如果以ps作为估值,他目前是被资本市场高估了,其市值和收入的比例达到了2倍以上
2 从未来发展来看,他的增长会比较艰难,因为国内市场没有多少空间了,而国际市场成功的概率很低,所以推出了外卖业务,但是外卖不但面临着强劲的对手,而且外卖本身并不是一个轻松赚钱的业务
3 作为互联网公司,其核心价值是必须有足够深的护城河,也就是要有网络效应,对用户有足够深的粘性,但是滴滴却没有,不管是司机还是乘客都没有忠诚度,正是在这个背景下美团的王兴才去敢去懂滴滴的核心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