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是我校2018年的重点工作之一,做好审核评估工作,全面推进高水平财经大学建设,是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愿望,也是共同的责任。学校将借力审核评估,促进学科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和质量。为帮助师生了解审核评估的基本知识,准确掌握审核评估的内涵与要求,特推出【迎评促建 】专栏。今天菁菁渊渊带领大家测试《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试题(二)》,快来当答题小能手吧!
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试题(二)
1.我校的办学定位与目标是什么?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度如何?
办学类型定位:财经类应用型大学。
服务面向定位:面向现代服务业,办湖北的经济学院。
办学层次定位:以全日制普通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同时开展其他类型教育。
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人文与科学素养、扎实专业知识、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彰显“有思想有能力有担当的实践、实用、实干”人才培养特色(简称“三有三实”)。
学校发展目标: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财经大学。
学校的办学定位和目标,充分体现了继承发扬百年商科办学传统、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主动担当服务湖北使命、反映全校师生共同愿景等鲜明特点,完全适应国家和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对学校办学及人才培养的需求。
2.我校校训是什么?
2006年9月15日,学校将“厚德博学、经世济民”确定为校训。校训“厚德博学、经世济民”石刻位于北大门行政楼门口,镌刻著名书法家陈义经题字,其中“德”字少一横,惕励师生德行修为永无止境。
“厚德”,源于《周易·坤》:“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博学”,源于《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意为学识渊博,既要学习专业知识,又要学习其它知识。
“经世济民”,源于《抱朴子·审举》:“故披洪范而知箕子有经世之器,览九术而见范生怀治国方略。”意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以民为本”,激励全校师生将个人的知识、能力奉献社会。
“厚德博学、经世济民”是学校的灵魂,是全体师生员工的精神支柱,是教师的学识修养与思想境界的重要尺度,是学生人格健全与成才成器的根本要求,是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财经大学,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理想追求。
3.我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要求是什么?
学校全日制普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总目标是: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相协调,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人文与科学素养、扎实专业知识、较强实践能力的“三有三实”人才。
学校普通全日制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基本规格要求是:
(一)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具有敬业爱岗、艰苦奋斗、热爱劳动、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的品质;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二)具有较为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知识,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一定的交叉学科专业背景,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具备一定的从事本专业业务的能力和适应相邻专业业务工作的基本能力与素质。
(三)具有良好的终身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就业竞争力,较强的表达、人际交往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初步掌握1—2项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技能,养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受到必要的军事训练,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质健康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具有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能够履行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神圣义务。
(五)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念、高雅的审美品位和良好的美学素养,具有一定的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各专业根据学校的基本规格要求制定具体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
4.学校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是如何体现的?
学校人才培养中心地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领导高度重视本科人才培养,制度保证本科人才培养,资源保障本科人才培养。
在领导重视方面,一是党委把人才培养工作作为全面加强党对学校工作领导的第一抓手,先后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比如,校党委三届三次全会通过的《湖北经济学院本科教育创一流行动计划(2016-2020)》等。二是校党委、行政把本科教学作为学校中心工作进行重点研究,对涉及教学的重大问题及时列入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议事范围,集体研究决定;每年暑期工作会议都围绕一个人才培养工作主题深入研讨。三是校领导及中层干部经常深入教学一线,了解教师教学状态和学生学习情况,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督促整改。
在制度保证方面,一是健全责任体系和组织机构,明确了校党委书记和校长是学校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建立了教学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等一系列教学组织机构,共同保障支持本科教学。二是完善教学规章制度,一方面通过完善教师教学工作基本规范等教学管理基本制度,保证教学各环节的规范;另一方面通过完善本科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实施办法等系列制度,构建起全员参与、全程监控、全面保障的质量保障体系。
在资源保障方面,一是引育并举,大力引进高水平、高学历教师,通过多种途径加大存量教师的培养力度,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高教师能力素质。二是教学经费投入充足,能有力保障教学需要;同时加强教学资源管理和经费绩效管理,切实提高教学经费使用效率。
5.学校教师队伍情况如何?
学校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始终把“出大师”摆在比“建大楼”更重要的位置,特别是第三次党代会以来,通过强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学校师资水平有了显著提升。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933人,专任教师中教授109人、占比11.68%,副教授350人、占比37.51%,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853人(博士406人、硕士447人)、占比91.43%,主干学科博士占比接近70%,博士教师比例已经达到一些一流高校水平。学校还外聘有聘期一年以上的教师137人。生师比为16.99:1。
近5年,学校柔性引进来自美国、英国、比利时、日本等国家及台湾地区高层次人才96名,特别是36位台湾教师的加盟,已经成为我校师资队伍建设一张靓丽的名片。专家学者的加盟在人才培养、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及专业发展等方面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不论是规模、结构还是质量,现有师资队伍堪称经院发展历史上的最强阵容。
6.学校招生及生源情况如何?
2015-2017年,学校招生生源质量不断提升。2016-2017年,省内75%的招生计划和专业在本科第一批招生,录取分数均高出一本线10分以上,2017年省内一批录取分数理工类高出一本线18分,文史类高出一本线13分,录取分数在省属本科院校中文史类排名第5位,理工类排名第6位;省内二批录取分数文理科均为省属本科院校第1位。外省均在本科二批招生,生源数量充足,生源质量不断提高,除极个别省份外,报考志愿率均达到100%,录取最低分接近或高出各省本科一批线的省份也逐年增加,生源数量和质量均显著提升。
7.学校教学经费投入情况如何?
(一)在教学经费投入及保障机制方面
学校充分保障教学经费投入,突出本科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安排教学经费,资金分配向人才培养重点工作倾斜,把教学经费投入和与之相关的各项教学条件建设作为重点,做到“五保证”:保证教学日常运行投入,支持人才培养工作有效运行;保证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等专项投入,支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保证教师培训进修专项经费投入,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保证实验条件改善和实践教学经费投入,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保证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经费投入,着力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二)在本科教学经费年度增长方面
学校持续加大教学经费投入,为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有效保障。经费总额由2015年的6205.39万元增加到2017年的6904.13万元(不含中央财政专项)。其中,教学日常运行支出、教学改革支出、专业建设支出、实践教学支出、学生活动支出等项目,逐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三)在教学经费管理及使用效益方面
一是加强教学经费使用管理。一方面将教学经费预算安排与部门职责、任务联系起来,做到事权与财权匹配,使教学经费投入占学费收入比例逐年提高。另一方面完善经费管理制度,加强预算执行管理。同时,逐步落实教学经费使用自主权。
二是加强教学经费绩效考核。学校采取自评、引入第三方机构绩效评价等方式逐步加强绩效管理,强化经费使用的绩效考核,资金使用绩效明显提高。并把经费使用绩效纳入了二级单位年度目标责任考核范围,教学部门绩效意识明显加强。
三是严格教学经费审批。教学项目经费的使用,严格遵守国家和学校相关规定,实行教学部门负责人签批、主管校领导审批,财务处复核等分级审批制度,确保预算经费使用合理合规、务实高效。
8.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有哪些举措?
(一)以协同育人方式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大力推进与政府、行业和企业开展“六个共同”多元化深度合作,即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与教材、共同组建教师团队、共同建设高水平实验室、共同建设综合性实习与就业基地和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先后与多家知名企业联合,创办了农银长江学院、中百藏龙学院、冷链物流研究院等校企合作平台,创建了校政行企合作育人、合作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
积极探索工学交替培养人才的模式。根据酒店管理、软件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特点,着力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根据职业能力的形成特点,组织学生到学校与企业用不同的学习方式交替完成理论与实践知识的学习过程,校内凸显教学的生产性,校外凸显实践的教学性,在干中学、学中干,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以交叉融合途径打造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打破原有各专业培养的藩篱,组建低碳、大数据、国际商务、商务英语等新机制学院,探索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依托省级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推动物流管理、旅游管理、动画、软件工程等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工管结合、跨界融合协同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目前,面向国学爱好者开设的特色实验班“国学班”已经开课。学生修读双学位工作也进展顺利,近3年,已有814人获得辅修双学位证书。
(三)以拔尖人才培育计划为抓手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以金融学省级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计划项目为契机,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密切追踪新时期产业发展对新型人才的需求,着力打造技术化、工程化、实证化、微观化的具备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人才。通过创新试验,学校积极引进和选用国际一流教材,不断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努力探索与国际接轨的金融学人才培养模式;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相关学院采取因材施教的个性化培养鼓励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进一步创新教学方式;相关学院还制定和实施教师引导学生开展科研活动激励制度,促进形成良好学风,激发学生科研兴趣,培养学生学术精神。
9.学校专业建设情况如何?
学校顺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设置本科专业61个,涉及经济、管理、文、法、理、工、艺术、教育等8个学科门类。学校以国家和湖北省“本科教学工程”项目为依托,强化优势学科专业龙头带动作用,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改造提升老专业,建设发展新专业。获批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特色专业3个,省级品牌专业5个、综合改革试点专业8个、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项目1项、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5项、“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项目4项、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培训)基地1个。
10.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是怎样设计和布局的?
学校现行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14版)坚持深入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推进学分制、专业核心课程制、辅修专业学业证书制,以及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构建目标多元、方式多样、制度科学、管理规范的人才培养模式,彰显了我校“三有三实”人才培养特色。这个方案体系先进、结构优化、特色鲜明,体现了我校人才培养理念、目标与改革实践的统一。
2014版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以�...